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现代GCM预测,改善了的植物科学和水份供给数据以及模拟能力完善的经济模型,评估了长时期内气候变化对美国农业的经济影响。对于作物产量、作物需水和因气候变化而增加的灌溉水的变化导致经济结果的变化,三个GCM的预测结果各不相同;GISS和GFDL-QFlux分析的结果是整体经济收入增加,而UKMO分析结果则包含有减少。正如以前的研究,大气CO_2对产量提高的影响是潜在经济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包括世界粮食生产变化以及相应的出口变化,一般都影响美国农业。这里估计的经济影响度仅占美国农业产值的一小部分比例。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9,自引:1,他引:88  
唐国平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0,55(2):129-138
根据1958 ̄1997年中国31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影特征。用3个大气环流模型,即HadCM2、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建立未来气候变化的6种方案。最后,根据3个GCMs模拟的结果,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发展并改进的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主  相似文献   

3.
简介气候模式,讨论以IAP2LGCM模式进行河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试验情况。试验采用AGCM保持初始SSTA不变、模式系统误差订正以及集合预测等进行,得到比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简介气候模式,讨论以IAP2LGMC模式进行河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试验情况。试验采用AGCM保持初始SSTA不变,模式系统误差订正以及集合预测等进行,得到比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该文综述城市空间增长和空间格局变化的理论,并评述现今利用GIS进行城市空间增长和格局变化的现状,分析促进城市空间增长及空间格局变化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用GIS进行城市空间增长及格局变化预测  相似文献   

6.
闽东南沿老红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曾从盛 《中国沙漠》2000,20(3):248-251
闽东南没海老红砂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B、Ga、Sr、Ba、K、Cr、Ni和V等微量元素含量及B/Ga和Sr/Ba比值指示老红砂应为陆相沉积,其磷酸钙组分和古盐度变指示为陆相。老红砂的化学全量组合特征与花岗岩风化壳相似,但SiO2含量较花岗岩风化壳大,而Al2O3的含量明显少于花岗岩风化壳。从老红砂垂直部面变化看,其硅铝铁率一般从上往下增加,分解系数(Fe2O3/MgO)一般从上往下减少。  相似文献   

7.
李锋  李天杰 《极地研究》1997,9(4):56-60
对南极长城站地区粘土矿物的空间分布与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给予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从地球化学方面探讨了粘土矿物的成因。研究表明,Ca和Mg元素是高岭石生成的主要控制因子,高岭石的空间分布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Si、Ca、Mg和Fe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蒙脱石在空间上的含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关系。Si元素对蒙脱石的生成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Meissner公式、Bromley公式、Chen公式、Pitier公式及经作者改进的平均球近似(MSA)方法对锂盐水溶液(最大浓度达20mol/kg)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MSA方法的计算精度最高。另外,本文还应用改进的MSA法,使用由单一电解质水溶液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得到的参数,不用任何混合参数,预测了298.15k时LiCl+Li2SO4和LiCl+KCl水溶液的等温溶解度图.其结果与文献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   总被引:181,自引:8,他引:181  
在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模型研究中,空间插值可以提供每个计算栅格的气象要素资料。然而,在众多的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中,并没有一种适合每一个气象要素的普适的最佳插值方法。本文以全国725站1951~1990年整编资料中的旬平均温度和计算得来的675站的月乎均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PAR)为数据源,选用了距离平方反比法(IDS)、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和普通克立格法(OK)等3种插值方法,进行了方法选取的探讨。交叉验证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温度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MAE)的排序为IDS>OK>GIDS,其值分别为2.15℃、1.90℃和 l.32℃;在作物生长季节(4-10月),MAE分别 20℃、1.9℃和 1.2℃ ,表明GIDS在温度插值方面更具实用价值;对于PAR,MAE的排序为OK>GIDS>IDS,其值分别为 0.83MJ/m2、071MJ/ m2和 0.46MJ/m2,说明复杂的方法并不必然具有更好的效果。对这2个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温度和PAR的经、纬向梯度和高度梯度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温度的纬向梯度有近似正弦曲线的较强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而冬、春季低;温度的高度梯度年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召开的七大工业国 (G7)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发表报告称 ,他们已将 2 0 0 1年的世界经济成长率从原先公布的 4 .2 %调降为 3.4 %。美国经济趋缓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是本届G7会议的重要议题。IMF向与会代表报告说 ,他们也已将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从 2 0 0 0年 10月的 3.2 %下调到目前的 1.7% ,是美国自 1991年经济成长的最低数字。此前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上周公布的预期成长率是 2 .5%。尽管IMF下调有关预测数字 ,但七国财政官员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称 ,他们承认美国和世界经济成长率正…  相似文献   

11.
天山荒漠景观内土壤机械地球化学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标  龚子同 《地理科学》1998,18(3):279-287
天山荒漠景观内土壤中存在两种形式的机械地球化学垒,即由水流流速变化形成的机械地球化学垒和由于空气流速变化形成的机械地球化学垒。由于地球化学垒内土壤中粘粒的聚集,使得铁族元素Ti、V、Mn、Fe、Co、Cu、Zn及Li、K、B、F等元素在其内聚集。B、Cu、Fe等元素的有效性随其全理的增加而增加,F元素的有效性除与全量有关外,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效复杂。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荒漠三个草地类牧草中化学元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华  陈善科 《中国沙漠》1994,14(2):37-41
对阿拉善荒漠微温干旱、微温极干和暖温极干三个草地类9科44种牧草中常量元素(N、Ca、P)和微量元素(Fe、Mn、Zn、Cu、Co、Mo、Se)含量的变化特征、丰缺程度和生物吸收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不同科牧草中各元素的含量变幅很大,但其吸收各元素多寡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合成软钾镁矾(K2SO4·MgSO4·6H2O)的热分析研究,由软钾镁矾的TG、DSC确定了脱水和分解温度,结合恒温热失重实验给出了脱水过程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其产物的X-ray粉末衍射结果,并得到了各脱水阶段的有关热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n、logK0和E.  相似文献   

14.
结合应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制作《河南省城市地图集》的实践,分析了MAPGIS制图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总结了数字地图制图技术要点及优势;指出目前应完善MAPGIS功能,强化MAPGIS智能化水平,以加快GIS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GIS及其在三高农业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强  邹春洋 《热带地理》1997,17(4):354-358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及功能,并尝试把PC ARC/INFO应用于三高农业规划。通过实例应用,认为GIS在三高农业规划及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黄土地区气候演变的有机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蓉芬  赵林 《地理科学》1996,16(2):97-105
对渭南阳敦黄土剖面So ̄L2层段作了总有机碳(TOC)和Rock-Eval热解烃分析,建立了TOC气候变化曲线及其变化周期,与其它气候指标进行了对比,揭示了黄土剖面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两种烃类,推导并验证了古湿度公式,计算了各层段的湿度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刘晓东  康兴成 《地理科学》1998,18(2):113-121
利用1961 ̄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4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EOF展开,将气温序列向前延长至1901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地区当代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模拟结果,讨论了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最近30a高原地区的降水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似乎与大气CO2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科学院N.S.库尔纳可夫普通和无机化学研究所,是由铂和其它贵金属研究所的普通化学研究室与物理化学分析研究所及物理化学部的高压实验室在1934年合并而成。由于上述两个研究所均创建于1918年,所以,该研究所的创建日定为1918年5月11日。由于科学院士N.S.Kurnakv,L.A.Chugaev教授,I.I.Chernyaev院士,N.M.Zha-voronkov,A.A.Grinberg,I.V.Obreimov,Ya.K.Syrkin,G.G.Urazov和I.V.Tananaev等人…  相似文献   

19.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亟需针对不同地理单元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和调控策略。选择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生态区模型(GAEZ)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理单元作物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区域差异,辨识出影响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 1980—2015年间,陕西省玉米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了150.55×104 t,小麦生产潜力总量则下降了402.69×104 t。(2) 关中盆地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大,陕北高原次之,秦巴山区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小;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区的玉米生产潜力皆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关中盆地的玉米生产潜力则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的小麦生产潜力都呈下降趋势,陕北高原的小麦生产潜力则有所提高。(3) 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减产效应,这一效应在关中盆地尤为显著,其次为陕北高原;气候变化导致玉米生产潜力增加,使小麦生产潜力下降;气候变化对不同地理单元的影响也不相同,在陕北高原表现为增产效应,在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则为减产效应。(4) 在陕北高原,气候变化的增产效应是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耕地向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降低作物生产潜力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在关中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玉米为大,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在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是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小麦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及其趋势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对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OBM、TEM、CASA、CARAIB、DEMETER-1、IMAGE2.0、SIB2等模型进行了评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国内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发展特点:已经从静态模型转向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动力学特点,并且集成陆地表层碳循环的各个过程,与气候模型耦合研究陆地表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建立生态生理模型和决定植被对气候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机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动态响应和相互作用,揭示其中的反馈机制;加强各种情景研究,同时包括人为的影响,尤其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陆地碳存储的影响,预测未来全球陆地表层的动态变化及其反馈;由于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重要的数据来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陆地表层碳循环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这些正是我国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应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