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田古应力的AE法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在阐述了声发射(简称AE-Acoustic Emission)法测量古构造应力的可行性之后,着重介绍了测量古应力与测量现今应力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作者采用AE法测量了塔里木盆地北部油田古应力,并得出该区喜马拉雅期有2幕主要构造运动;燕山期有3幕主要构造运动;古生代有2-3幕主要构造运动的认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该区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利用声发射研究郯庐断裂北段古应力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声发射实验方法,测试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古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北段西侧自晚奥陶世以来,经历了8次古构造事件,最大主应力有效值为153.6MPa;从早二叠世至早燕山期,测区构造运动很弱;早白垩世以来有4次古构造事件。由此推断依兰-伊通断裂和哈尔滨-长春断裂形成于古生代,燕山运动使其演化成大型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3.
辽北张强地区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4期主要构造运动:燕山早中、晚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通过声发射(AE)法测得相应4期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106.2MPa、87.3MPa、57.1MPa、33.4MPa,同时还测得现今地应力最大主应力值为17.4~23.3MPa。发现有岩浆活动的构造运动期古应国在主应力值偏大。测量田内含油构造和出油井现今地应力最大主应力值偏低。本区油气成藏期古应力状态的最大主应力值  相似文献   

4.
测定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应力状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丁原辰  邵兆刚 《地球科学》2001,26(1):99-104
当前国内外尚无测定三维古构造应力场的理想方法.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从待测地点取大岩心或新鲜石块, 从6个以上方向取岩石试样, 每方向至少10个试样, 以声发射的广义抹录不净现象, 测定岩石经历的各主要构造运动期的最大主应力值.而后, 统计出岩石记忆的最高古应力状态的最大主应力值σmt.由于岩石对最高古应力状态在各取样方向的正应力σmn尚有记忆, 只不过隐藏于各期较低古应力状态的最大主应力值之间, 不易区分, 故以σmt为目标, 通过“AE反演搜索法”, 则可将隐藏的各σmn搜索出来, 从而计算出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应力状态.以准平面应力状态模拟实验检验了该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在构造解析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勘探方向。发现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经历多期构造运动与变迁,主要有前寒武纪基底隆起雏形期、早奥陶世末期古隆起形成期、奥陶纪末期古隆起定型期、志留纪-泥盆纪古隆起改造期、二叠纪末古隆起调整期、中生代古隆起差异沉降期6个阶段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以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为主的塔中、塔北、塔西南等三大古隆起,古隆起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继承性与迁移性。古生代形成的古隆起控制了台盆区油气的分布,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成藏配置形成多层系含油的复式成藏格局,古隆起斜坡区是大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古隆起形成演化分析表明麦盖提斜坡区发育喜山晚期才沉没的塔西南早古生代大型古隆起,石炭系泥岩盖层与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形成优质储盖组合,具有海西期成油、喜山期注气的油气成藏史,是台盆区继塔北、塔中古隆起大油气田之后的有利勘探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6.
李勇  邓虎成  何建华  马若龙 《地质学报》2023,97(8):2633-2644
川西坳陷三叠纪以来多期构造应力场演化控制了该区古隆起的迁移和裂缝-岩溶型储层的形成,从而对该区油气富集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目前对该区古构造应力场的量化评价研究程度较弱。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裂缝充填物以及声发射测试资料,重点对川西坳陷彭州地区雷口坡组沉积后期的古应力方向、大小及演化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4期应力,印支期应力为NW向;燕山早中期应力为SN向;燕山晚期应力为NW向;喜山期应力为EW向。对应的最大水平应力值分别为25.81MPa、66.03MPa、41.27MPa以及50.85MPa。结合区内构造演化,印支期区域平缓抬升使得古隆起及彭县断裂雏形形成,雷口坡组暴露地表形成岩溶性储层,成为后续的油气富集地;在燕山期两期应力控制下,研究区北部地层最先抬升,古隆起继续发育;喜山期强烈构挤压下使全区北西向地层抬升,古隆起最终定型,燕山晚期-喜山期形成的裂缝和断层对早期油气运移进行调整起到关键作用。该研究可为彭州地区的构造演化、裂缝预测以及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盆地覆盖区古构造应力场分析一直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对库车坳陷不同层位地层进行系统取样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用岩石磁组构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测试结果与构造变形分析相一致;用岩石声发射测量系统筛分不同构造运动期次,并确定各期次有效最大主压应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测试构造期次与研究区构造地质分析期次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西部日土-普兰一带古构造应力值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超显微构造的位错密度法,估算了该地区6次构造事件的古构造应力值。尽管从现在的构造形变特征来看,不同构造事件都是沿近南北方向的伸展或挤压,但其形变强度各不相同,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最强,平均差应力值达201MPa,四川运动(白垩纪—早第三纪早期)次之,为183MPa,其它各次构造运动均较弱,阿森特运动(前寒武纪末期)为101MPa,海西运动(早二叠世晚期)为121MPa,燕山运动(晚侏罗世)为130Mpa,喜马拉雅运动(中新世末期以来)为110MPa,加里东运动在本区大部分地方较弱,我们未采集到能反映其构造应力状态的样品。  相似文献   

9.
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性能受到不同期次构造裂缝控制,裂缝对油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及渗流特征将为有效评价与开发有利储层提供依据。该区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和斜交缝,裂缝发育方位包括近EW向(270°±10°)、NW向(300°±15°)、NE向(45°±15°)和SN(0°±10°)。利用裂缝充填物成分及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试验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构造裂缝至少可以划分为4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中期,充填物为细粒方解石及绿泥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82℃;古构造应力值为49.6 MPa;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晚期,充填物为石膏,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2~97℃,古构造应力值为39.9 MPa;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构造运动期,充填物主要为较粗粒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6~112℃,古构造应力值为34.1 MPa;第4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构造运动期,该期裂缝几乎未充填,古构造应力值为26.5 MPa。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近EW向裂缝的张开度大、渗透率高,是布置开发井网时优先考虑的方向,随着油田开发,不同组系裂缝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井网调整。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北部构造回返期的油气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振武 《江苏地质》2005,29(3):143-146
松辽盆地白垩纪以来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回返期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回返期表现的构造应力的反转在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第四纪早期均有活动。中浅层和深层油气的运移、保存、破坏和再分配直接受控于回返期的3次构造运动。通过盆地东北部油气系统分析和重点油气藏的剖析,揭示反转构造运动与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声发射研究东营凹陷新生代构造期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声发射作为一种地应力测试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应用岩石对经受应力历史具有"记忆"功能,作者利用声发射法对东营凹陷的岩样进行了测试,获得了该地区岩样的地应力记忆值和记忆出现率,从而来揭示本区所经历的构造期次和强度。测试结果证明,古应力记忆值与构造旋回中的应力历史是相吻合的。同时,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声发射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西南缘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西南缘及邻区地处华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自元古宙以来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应力场。通过对主要古构造运动应力值大小的测定和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出古应力值自早到晚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到中生代古应力值强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重要的成矿阶段主要对应区域拉张构造应力场。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自前泥盆纪至燕山期,该区主构造线方向从EW—NEE向NE—NNE向转变,与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相对应。同时不同时代构造应力的分布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构造解析的基础上,作者建立起燕山地区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场,并利用有限元迭代法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数学模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基础地质资料为依托,运用构造解析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韩城矿区龙亭—合阳勘查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控煤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自三叠纪后先后经历了印支运动期北北西向挤压、燕山运动中期北西西向挤压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北东向挤压兼右旋剪切与北西—南东向伸展断陷作用三期构造作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分别为335°、285°、44°;北东东向正断层系控制了区内煤层空间赋存状况,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区内煤炭资源下一步勘查与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5.
Understanding the exhumation process of deep-seated material within subduction zones is important in comprehend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ctive margins. The deformation and slip history of superficial nappe pile emplaced upon high-P/T type metamorphic rocks can reveal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ormation and transitions in paleo-stress that most likely arose from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plate convergence and exhumation of the metamorphic terrane. The Kinshozan–Atokura nappe pile emplaced upon the high-P/T type Sanbagawa (= Sambagawa) metamorphic rocks is the remnant of a pre-existing terrane located between paired metamorphic terranes along the Median Tectonic Line (MTL) of central Japan. Intra- and inter-nappe structures record the state of paleo-stress during metamorphism and exhumation of the Sanbagawa terrane. The following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appes is inferred from a combine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basal fault of the nappes and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s. The relative slip direction along the hanging wall rotated clockwise by 180°, from S to N, in association with a series of major tectonic changes from MTL-normal contraction to MTL-parallel strike-slip and finally MTL-normal extension. This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slip direc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the plate-induced regional stress state and associated exhumation of the deep-seated Sanbagawa terran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Coniacian) to the Middle Miocene.  相似文献   

16.
《Geodinamica Acta》2002,15(3):179-184
Although the general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Ile Crémieu area (southern Jura) is known, establishing the chronology of event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seems to be much more difficult. A newly discovered layered karst filling in the Bajocian limestone, in the town of Four (Isère), is a synsedimentary evidence of a Tertiary tectonic activity. Actually, only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lling has been fold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fault in which the karstic network was made. Fossil mammals date the last movement on this fault plane, between 13.0 and 13.4 Ma. At a larger scale, the last activity of this fault could be correlated with a change in the paleo-stress field generated by the Alpine orogen, dating with precision an Alpine tectonic event.  相似文献   

17.
陆内变形及其构造背景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期陆内变形,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理想地区。通过在狼山地区开展1∶5万构造地质填图,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详细的测量和构造切割叠加关系,结合前人所做锆石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工作,厘定出狼山地区自晚侏罗世以来发育6期陆内变形。断层面矢量数据反演显示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先存构造和欧亚板块边缘自晚侏罗世以来不同方向的增生是控制狼山地区陆内变形的主要因素。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狼山地区的构造变形主要受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进入新生代,狼山地区开始受到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东济阳坳陷桩海地区井旁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山东济阳坳陷构造特征复杂,利用地震勘探方法预测潜山裂缝的难度大。由于构造裂缝主要受控于构造应力场,从构造应力场分析入手预测构造裂缝发育规律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济阳坳陷桩海地区井下构造应力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井下应力场十分复杂,井旁构造受断层影响较大,各层段地层倾向和裂缝方位变化较大;桩海北部地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桩海南部地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  相似文献   

19.
冀东宽城-青龙-金厂峪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地壳运动与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区内NE向、EW向与NW向压扭性-扭性主干断裂构造-岩浆带与20多个金矿床。早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对这些断裂的形成演化与金矿的成矿作用有重要的控制意义。在野外调研与古构造应力测量的基础上,确定受力方式、位移方向与若干地点的差应力值,进而应用有限元计算模拟方法,剖析早燕山期区域平面构造应力场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NW-SE向为主,最小主压应力方向以NE-SW向为主;区域构造应力值变化于2.5-220MPa;构造应力方向、构造应力大小与应力梯度带对金矿化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