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海洋哺乳动物区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丕烈 《海洋学报》1991,13(3):387-392
本文对中国海洋哺乳动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已知鲸目中须鲸亚目有8种,齿鲸亚目包括淡水产的白鱀豚有23种,鳍脚目有5种,海牛目有1种,总计37种。中国海洋哺乳动物在各个目然海区按种类论,渤海最贫乏,仅有8种,南海最多有26种。大陆沿岸有30种,台湾省有26种。有些种类热带性较强,明显的代表着南部海区海洋哺乳动物的区系特征,一些来自寒海区的冷温种,代表着北部海区海洋哺乳动物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除鲸目(含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仅部分具有牙齿外,其它种类,包括海牛目、鳍脚目和食肉目中的海獭,都具有牙齿。因为牙齿重量轻、体积小、性质稳定、便于携带和保管,更重要的是它们包含许多特有的信息,是身躯的其它组织不具备的。为此,  相似文献   

3.
鳍足目动物分为三大类:海豹科、海狮科及海象科、共有 34种。鳍足目动物分布全球各地,但是,它们最为集中的生活区  相似文献   

4.
聪明的海獭     
正海獭属于鼬科动物,与陆地上的黄鼠狼是亲戚,但它们可比黄鼠狼的体型大多了。成年的海獭体长1.3~1.5米,体重为30~45千克。海獭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是食肉目动物中最适应海中生活的物种。它们长着小脑袋、小耳朵、滚圆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海獭最突出的变化是后肢,长且宽扁,脚趾之间有  相似文献   

5.
很难想象大象的亲戚会生活在海中,海牛目在海洋哺乳动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群,所属物种均为植食性,以海草与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存共有四种海牛目动物,分为两个科:海牛科的3种海牛,与儒艮科的儒艮。儒艮科的另一物种大海牛曾存活至近代,但已在18世纪时被猎捕至灭绝。  相似文献   

6.
鲸的介绍     
我们通常所说的鲸是指哺乳动物纲鲸目(Cetacean)下面除了我们常说的海豚、河豚和鼠海豚以外的所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它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适应水栖生活的一支,由于外形和鱼相似人们便习惯称它们为鲸鱼。鲸体呈流线或鱼雷形;颈不明显,自胸至尾浙细;体末端宽扁,尾鳍后缘有凹口,分左右两叶,为主要的运动器官:多数有背鳍,各鳍均由结缔组织与脂肪构成,内无  相似文献   

7.
自然环境中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组成十分多样,且呈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这种复杂多样的食物组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动物因一种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可在另一种食物中得到补偿。而人工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则通常以商业性捕捞的鱼类为食,这些食物鱼既经济且又来源方便,食物只能是一种或少数几种海洋生物,食物组成比较单一,食物中容易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缺陷,另外,饵料的冷藏和解冻过程也会导致鱼体中一些营养成分的破坏或损失。因此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的营养障碍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无疑对水族馆或研究机构中海…  相似文献   

8.
鳍足类Pinnipeds是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类群,现存种类包括海象科Odobenidae、海狮科Otariidae和海豹科Phocidae的所有物种。在海豹属Phoca中,atp8基因的Ka/Ks最高,仅为0.084 7(远小于1),因而海豹属所有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选择压力均非常高。对于群海豹属Pusa,cox1、cox2和nad3基因的Ka/Ks均为0,表明在这3个基因中,所有的核苷酸的替换均为同义替换,没有出现氨基酸的改变。科内、属内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nad5、nad4和nad2基因可以作为cox1和cob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强烈支持食肉目所有12个科均为单系群,并且鳍足类(海狮科、海象科和海豹科)为食肉目Carnivora内部的一个单系群(BPM=100,BPP=100)。在鳍足类内部,海狮科与海象科亲缘关系最近,聚类为海狮总科Otarioidea,然后与海豹科聚类:(海狮科+海象科)+海豹科。在海豹科内部,线粒体基因组的证据支持将海豹科划分为2个亚科,即僧海豹亚科Monachinae和海豹亚科Phocinae。线粒体基因组的证据,强烈支持鼬科Mustelidae与浣熊科Procyonidae关系最近,臭鼬科Mephitidae与熊猫科Ailuridae近缘,同时,鳍足类与[(鼬科+浣熊科)+(臭鼬科+熊猫科)]为姊妹群,而与熊科Ursidae较远。犬科Canidae在犬型亚目Caniformia中分化较早,位于犬型亚目的基部。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哺乳动物的种类、分布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茜  姜波  汤庭耀 《海洋科学》2000,24(9):35-39
海洋浦乳动物是海洋中的一特殊类群 ,它们既有哺乳类的许多共同特点 ,如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用肺呼吸等 ,又经漫长的自然选择和演化过程 ,形成了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以适应海洋生活 ,如体呈纺锤形以适应游泳、体被一层厚厚的脂肪或毛以利保持体温、前肢鳍状(水獭除外)等。海洋哺乳动物曾是人类所需求的皮毛、肉、油、工业原料和医药等的重要来源 ,然而 ,由于过去受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哺乳动物资源严重破坏 ,某些种类已经降到恢复水平以下。值得庆幸的是 ,后经世界范围内的禁止捕杀鲸类 ,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  相似文献   

10.
鲸目动物传统上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鲸须鲸(小露脊鲸除外)和抹香鲸;第二类包括小齿鲸和海豚。鲸目动物分布于世界各个大洋,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都有。有些品种是全球性的,其中包括较大的第一类鲸和商业上重要的品种——蓝鲤鲸、驼背鲸、长须鲸、鳁鲸、小鳁鲸、抹香鲸和虎鲸。海洋哺乳动物资源最容易捕捞过度,因为  相似文献   

11.
象海豹趣话     
不久前,美国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象海豹考察队,采用专门的考察船。直升飞机等设备,在加拉帕斯群岛海区对象海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象海豹的人工饲养训练,把象海豹的外貌、行为、智慧描述得十分奇妙动人。鳍脚类之王在海兽中,海豹、海狮、海象的脚形都象鱼鳍,因而海洋生物学家把它们并归为“鳍脚类”。象海豹有两种,一种南象海豹,主要生活在南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9,(5):8-8
我们已经知道,海豹、海狮这类鳍足类动物是从陆生生物进化而来,它们与熊、鼬鼠这类陆生动物的亲缘关系很接近,只是人类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化石证据来说明鳍足类动物与其陆生祖先之间的联系。来自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研究小组的最新化石发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研究者在加拿大德文岛的淡水沉积物里发现了一具化石。化石的牙齿和头骨都表明它是原始的鳍足类动物,但它的有蹼长脚却非常像现在生活在南美地区的水獭的脚。  相似文献   

13.
海獭     
红将 《海洋世界》2015,(4):40-43
<正>提起海洋哺乳动物,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鲸、海象、海豚之类的"大家伙",与它们相比,海獭算得上是"娇小玲珑"了。海獭属于哺乳纲食肉目鼬科水獭亚科海獭属,和陆地上的鼬科动物比起来,海獭的体型要大得多,一般成体的雄性海獭的体长在1.47米左右,体重大约为45千克,雌性海獭的体长约为1.39米,体重约为33千克。经过长久的水中生活,海獭的体型已经完全适应了水中的环境,它们长着小小的脑袋、小小的耳廓、滚圆的躯体。海獭前肢短  相似文献   

14.
舟山群岛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区,为世界著名渔场。从1987年以来,陆续发现6个新纪录动物种,其中:菱鳍乌贼、倭鳍带鱼、黄边副鳞鲆为浙江新记录,这些动物种的发展补充了浙江动物分布和区系。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陆地上的动物是要睡觉的,尽管他(它)们睡觉的姿态和方法不同。那么,海洋中的动物是不是也要睡觉呢?回答是肯定的。睡眠只不过是作较长时间休息的一种特殊方法。不管是陆地上的动物还是海洋中的动物,都需要进行休息,包括睡眠。这种睡眠,陆地上的动物一般时间较长,容易被人察觉;而海洋中的动物大多睡眠时间很短,就难以被人发现了。例如,鱼类的睡眠时间就非常短,有的仅几分钟,有的甚至只有几秒钟,人们眼一眨的功夫,对有些鱼来说,就已睡了一觉。海洋中除鱼类外,还生活着许多哺乳动物。它们睡觉的方法虽然与鱼类不同,但同样要睡觉。例如,海豚睡觉时,多半  相似文献   

16.
玻璃虾总科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生物多样性高,形态和栖息环境变化大,世界性海洋分布,从潮下带到千米深海,从极地到赤道海域均有发现,动物地理学特征显著。该总科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是研究真虾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阶元;部分物种更是传统渔业捕捞对象。然而该总科也是真虾下目中缺乏系统研究的类群,其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不完善,所含很多阶元的单系性受到质疑,同物异名等问题突出,更有许多非正式种组有待修订。我国海域玻璃虾总科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更是匮乏,其种属组成,海域分布,区系特点等鲜为人知。未来可在收集和掌握大量文献与标本的基础上,以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其在中国海的种属组成,资源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而系统研究其动物地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巧发奇中海獭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它捕食蚌、海胆等贝壳等动物时.先潜入水底.用一只脚抓住一只蚌.另一只脚拿着一块拳头般大的石头.游到海面后,象个淘气的孩子似的.仰卧在水面.将石块稳稳当当地放在腹部.两只前脚握住蚌向石块撞击.这样”以蚌击石”.要不了几下,蚌壳碎裂.海獭便吃到了鲜美的蚌肉。  相似文献   

18.
王者茂 《海洋科学》1978,2(3):22-24
斑海豹(Phoca vitulina largha Pallas)是我国北方沿海数量最多的一种鳍脚目动物。对共换毛序的研究,掌握它一生换毛的情况,不仅可为正常饲养和选择适当时期猎捕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还可将换毛程序性的异同作为探讨种间亲缘关系的依据。 有关斑海豹的换毛情况,至今尚未见到报道,仅Stutz(1966)对东太平洋斑海豹[Phoca vitulina richardi(Gary)]的胎儿和仔兽胎毛脱换顺序作过简要叙述,而对斑海豹仔兽胎毛的脱换顺序他却“尚不知”。作者自1962年起,对斑海豹初生仔兽以及成兽的毛衣脱换顺序,进行了长期观察记录(观察初生仔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上总共350多种鲨鱼中,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不到10%。其余的都不会攻击人类,有许多是以浮游生物为食。人类对鲨鱼的恐惧更多地是源于对它们的无知。这种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它们的生存历史比人类长100倍。虽然我们不能称它们为“人类的朋友”,但约有一半种类的鲨鱼可以用来制作鱼粉或供人食用。鲨鱼是“海中强盗”,它们能够出色地维护海洋中的生态平衡。当它们偶尔攻击人类的时候,它们并不是为了捕食,而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地盘,就像狗会冲着走近自己家门的陌生人吠叫一样。与人们认为的相反,鲨鱼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动物。研究表明,鲨鱼的大脑比大部分鱼类,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还大。这些海洋中快速而灵巧的捕食者,大脑重量占体重的比例是鱼类中最高的。对人类最危险的三种鲨鱼是大白鲨、虎鲨和牛鲨。这三种鲨鱼会主动攻击人类。其中大白鲨可以长得比一辆公共汽车还长,体重超过三辆小汽车在捕食时,大白鲨通常用它锯齿般的牙齿将猎物一下撕成两半。世界上鲨鱼袭击人类事件发生最多的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海岸其他比较频繁的地区是加勒比美国、南非和地中海海岸。这种动物在海洋中用鳍游泳用鳃裂呼吸,但和其他由硬骨组成骨架的鱼类不同,鲨鱼是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20.
一种二甲基硫化合物硫代甜菜碱(DMSP)成为环境科学和水产科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DMSP是海洋植物产生的渗透调节物质,大量存在于海藻和盐生高等植物体内。含有DMSP的生物体死亡之后,DMSP被海洋细菌的二甲硫醚生成酶降解,生成二甲硫醚(DMS)和丙烯酸。DMS从海洋水面逾出,进入大气形成酸雨;由于DMS能形成云,所以有降低温室效应的作用。DMSP本身则对哺乳动物、禽类及水产动物(鱼和虾)的营养代谢有促进作用。酶学研究表明,动物肝脏中的两种硫甲基转移酶能把DMSP分子中硫原子上的甲基转换出来,提供给机体代谢所需。作为海洋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主要成分,DMSP来源于植物体内的蛋氨酸。研究DMSP的生成变化规律,对进一步了解海洋气候和开发使用新的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