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结合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对贵阳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在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能源和电力的贸易修正后分析贵阳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得出修正前后对比结果,显示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更贴近实际情况,贵阳市土地承载力主要贡献为耕地和林地,电力主要是靠外部输入供给。2007到2011年贵阳市生态赤字上升,其中化石能源用地和牧草地生态赤字中占主要贡献地位,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说明贵阳作为内陆山地城市,在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基础上人们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依据扩展型PSR框架模型,并结合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建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值,对湖南省1997~2006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态逐年改善,其安全级别已由风险级上升至敏感级。最后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胁迫因子,为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态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样本,从1999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方面的运行数据中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等24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客观赋权,从各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及全国的平均值出发,确定本省的生态安全评价阈值S,计算各地市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值,试图对本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罗贞礼 《湖南地质》2002,21(4):252-254
生态安全研究是目前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样本,从1999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多方面的运行数据中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人均GDP、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等24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作了系统聚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宋晓媚  周忠学  王明 《冰川冻土》2015,37(3):835-844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都市农业景观变化及其生态安全研究是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构建都市农业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方法,探讨城市化对都市农业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西安市为例,应用GIS和RS技术方法,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都市农业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提取1999、2006和2013年的农业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都市农业景观变化特征、动态评价了都市农业景观生态安全过程.结果表明:1999-2013年西安市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剧烈,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聚集度变差,景观趋于复杂化、破碎化,耕地、林地面积显著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压力指数由0.43上升为0.59,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由0.73降至0.28,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则由0.26上升为0.77,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景观压力指数上升以及景观状态指数下降,使得都市农业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56先下降为0.4,后上升到0.48.城市化过程中的都市农业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可以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对土地生态安全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评价目标层,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土地社会生态安全3个因素层着手,根据PSR概念模型选取了18项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建立起符合区域特征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出杭州市2000~2006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综合评价法对杭州市2003~2009年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予以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从时序上对新疆1990—2006年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引入Ulanowicz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等指标,考察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6年间新疆生态足迹增长较快,尤其是2001年以后,总量和人均量增长迅速,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到2006年人均生态赤字达3.87hm2,比1990年增大了5.6倍;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耕地、化石能源地和牧草地等三种土地类型上,土地多样化利用程度低,发展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生态足迹的增长和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针对性的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土地化利用程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1999年及2009年岑溪市土地利用数据为来源,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10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转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其中林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研究区内变化面积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全市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美  朱翔  李静芝 《冰川冻土》2012,34(5):1265-1272
基于DPSIR模型, 从驱动力、 压力、 状态、 影响、 响应五方面构建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基于熵权的改进的TOPSIS法对2001-2010年湖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人均GDP、 GDP增长率、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 单位耕地面积地膜使用量、 土地利用率、 耕地旱涝保收率、 单位耕地粮食产量、 单位建设用地, 二三产业增加值、 农民人均纯收入、 经济密度、 环保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是影响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 由不安全状态提升到较不安全状态, 但距安全状态仍有较大差距; 从各子系统看, 湖南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力、 影响和响应系统的安全状况均呈逐步上升趋势, 状态系统也逐步波动上升, 但压力系统的安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杨廷锋 《中国岩溶》2012,31(2):198-203
为了把握贵州岩溶地区的能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足迹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文章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能源生态足迹效率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11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分析了贵州岩溶地区能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贵州岩溶地区能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足迹产值呈阶段性递增趋势,能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阶段性下降趋势,能源生态足迹产值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足迹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十分密切,高能耗经济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17218hm2,生态效率为0.8人·hm-2.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 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与调控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政策,巨大的境外投资、有偿转让使用与土地联产承包政策在广大城乡的推行,引致了快速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过程,城市化水平增长15%,GDP平均每年增长超过9%,城市化土地面积增长2%。与此相应,严重的生态环境灾害相继发生,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件;1997年黄河断流227天;1998年发生长江、嫩江流域特大水灾;2000年发生严重影响中国首都北京及韩国、日本的12次沙尘暴;2004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严重污染事件。综合分析表明,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其主因。一些案例研究表明,重建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中国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制定与生态环境安全水平友好的国家土地利用政策,不仅有利于改善中国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还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有益于亚洲及世界生态环境的改良。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区土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分析评价千岛湖生态旅游区所在的浙江淳安县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991年和2003年研究区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承载力均属盈余,而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出现生态赤字,其中耕地生态赤字最多。其结果与研究区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化相一致。生态承载能力从生态盈余到生态赤字,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需加强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DEM、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社会经济统计等各类数据和专题图件,以平江县为例,构建湖南典型贫困区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体系,对平江县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计算各个元指标障碍度。结果表明,平江土地生态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优良状态,土地生态质量空间差异性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趋势。影响平江县和各个乡镇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湿地比例、林地年退化率、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耕地比例、植被覆盖度,个别乡镇的主要障碍因子还包括水面比例和人口密度。通过对平江县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寻找影响其土地生态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相关建议,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湖南典型贫困区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提供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4)
对城市化的生态水文效应进行研究,以及相关生态水文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模拟,在指导区域河流保护及生态修复实践方面意义重大。以辽宁省铁岭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虑研究区河流径流情势在维持河道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在对现有相关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相关特征进行模拟、分析基础上,科学构建了以径流历史曲线、洪峰流量频率超出曲线为代表的区域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分析过程中,基于SWMM模型对该研究区不同城市化程度下的降雨径流和生态水文指标体系进行模拟,最终对铁岭市生态水文效应进行了客观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矿业作为攀枝花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促进该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分析攀枝花市现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结合国内外生态补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生态水文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城市化的生态水文效应对于指导河流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流径流情势在维持河道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的重要性,在分析现有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特征及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径流历时曲线、洪峰流量频率超出曲线和T0.5(区域径流超出天然状态下重现期为0.5年的降水所产生的洪峰流量的时间占区域有径流总时间的比例)为代表的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利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来模拟不同城市化程度下的降雨径流过程,并利用所建立的生态水文指标体系模拟其生态水文效应。结果表明:城市化程度越高,其时段流量幅度及历时越大,洪峰流量及发生的频率越大,T0.5越小。城市化通过改变径流的大小、历时及频率,改变了水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多样性,进而对河道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治理石漠化、维护喀斯特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择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 贵州清镇王家寨流域为研究区,并建立了源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其步骤如下: 首先以2005年SPOT影像为基础,依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研究区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同时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两种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 ,并按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分级;其次对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进行综合优先级评价;最后在IDRI SI软件中建立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随后通过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廊道(这些廊道可组成一个生态网络)的构建,探讨了本小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途径和生态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能源与生态安全是关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长期保持在60%以上,但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存在浅部资源已近枯竭、深部资源开采难度大、西部开发能力弱、绿色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接替资源储量不足、煤系共伴生矿产勘查开发程度低等问题;另一方面,矿山环境治理是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亟需加大治理力度来保障新时代的“绿水青山”,对以往矿山环境损伤的修复治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新采矿引发的环境问题要逐步实现开发与治理同步。基于当前主体能源与主要生态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了资源勘查和生态勘查具体方法与路径,提高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省文登市2005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2005年文登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554 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26 9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3.927 6 hm2。反映出该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