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斑海豹的生殖和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海豹(Phoca vitulina largha Pallas)在系统分类中,隶属于鳍脚(Pinnipedia)、海豹属(Phoca)。是1811年由帕拉斯(Pallas)定名的。早在1119年,我国宋朝名医寇宗奭就在《本草衍义》一书中,对我国斑海豹的产  相似文献   

2.
斑海豹(Phoca largha Pallas)的淡水饲养繁殖,国内尚未见详细报道。本文就济南动物园淡水饲养繁殖海豹的成功经验予以报道。斑海豹淡水饲养繁殖,需要有适宜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温一般不得超过26~28℃。海豹池的构造、水质、饲料也是关键问题。斑海豹的妊娠期为一年,正负5~20天左右。2~3月产仔,每胎一仔。其生殖期也是交配期,交配时间5~7天。仔海豹的哺乳期为26~28天,28日龄后即独立生活。仔海豹自17日龄开始退脱胎毛,约26日龄退完。仔海豹停止哺乳后4~6天换食鱼类。  相似文献   

3.
西太平洋斑海豹在黄渤海的分布、生态和资源保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丕烈 《海洋学报》1985,7(2):205-211
西太平洋斑海豹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并达东海北部,其繁殖场在辽东湾40°10'—45'N,121°15'—122°E间的浮冰区,生殖期雌雄成对组成许多“家庭群”,在辽东湾浮冰上产仔,产仔期1—2月中旬,仔兽体被白色绒毛,逃跑时母兽往往背驮仔兽,但2—3月间,在渤海海峡的一些岛屿上也捕获过具有白色胎毛的幼兽。近年来,斑海豹资源已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为过多的猎捕幼兽,因此必须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斑海豹历史种群数量的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金海  沈峰 《海洋科学》1991,15(3):26-31
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在本世纪里由于过度捕杀,种群数量下降比较严重。本文利用1930~1990年的捕获统计数据,对1930年以来辽东湾斑海豹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估计。该种群在30年代初有7100头,并于1940年达到最高峰8137头,40~70年代末,由于过度捕杀,种群数量几度下降,1979年只有2269头(以上结果依据R=0.09413的种群更替率算得)。经1979~1982年徘徊以后,该种群数量迅速回升,并达到50年代末期的水平。根据0.09413,0.1163的种群更替率,对生殖力及特定年龄的死亡率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在高比例的雌性生殖力情况下,辽东湾斑海豹幼体死亡率低于52%,成体死亡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5.
蓝镜头     
《海洋世界》2011,(4):79-F0002
西太平洋斑海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水中度过的,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换毛时才爬到岸上或者冰块上。登陆后只能依靠前肢和上体的蠕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水下打桩和船舶噪声,利用Matlab软件对两类典型海洋噪声的时-频统计特性进行分析,结合斑海豹听阈和发声频域特性,分析水下打桩和船舶噪声对斑海豹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下打桩及船舶噪声的主要能量分布频段(0~4.0 kHz)与斑海豹听阈敏感频段(0.1~ 100.0 kHz)及发声频段(0.4 ~ 1.5 kHz)相重叠;水下打桩噪声所产生的强噪声声源级(206 dB)会高于斑海豹可忍受的最高声源级(190 dB).由此推断,两类噪声会对斑海豹的生境产生严重干扰,轻者可能导致斑海豹的习性改变及感知和交流能力减弱,重者则会造成斑海豹的听阈丧失.本研究为斑海豹的声学保护提供声学参数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17日是国际海岸清洁日。由辽宁省盘锦市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发起,盘锦市180多名环保志愿者来到辽河入海口的斑海豹栖息地三道沟和六道沟海岸,捡拾海边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这是盘锦市第一次组织和参与国际海岸清洁日活动。这次活动早在8月就在盘锦市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论坛上发帖通知,并在《辽河晚报》发布了征召志愿者的公告。协会会员和广大志愿者积极报名参加,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7、8岁的孩童,有的是一家三口自驾车参加活动。17日是个周末,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西太平洋斑海豹(P.v.largha)的繁殖季节,进入其繁殖区进行考查。主要根据野外观察资料描述,讨论了该亚种在中国辽东湾的繁殖地和繁殖习性。 1、西太平洋斑海豹在中国的辽东湾浮冰上产仔,该繁殖地约在北纬40°30′—45′;东经121°—122°之间。 2、幼兽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难于人工饲养,死亡率约75%。 第三期,在水中营独立生活,易于人工饲养。 为合理利用资源,应禁捕第一期幼兽,选第三期者饲养。 3、未性成熟的雌兽不能与成熟雄兽合池饲养,否则雌兽会因逃避雄性的追逐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9.
软体动物初生壳形成是贝壳早期发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初生壳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从笠贝(Lottia goshimai)中克隆了一个酪氨酸酶基因(lgo-tyr1),聚类分析表明其与长牡蛎基因cgi-tyr1是直系同源基因。Lgo-TYR1的序列分析显示它具有两个典型的铜离子结合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通过整装原位杂交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检测到lgo-tyr1在担轮幼虫的圆形贝壳区以及紧邻的环状细胞带中表达,表明lgo-tyr1可能参与了担轮幼虫初生贝壳的生物合成以及贝壳区边界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罗非鱼嗅觉对15种常见氨基酸的RSE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敏娟  曾建平  于淼 《台湾海峡》2001,20(Z1):63-68
用15种常见氨基酸刺激罗非鱼嗅上皮,观察由此引起的嗅电反应(嗅电图,下简EOG),研究各种氨基酸对嗅觉的相对有效刺激性(下简RSE).结果表明①15种氨基酸对鱼类嗅觉的RSE顺序如下L-Ser>L-Met>L-Lys> DL-Met>L-Arg>DL-Ser>L-Cys>L-Asn>L-Thr>L-His> L-Ala>L-Glu>DL-Pho>L-Phe>L-Asp;②在6种鱼类必需氨基酸中,RSE的排列顺序为L-Met>L-Lys>L-Arg>L-Thr>L-His>L-Phe;③氨基酸对鱼类嗅觉的RSE与其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异育银鲫对鱼粉等11种饲料中磷的利用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军  贺锡勤 《海洋与湖沼》1991,22(3):233-236
于1988年,以三氧化二铬间接指示法,在水温22±2℃条件下,测定了平均体重为55±5g/尾的异育银鲫对鱼粉、肉骨粉、芝麻饼、虾粉、骨粉、菜籽饼、玉米粉、脱氟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钙的表观消化吸收率。结果表明:异育银鲫对第一、第二、第三磷酸钙的消化吸收率是不同的,分别为81%,65%和32%,此顺序与其溶解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一致;在所测试的八种商品饲料中,对骨粉、虾粉和菜籽饼中磷的表观消化吸收率较高,分别为65%,68%和65%;对鱼粉、芝麻饼、肉骨粉三种原料中磷的表观消化吸收率较低,分别是18%,18%和16%;玉米粉中的磷含量较低,完全不能被吸收利用。在生产实践中,可以用骨粉代替脱氟磷酸氢钙,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浓度普通氧化锌(ZnO)、硫酸锌(ZnSO4)及纳米氧化锌(ZnO-NPs)胁迫下1株筛自胶州湾的好氧反硝化菌Zobellella sp.B307生长量和反硝化能力的变化,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Zn对该菌株生长及脱氮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O-NPs对该菌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持续抑制作用,显著降低其最大生长量,并对其脱氮功能产生持续抑制;ZnSO4对菌株生长及脱氮功能前期抑制作用较强,后期抑制效应逐渐减弱;普通ZnO对菌株生长及脱氮功能并不产生显著影响。3种类型锌对该菌株的功能抑制表现为ZnO-NPs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ZnSO4,普通ZnO的抑制相对较弱,产生影响差异的主要原因与这三种类型Zn化合物作用机制的不同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Zn污染对近海沉积物氮素循环产生的潜在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企鹅珍珠贝遗传育种研究中,为保证在贝类存活的条件下获得其DNA信息,采用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贝壳边缘和足丝研究非致死性DNA提取方法。不同于贝壳获取过程中会对实验贝体产生一定损伤,足丝是无生命的细胞外纤维束,其获取方法简单且属于非损伤性取样,对实验贝几乎无伤害,是潜在的获取具足丝贝类基因组DNA的优良材料。本研究采用脱钙与未脱钙两种处理方式,并结合海洋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及有机溶剂萃取法(OSE)提取贝壳及足丝DNA,对获得的贝壳DNA及足丝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足丝有机溶剂法(OSE法)提取效率显著高于贝壳DNA提取方法,脱钙足丝与未脱钙足丝的DNA提取效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016 7±0.002 9)μg/mg和(0.016 1±0.003 1)μg/mg。未脱钙足丝的OSE法获得的DNA产物纯度最优, A260/280值为1.400 0±0.040 0,A260/230值显著高于贝壳DNA及足丝DNA的其他提取方法,为0.910 0±0.080 0。除脱钙贝壳OSE法外,其他所有DNA提取方法均可用于后续PCR扩增,测序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采用掺硼金刚石膜电极(Boron-doped diamond,BDD)为阳极的电化学氧化法降解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比不同电解质体系中PFOA的脱氟效果,考察初始pH、流速、电流密度、初始浓度和电解质浓度对PFOA脱氟率的影响,估算体系能耗;以甲醇(MeOH)和叔丁醇(TBA)为淬灭剂进行自由基淬灭实验,分析PFOA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Na2SO4电解质体系中,PFOA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酸性条件下(pH为3~4.2)PFOA脱氟效果较佳,中性条件下较差,脱氟效果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电流密度的增大先提升后趋于稳定。初始pH为3、电流密度30 mA·cm^-2、流速32.5 mL·min^-1、初始浓度100 mg·L^-1、Na2SO4浓度0.05 mol·L^-1条件下,电解180 min,PFOA脱氟率达53.45%,能耗约为1.13 kWh·(g F)-1;硫酸盐体系产生的·OH、SO-4·两种自由基均能氧化降解PFOA。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叉鞭金藻(Dicrateria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光合速率降低。同时,膜相对透性增大,细胞内H2O2含量上升,微粒体膜中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增加。表明UV-B辐射增强使2种微藻的膜受到了严重伤害,而且膜伤害的加剧与活性氧的积累和由此引发的膜脂脱酯化有关。2种微藻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微粒体膜的MDA含量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显著提高。这表明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可能是由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胁迫对纤细角毛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Cu2 ,Zn2 ,Cd2 )胁迫不同时间(24,48,72和96 h)后,纤细角毛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ΦPSII),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Cu2 ,Zn2 ,Cd2 )胁迫下纤细角毛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Yield和rETR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逐步增大;重金属胁迫下,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也显著降低.3种重金属离子的半抑制浓度(EC50)的计算结果表明,胁迫时间为24和48 h时,3种重金属离子对纤细角毛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Yield,Chll content)的毒性大小顺序为Cu2 >Zn2 >Cd2 ;胁迫时间为72和96 h时,3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大小顺序为Cd2 >Cu2 >Zn2 .本文还对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检测微藻对重金属胁迫敏感性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去壳卤虫卵饲养黑褐新糠虾的饵料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卤虫卵去壳(以下简称去壳卵)的研究,国外已有报道。我们也做了研究。本文是用不同产地的去壳卤虫卵,与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日本虎斑水蚤(Tigriopus iaponicus)、褐指藻(Ph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等作饲养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初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赠送香港海洋公园的两头斑海豹于五月九日运抵香港,十日举行了赠送仪式。这是我国首次赠送香港的一对海豹。曾呈奎所长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移交,海洋公园主席冯秉芬爵士代表园方接收。曾所长、冯爵士先后讲了话,双方都表示希望今后继续进行学术交流,为发展海洋科学和增进友谊做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以新型间歇增氧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响应曲面法优化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处理过程中曝气工艺参数并预测其脱氮效能。以曝气量、曝停比、曝停周期为间歇曝气影响因素,分别以人工湿地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为响应值建立垂直流人工湿地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假设检验(F-test),模型均非常显著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间歇增氧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处理中曝气量、曝停比为对氨氮去除影响极显著的曝气参数,通过影响因子主次分析,曝气量、曝停比、曝停周期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顺序是:曝停比>曝气量>曝停周期;曝停周期为对总氮去除具有极显著影响的曝气参数,通过影响因子主次分析,曝气量、曝停比、曝停周期对TN去除率的影响顺序是:曝停周期>曝气量>曝停比。模型预测氨氮与总氮去除率的最佳曝气参数分别为:曝气量2 m3/h、曝停比0.25、曝停周期12 h、曝气量2 m3/h、曝停比0.25、曝停周期6 h;氨氮、总氮去除率预测值分别为98.4%、83.2%,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响应曲面法用于优化曝气参数对人工湿地脱氮效能影响具有可行性,可实现间歇增氧人工湿地脱氮效能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20.
海坛岛潮间带底栖生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昌生 《台湾海峡》1992,11(4):294-300
本文报道了1984年10~11月和1985年4~5月对海坛岛4种潮间带底栖生态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底栖生物经鉴定的种类280种,以暖水性种类占多数,且有些已成为优势种或主要种;不同岸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数多寡顺序是岩石滩>泥滩>沙泥滩>沙滩;平均最大生物量(634.26g/m~2)和平均最高栖息密度(508.55个/m~2)分布在岩石滩,其次是泥滩。文中还对各滩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