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首都圈地区远震基底P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重涛  姚陈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8):2573-2583
远震PS波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其携带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信息.本文基于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2-2003年记录的高精度远震波形资料,从基底PS转换波入手,采用三分量PS波分裂偏振分析方法,获取各个台站下方来自基底的PS波分裂参数,包括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等,分析台站下方浅部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几个台站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保持了原始波场的信息,可以用来分析PS波分裂特征;短周期台站记录的远震来自基底的PS波具有干扰少、信噪比高的特点,存在分裂现象,各台站快慢波时差超出我们的预期值,平均在0.1~0.2 s左右.此研究可与横波分裂相对比,对于认识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内部的应力状态,分析其构造及地震活动现象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穿透含裂隙、裂缝地壳8s视周期的SV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表明,当地壳平均裂隙密度高于0.01即横波各向异性高于1%时,非对称面内不同方位的SKS波均发生分裂;地震图中直接的记录显示是切向T分量上出现SKS波的振动,其振幅随地壳平均裂隙密度的增大而增强,甚至能与径向R分量上的振幅相当.局限于上地壳的强裂缝各向异性同样能引起SKS分裂.长周期SKS波分裂对地壳内裂隙、裂缝的分布缺乏分辨率.直立平行排列裂隙、裂缝使得SKS分裂T分量记录特征具有方位对称性,这来自于HTI介质中快、慢波偏振和到时差随方位变化的对称性;而倾斜裂隙、裂缝使得该方位对称性丧失.对实际观测SKS分裂的偏振解释需要考虑地壳裂隙各向异性,特别是断裂附近的强裂缝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剪切波分裂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复杂地质构造会造成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不同.剪切波分裂特性对地壳应力场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岩石裂隙图像的变化非常敏感,由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反映了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因而可以用来研究地壳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测定向裂隙介质中横波分裂的方位属性特征,分析地震属性随裂隙密度和方位变化,采用人工吸收边界和反周期扩展边界,用伪谱法获得不同裂隙密度和不同方位地质模型三分量地面记录;应用时频分析和剪切波偏振分析研究由于裂隙方位和密度引起的横波分裂.结果显示,裂隙密度和方位决定着横波分裂的时差和偏振.快慢横波的延迟时间随裂隙密度增大而增加,不同方位相同裂隙密度的横波分裂时差有微小的变化.在45°方位检测时间延迟时间最大.通过时频分析,可以看到不同方位的瞬时主频有显著的变化,在横波分裂处瞬时主频有明显变化.因此,瞬时主频和快横波的偏振以及延迟时间可以作为裂隙方位和密度的指示.  相似文献   

5.
张永仙  石耀霖 《地震》1994,(6):26-33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强震发生前孕震区的波速比及S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局部集中,岩体发生扩容,引起裂隙的增生及定向排列,从而使孕震区产生各向异性,引起波速比的变化及S波分裂现象,在不同阶段,穿过同一路径的地震射线其波速比和S波分裂特征不同;在同一时刻,沿不同路径传播的地震射线其波速比及S波分裂也不同。总体看来,平行于孕震断层传播的地震波速比变化比垂直于其波速比及  相似文献   

6.
当横波进入由微裂隙和微孔这些比波长小的非均匀物质组成的岩石中,分裂成两个以不同方向偏振的组成部分.这两列波的偏振与裂隙面成平行和垂直方向,并以不同的速度传播.由于速度的不同,使这两列偏震波在裂隙介质的传播中产生“分裂”,横波分裂,使得横波波形产生一种新特征,即它离开裂隙区后仍然保持其偏振方向不变.地下几千米处,裂隙有垂直的也有不垂直的.  相似文献   

7.
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研究的部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龄雪  高原 《地震》2008,28(2):65-73
剪切波穿过各向异性介质传播时会发生分裂现象,而在地壳中产生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充满液体的定向排列的微裂隙。通过剪切波分裂参数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特性、地壳应力状态及应力场的变化,并可用于地震预测。利用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特征研究断层性质也是一个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8.
赵博  高原 《地震》2010,30(1):115-124
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大量充满液体的微裂隙的定向排列引起的, 剪切波穿过这种含有微裂隙的介质时会产生分裂。 剪切波分裂参数与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与区域应力场有关。 在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中, 地震的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有影响。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 并对定位误差特别是深度方向的误差所引起的时间延迟变化进行了讨论, 比较了不同大小的深度误差对归一化后的时间延迟的影响,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深度定位误差对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影响很大。 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有多种, 本文还对不同的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9.
煤样的超声速度和衰减各向异性测试实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利用脉冲传输技术对某一煤层采集的岩样,加工成两类模型(22个8面体和两个20面柱体样品)做超声P波和S波测试.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煤样中定向排列的裂隙存在产生明显的速度各向异性、横波分裂和衰减各向异性.同时还发现纵波的动力学特征变化比运动学特征更明显,纵波衰减随裂隙方位的变化明显大于横波.这为利用纵波属性的变化进行裂隙检测和预测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同—阳高Ms5.8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北京白家疃台数字地震记录资料探讨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一阳高Ms5.8级地震S波分裂异常变化,所用方法为极化矢量转向法,即偏振分析法。初步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前(约从1988年9月开始)曾出现过S波分裂异常。震前快S波偏振优势取向为北东向,符合华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特征。由此得到,在北京与大同之间,地壳中直立平行排列裂隙取向亦为这一方向。本文结果说明,利用近震(200km左右)数字化记录可发现较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现象,增大了把S波分裂法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最后,对比了近震与S波窗口内S波偏振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就加利福尼亚Cajon山口深科学钻孔而言,由垂直地震剖面获取了剪切波记录,进而采用各种方法研究了剪切波分裂。这些使用的方法应该允许我们使用一个六角形对称并有一个水平对称轴的系统探测由可能的各向异性产生的(AI)剪切波分裂。对直达剪切波的精心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AI型剪切波分裂观测结果竟然和用常规的观测不到AI型剪切波分裂的简单系统的结果相吻合,没有观测到AI剪切波分裂的原因部分地是由于该区域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差异太小。因此使裂隙组和微裂隙组在垂向排列上变得很不明显。该区域剪。该区域剪切波的传播和偏振也许更受复杂的地质因素控制而不是受现在应力场的制约.显然。没有检测到AI剪切波分裂并不意味著介质就是各向同性;偏振图提供的剪切波分裂的明显证据表明的是一个高阶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区地壳裂隙各向异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5,17(3):283-293
根据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利用唐山地区强地面运动数字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唐山地区的地壳中的裂隙各向异性.在1982——1984年的3年里,流动台网中所属21个台站中的16个台站记录到可供研究的地震事件.通过对131个有效记录的计算和分析,得到了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并进而计算了该地区的裂隙密度.分析表明,唐山地区的应力场非常复杂,有很强的局部区域特征.由于复杂的断裂分布,16个台站呈现不同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值分散,Paz各不相同,并且在不止一个台站上观测到以小时为时间间隔的尺度下,和Paz同样是离散的.通过计算,唐山地区,Paz和的平均结果分别为0.007 1 s/km、100和0.022.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洛杉矶盆地下面,深度为5—18 km 结晶基岩处的地震,在三分向地震图上,观测到了20—120 ms 的 S 波的分裂。发生在5 km 厚沉积层底部上述基岩中的浅震 S 波分裂现象不明显,而较深的地震 S 波分裂现象则随深度逐渐明显,快 S 波的偏振方向为南北方向,与地震和接收点之间射线的方位角无关。我们认为,S 波分裂主要发生在结晶基岩处,并且是由沿南北方向排列的地壳垂直微裂隙所引起的。假定微裂隙的这种排列又是由于地下应力状态造成的;由洛杉矶盆地北部下面 S 波分裂资料所得到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N—S 向±15°,这与地质填图和断层面解的结果是一致的。射线追踪模拟表明,观测到的 S 波分裂,可通过含沿 N—S方向排列的垂直裂隙(裂隙密度约为0.04)的各向异性基岩解释,且其上覆盖着弱各向异性沉积岩层(裂隙密度小于0.02)。过去的4年中,在洛杉矶盆地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地震,它们是1989年蒙特贝洛 M 4.6和 M4.4双震,1990年阿普兰 M5.5地震和谢拉马德 M5.8地震,他们距洛杉矶北部的 SCS 台站的震中距分别为10,55和40 km。在 SCS 台于阿普兰和谢拉马德地震前后,我们没有观测到 S 波分裂的明显变化。但是,在蒙特贝洛地震后,我们发现 S 波分裂的变化相当快;主震后分裂的 S波的分开时间从70 ms 迅速降至不到20 ms,然后,逐渐恢复到平均水平。S 波分裂时间的快速下降可能是一种时间变化,或者是蒙特贝洛地震位置的变化结果,因为蒙特贝洛地震近似地确定在预期的奇异线地点附近。  相似文献   

14.
剪切波分裂的研究可以取得原生岩体的裂隙走向、裂隙密度、裂隙组及其排列成行的微裂隙群区等其它参数的信息。这类信息对研究储集层特征和其它烃类开采的应用是重要的,裂隙密度通常由剪切波各向异性的百分率导出,百分率是由两分裂剪切波之间的时滞测出的。储集层对可检测出的由它造成的时滞可能太薄,因而在一个储集层内的时滞(和裂隙密度)用传统的反射测量法或垂直地震剖面的走时分析法都可能分辨不出来。研究剪切波振幅一炮检距比值(AvO)技术为的是弄清它们能否提供确定薄油储层各向异性参数更为可行的方法.用简单的双层模型研究具有入射角的反射剪切波振幅的特性,对第二层(代表一储层)内充水裂隙和干裂隙就剪切波各向异性百分率的范围内计算了前切波Avo的变化,为的是弄明白能否用剪切波AvO特征波形提取关于储层特性的特征信息.对于细裂隙,剪切波AVO曲线图形对各向异性和裂隙容积的变化是敏感的.广角偏移距反射资料中有着关于裂隙容积的大部分信息,它可以用于增加采油的跨井监测.剪切波AVO的变化可以被采集系统畸变.关于百分率各向异性的大部分信息都包含在以近垂直入射的反射剪切波的振幅之中.本文回顾了垂直入射反射振幅法,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编图程序用来确定它们在不同储集环境中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在地壳中产生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充满液体的定向排列的微裂隙,当剪切波穿过这种各向异性介质传播时会分裂为快剪切波和慢剪切波.快剪切波的优势偏振方向与裂隙走向一致,与原地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与介质的各向异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云南禄劝地震余震分裂S波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基 《地震学报》1996,18(2):224-230
从1985年云南禄劝MS6.1地震后桂泉台三分向数字记录中分析出了S波分裂.100余个余震的S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分为局部应力时段和区域应力时段.在局部应力时段,似乎是两个交叉约50~60的直立平行裂隙系对S波传播施加影响,局部应力略强于区域应力.随着余震活动逐渐趋于平静,局部应力减弱或消失,恢复到区域应力状态.分裂快速S波偏振方向及其时段变化,与震源机制独立测出的震源主压应力轴方位变化完全相同,说明S波分裂是应力场所控制的EDA裂隙各向异性的效应.分裂慢速S波的延迟时间,除了在两个时段的差异外,还发现在两个时段内强余震前后变化的例子,震前在数小时之内上升,震后在数日之间下降.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计划的许多研究工作集中在期望未来震源区的岩石上能显示出扩容现象:即在高应力水平下裂隙的扩展.在裂隙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理论的最近发展证明,在裂隙充满整个构造的情况下,地震波传播通过断裂构造时,剪切波将发生分裂.剪切波的这种分裂现象在地震图中引起了偏振异常.同时指出,通过分析这些异常可以识别和监测由震前应力诱发的扩容.在此,我们还介绍一些支持这种假设的新观测.  相似文献   

18.
地壳介质中,特别是上地壳广泛存在着微裂隙,如果这些微裂隙定向排列,在宏观上就形成了各向异性介质,当地震波通过时就会产生特殊的现象,对剪切波而言就会发生横波分裂,对P波而言则会看到随方位的变化.利用玉树地震的余震数据,通过层析成像的方法研究震源区附近P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和方位各向异性变化,探讨微裂隙的分布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Pms波分裂测量得到了 295对地壳各向异性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各向异性图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为NE-SW方向,周边地区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出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趋势.Pms波分裂的慢波延迟时间范围为0.11~0.30 s,平均值为0.24 s.对比分析研究区内Pms波分裂、近震直达S波分裂和远震SKS波分裂的结果发现,上地壳各向异性对Pms波分裂影响有限,地壳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中下地壳矿物和熔体的定向排列;地壳各向异性对SKS波分裂影响较小,SKS波分裂主要反映了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Pm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近震直达S波分裂和远震SK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并且与地表构造和变形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岩石圈变形可能为垂直连贯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08年汶川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地震余震区附近台站的近场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龙门山断裂附近7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快波偏振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断裂带东南侧(四川盆地一侧)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总体为北东方向,而在断裂西北侧高原内部的PWU(平武台)则为近东西方向.观测到了快慢波之间到时差的趋势性变化,靠近余震带南端的L5501台的到时差在主震后持续减小,北端PWU台的到时差比主震前明显增大.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场方向排列的微裂隙控制,结果显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汶川地震余震活动带南部的应力在主震和余震中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场在余震带北部集中,导致了PWU台在主震后介质各向异性强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