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是3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水库是这些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排放途径多样,而且排放受诸多因素影响,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水库消落区是连接水陆生态系统能流、物流的枢纽,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场所。通过分析国内外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水库消落区、水库沉积物中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特点;总结分析了水库温室气体的4个主要排放途径:水面自由扩散、气泡排放、水轮机和溢洪道、大坝下游河流排放;从季节变化、水面风速、水体pH、水温、水体含氧量、水位变化、水体中氮元素和磷元素浓度、库龄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在水库温室气体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CO2是一种温室气体。但在生活中,很多人一提到温室气体就会联想到CO2和温室效应,继而认为是人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从而引起了全球变暖。在他们看来,CO2等温室气体是有害气体,是它们导致了全球变暖,进而导致了一系列因全球变暖而来的灾难。于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呼吁提倡低碳生活,主张减少碳排放,进而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事实真是如此吗?是CO2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了吗?  相似文献   

3.
甲烷是天然气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美国环境保护署估测,全球范围甲烷排放量的60%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湿地是排放甲烷的自然资源之一。细菌在分解腐烂有机物的过程中,将湿地中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4.
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湿地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影响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为植被、水文、土壤状况、气候及人为干扰5个方面。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温室气体减量化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湿地温室气体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5,(11):47
大马哈鱼游向北冰洋,蝗虫飞往意大利北部,还有鸟类向海拔更高处迁移。这些,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佐证,还是夏日里的“异常个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一直以来在国际上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相对而言,国内社会仍更多地关注直接的空气污染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局地空气污染物的治理问题。局地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具有密切的同源性,主要都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作为全球生产链中的"加工厂",贸易是排放的一大重要驱动因素,对外贸易中隐含着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本文主要研究了从2000-2009年间,基于消费端的局地空气污染物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协同关系,并进一步对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与隐含温室气体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对空气污染物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更有效可行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无论是基于消费端的排放,还是贸易中的隐含排放,局地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之间,都存在着强协同关系。局地空气污染物的管控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内生动力。分析得到,在2000-2005年间,通过对贸易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采取管控措施,出口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每减排1吨,可相应减少27.1吨的温室气体排放;2005-2009年间,每吨出口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的减少,可减少32.4吨的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得出结论,对空气污染物的治理,可以同时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黄洵  黄民生  黄飞萍 《热带地理》2013,33(6):674-680
针对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忽视工农业生产排放源的现状,在对福建省2001―2010年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并统一转换成CO2当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能表达工农业生产过程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指标,建立改进后的对数Divisia均值分解模型(LMDI)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但环比增长率整体波动下降;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等因素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的贡献率达到了13.66%;能源强度、农业生产强度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有负向抑制作用,其中农业生产强度累积效应占负向效应总和的50%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工农业生产过程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8.
<正>甲烷是天然气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美国环境保护署估测,全球范围甲烷排放量的60%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湿地是排放甲烷的自然资源之一。细菌在分解腐烂有机物的过程中,将湿地中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根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最新研究,洪水和暴雨冲击河、海附近的沼泽和湿地可减少其温室气体一半的排放量。该研究认为,在一定时间内,与流入稳定水量的湿地相比,  相似文献   

9.
常跟应  黄夫朋  李曼  李国敬 《地理科学》2012,(12):1481-1487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影响个人和家庭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支持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等。基于5次全球调查数据和与美国的对比,分析了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减缓气候变化支付意愿和对气候政策的支持。分析表明中国大部分公众听说过气候变化,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对气候变化深层原因了解不够;大部分公众认为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降水和水资源、食物种类等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进而担忧气候变化,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很严重;大部分公众认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应该立即采取行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接受较高的能源价格、保护森林、取消政府对私家车的补贴、提高机动车的能效等。最后讨论了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温室气体清单反映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状况,是制定与衡量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的基础。虽然联合国规定了国家清单采用生产者责任方法编制,但很多研究认为该方法存在“碳泄漏”,容易造成发达国家转移减排责任等问题,并提出了其他清单编制方法。本文对已有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3大类:生产者责任方法、消费者责任方法和生产—消费者共同责任方法,并进一步总结了3大类方法下的多种估算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方式分析了各类方法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通过已有的研究分析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生产者责任方法仍将是推荐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最后展望了我国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全球变化的趋势和温室气体(特别是CO2) 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我国和世界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分大区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小麦、玉米等影响情况。提出了我国农业对全球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措施, 这些对策和措施可分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两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齐玉春  董云社 《地理学报》1999,54(6):534-542
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CO2、CH4、N2O等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对于温室气体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其中,N2O又其其增温潜势力大,滞留大气时间长、破坏臭氧层等特点受到格外的关注,对于N2O等温室源与汇,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减排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目前国内外土壤N2O排放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稻田CH4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4是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的重要排放源.对稻田CH4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CH4排放的机制和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因素,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定量说明不同环境因素在CH4产生、排放中的贡献率,完善实验方法,使实验方法具有统一模式,建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模型,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changes in the spatial variance of mean monthly and daily temperatures that may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northern hemispheric lower-tropospheric satellite-based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1979 to 1996 and the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either 1947 to 1996 or 1897 to 1996 show relatively consistent temporal patterns with respect to spatial variance. Overall, the spatial variance in temperature anomalies has decli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interannual spatial variance levels in temperature anomalie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mean hemispheric temperature. Both of these fundamental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model simulations for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t is further argued that these findings from the historical temperature records are consistent with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reductions in cyclone activ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Key words: historical temperature patterns, spatial variance,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5.
湿地土壤N2O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近年来,湿地垦殖、氮沉降等造成湿地退化、萎缩,湿地功能也因此遭到破坏,这必然会引起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N2O作为备受关注的温室气体之一,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湿地N2O排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综述了国内外湿地N2O排放的研究现状及其产生机制,总结了湿地N2O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N2O排放的模型估计,并对今后湿地N2O排放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沙漠化与气候变化互馈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韩邦帅  薛娴  王涛  张芳  黄翠华 《中国沙漠》2008,28(3):410-416
沙漠化与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两大热点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气候条件的恶化如持续干旱等可以引起土地的沙漠化,而沙漠化又可以通过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增加沙尘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途径反作用于气候变化,并可能在局地形成正反馈,导致沙漠化向恶性方向发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沙尘增多及温室气体增加对气候的影响三个方面概述了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研究。在研究中存在如下瓶颈:①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发生的尺度;②沙尘和降水的因果关系;③数据的不一致性及数据特征的差异;④沙漠化过程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剥离。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沙漠化与气候变化问题,并将模型研究与实地观测并重。  相似文献   

17.
极地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甲烷菌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其代谢产生的甲烷(CH_4)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现有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广泛存在于极地湿地、沼泽、湖泊、苔原、冻土和冰川等各类生境之中,并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极地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环境影响因子(温度﹑营养物和pH)以及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极地产甲烷菌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低碳农业以其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特性及稳产、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动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导向、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社会生活等方面探讨了低碳农业发展对策,为河南各级政府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Heightened public concern, pending federal legislation, and calls for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to reduc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have placed pressure on resource planners to mitigate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despite uncertainty over its timing and magnitude. Traditional resource planning, however, is predica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futur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ill emulate the past, and is based on local and national, rather than global, objectives. The threat of global warming calls for a new paradigm of resource planning, including expanded sensitivity analysis, incremental response as the threat evolves, an expanded range of adjustments, and planning in a glob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