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贵州岩溶区某机场高填方边坡滑塌破坏为工程实例,根据边坡的地质勘察资料及现场调查情况,阐述了该高填方边坡滑塌变形破坏特征.根据变形监测的数据,详细分析了滑塌体的空间运行状态、变形破坏过程及变形机制,即下伏地层发生过大沉降变形时,导致了上部土体发生滑塌变形破坏,其特点是以沉降变形为主,兼有明显水平滑移.并介绍了治理措施及治理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古城墙出现的多种病害破坏现象,在深入分析其破坏机理后,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古城墙变形破坏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古城墙的多种变形破坏模式。依据引发古城墙变形破坏的控制因素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城墙地基不均匀变形、墙面鼓胀变形、墙面风蚀剥落、暴雨侵蚀等11种典型模式,给出每种变形破坏模式的发生条件及变形破坏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国内某古城墙变形破坏模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该古城墙主要的变形破坏模式为暴雨侵蚀,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以及城墙内部排水通道均对城墙变形有显著影响,并且导致城墙端面中下部出现鼓胀变形。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古城墙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避免局部不稳定现象发生,为多种变形破坏模式下的古城墙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土填方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西北某油田倒班基地黄土填方高陡边坡工程勘察, 研究了该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 通过对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分析, 建立FLAC3D地质模型,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变形区或破坏区为陡坎周围至其沿坡面向下20~25m 的范围之间, 其破坏深度底界为全新世填土层Q4与原状黄土Q3接触面, 但要重点控制沿坡面向下20~25m 的范围之间的变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该边坡目前整体稳定性较好, 不会发生整体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4.
选取巫峡段茅草坡一典型反倾岩质滑坡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库岸滑坡防治措施的分阶段设计流程(原则、思路和方法):首先基于已有的地质勘察资料和现阶段岸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岸坡变形破坏过程及现阶段所处的变形阶段,确定其相应的失稳模式和主控因素,提出滑坡防治比选方案;其次对于滑坡不同变形破坏阶段进行合理划分,运用数值模拟对滑坡防治各比选方案的治理效果开展岸坡不同变形破坏阶段的全过程评价,对比分析制定较合理的防治措施。研究结论主要有:(1)对同一岸坡而言,当其处于不同变形阶段时,其变形破坏模式和主控因素不完全相同,且同一防治方案的治理效果差别较大;(2)就茅草坡现阶段而言,滑坡处于变形破坏过程的坡脚弱化滑移阶段,此阶段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为消落带岩体的弱化和滑移,格构护坡方案的造价低且防治效果最好,而锚杆锚固方案造价高且效果低。  相似文献   

5.
朱泽奇  盛谦  梅松华  张占荣 《岩土力学》2009,30(10):3115-3121
基于显式有限差分程序FLAC3D,针对层状岩体建立了可以考虑其横观各向同性变形特性的遍布节理模型。通过FLAC3D程序的预留接口导入程序,将该改进的遍布节理模型中植入FLAC3D动态链接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层状岩体变形与强度各向异性特性的研究,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龙滩水电站巨型地下硐室群的层状岩体围岩变形及破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围岩变形主要表现为岩层同性面内的变形,其左右边墙变形不对称性主要受断层切割控制;围岩破坏型式以剪切破坏为主,其中岩体整体破坏受断层控制,表现为中低应力条件下的拉剪或压剪破坏;而开挖引起的岩层破坏受制于陡倾角层状岩体结构,表现为层间错动引起的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6.
以郑家坪变形体为工程实例,通过现场地质调查、探硐及钻孔勘探等手段,对变形体的变形演化过程、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等进行分析。根据变形特征将变形体划分为Ⅰ、Ⅱ、Ⅲ区,根据其岩体倾倒变形的强烈程度分为"碎裂松动变形带"、"强烈倾倒变形带"和"弱倾倒变形带"三种类型,确定了变形体的变形机制为"倾倒变形强烈→工程开挖改造+蓄水改造+降雨入渗→致使变形加剧"。基于该变形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提出合适的变形破坏模式,采用SLIDE软件中的摩根斯坦-普莱斯法对变形体进行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红层软岩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在国内外已有较系统的研究,但对软岩隧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其治理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关心问题。通过对回龙宫隧洞的地质环境分析及有限元数值计算,阐明了红层隧洞围岩的膨胀变形破坏机理,最后提出了在此类围岩中修建水工隧洞的过程中,防止围岩变形破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土门子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研究土门子滑坡地质环境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机制、变形破坏模式及起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为前缘牵引后缘平推式,现处于整体蠕动变形局部滑移阶段,持续强降雨是诱发其失稳破坏的主导因素,针对滑坡体可能沿多个剪出口发生变形破坏等特征、提出了相应工程防治建议,对指导该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湾水电站饮水沟大规模倾倒破坏现象的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倾倒破坏是陡倾层状岩体一类主要的变形破坏形式,一般发育于地表临空面附近的坡体浅部。根据文献资料,前人研究的倾倒破坏体能保持其完整形态者规模并不大。小湾水电站左岸坝前高边坡由于其特殊地形地貌及其岩体结构条件,使得如此大规模的倾倒变形体能保持其完整形态至今。由于倾倒变形体紧邻大坝且地势较高,一旦失稳,将给小湾水电站的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查明倾倒破坏堆积体规模及其岩体结构特征,为倾倒堆积体边坡支护方案选择及稳定性评价参数选取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揭示这类大规模的倾倒破坏表现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对认识复杂条件下岩石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揭示了一类发育深度较大的大规模倾倒变形破坏。通过对边坡的详细描述与记录,阐明了这类变形破坏发育的特征和空间展布,并对其形成机制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洞室的围岩稳定性与洞室的结构形式有关。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深埋穹顶洞室结构与直墙拱洞室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将这两种结构破坏时的变形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穹顶洞室结构其整体变形较好,与直墙拱洞室结构比较其水平与竖向变形的比例更加均匀,破坏荷载远比直墙拱洞室结构大。结论可供相关工程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1.
宝玉石产地来源的研究是近几年地质学、宝石学和考古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一方面,不同产地来源的宝玉石可能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及经济价值,其研究有助于珠宝首饰价值的判断,为各国海关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古代宝玉石产地的确定对了解古代宝玉石的开采与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区测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微量元素、包裹体以及同位素分析等方面探讨总结了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技术方法对确定宝玉石的产地来源均有一定的意义,但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依赖更大范围和更深入地对宝石矿床的地球化学进行多技术手段的交叉分析。显然,确定各种不同类型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标型特征及建立相关重要宝石产地的地球化学数据库,是最终解决宝玉石产地来源鉴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是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以此为基础有望解决油气成藏定量的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输导层概念的提出及砂岩输导层模型基本工作程序的建立,形成了可以利用通常的物性参数进行输导层量化表征的方法,实现了对油气运移通道的量化表征; 采用断层连通概率的概念对各种参数表征断层开启性的能力进行比较和评价,探讨了各种地质参数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建立起了断层启闭性表征参数的评价方法;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耦合运聚动力与输导体系,实现成藏系统内油气运移过程的模拟分析; 以运移途中烃损失量估算为基础,建立新的物质平衡方法,以模拟获得的运移路径为线索,评估油气在研究不同方向上的运移聚集量,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初步形成了以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为基础的油气资源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水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互反馈作用,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和三维地形扫描等手段对细沟形态演变中的水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了黄土在不同雨强(66 mm/h、94 mm/h和127 mm/h)条件下,不同细沟发育阶段的水沙过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细沟形态演变过程对产沙的影响较大,而对产流的影响较弱。径流量的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土体透水性、土壤的结皮作用以及产流方式,坡面产流量有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产沙量的变化过程与细沟发育进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坡面地貌信息熵与产沙量和侵蚀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和0.916,细沟的出现会加剧侵蚀,使含沙量明显增加;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沙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细沟沟网稳定后的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不仅是世界上石油、天然气储量和开采量大国,而且是长输油气管道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以近年来俄罗斯长输油气管道事故统计资料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俄罗斯长输油气管道事故的类型及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中国现役管道管理的建议和将建管道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5.
利用ERDAS和MAPGIS进行点线类遥感信息的提取和符号化表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遥感解译过程中更好地将点线类遥感信息进行符号化表达、并准确地获取其各类属性值,本文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与国产GIS软件MAPGIS的特点,分析了二者联合进行点线类遥感信息提取的可行性;制定一套利用二者进行点线类遥感信息提取的可行方案;并将其应用到地质灾害体的解译中;效果良好。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可进行点线类遥感信息的提取与符号化表示,可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杨德栋  吕宾 《城市地质》2007,2(3):17-20
地面沉降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一些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地面沉降频繁发生,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要防治地面沉降发生,必须认清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本文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将地面沉降划分为5种类型,依据其产生的不同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input u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continues to be a question as to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in reducing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environment. While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water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will decline further, as tillage and mulch tillage systems are not used more extensively on cropland, what will happen to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use remains uncertain. To gain some insight into this, the conservation tillage adoption decision is modell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decision to adopt conservation tillage is a two-step procedure, the first decision is whether or not to adopt a conservation tillage production system and the second concerns the extent to which conservation tillage should be used – appropriate models of the Cragg and Heckman (dominance) type are estimated. Based on farm-level data on corn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1987, the profile of a farm on which conservation tillage was adopted is that the cropland had above-average slope and experienced above-average rainfall, the farm was a cash grain enterprise, and it had an above-average expenditure on pesticides and a below-average expenditure on fuel and custom pesticide applications. Additionally, for a farm adopting a no-tillage production practice, an above-average expenditure was made on fertilizer. Received: 18 September 1995 · Accepted: 6 December 1995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内外水问题进行科学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自然-人工"二元演变模式,明晰了水循环及伴生水化学、水生态和水沙过程的相互关系,初步阐述了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的构成。在对国际水文水资源研究发展趋势及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文水资源研究现状及水问题解决的实践需求,论述了中国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学科体系的构成,并分析其重大研究方向。在变化环境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循环在驱动力、结构及参数等方面已呈现出显著"自然-人工"二元特征。现代水文水资源研究正由传统"还原细化"研究向综合交叉方向发展,并由传统基于单个水文环节的研究过渡到基于二元水循环过程的研究上来,原型观测与数学模拟的结合已成为其关键研究手段。中国水文水资源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水循环及伴生过程演变机理识别与定量模拟方面的基础研究,完善水资源评价、配置、调度、水权分配、水价定价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综合管理、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民生水利及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等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19.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现有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阐述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已经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发展,综合作用假说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为防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煤与瓦斯突出准备机理、失稳与平衡机理、发展机理、传播机理和煤与瓦斯突出带分布规律研究是煤与瓦斯突出机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何杰  王华  EduardoGarzanti 《地球科学》2020,45(6):2186-2198
定量的砂岩(砂)岩相学分析是重要的岩石学分析手段,有助于探讨沉积物的源区、背景和沉积盆地性质.在过去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对于砂岩(砂)的定量碎屑颗粒统计及其潜在地质意义(如沉积碎屑物与源区母岩的关系、沉积过程对碎屑组分的影响、碎屑组分与大地构造背景的关系等)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对于定量的岩相分析方法和命名方案一直缺少系统的总结,导致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波折和误区.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砂岩(砂)定量岩相分析的方法,并推荐最优的分类命名方案,希望建立统一的工作规范,本文提升砂岩(砂)碎屑颗粒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可对比性.同时,我们对砂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图解是展示砂岩碎屑组分统计结果的有效工具,但用于构造背景判断时则需谨慎,最好基于岩石本身的特征并结合其他资料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