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淡水生态系统消落带是甲烷排放研究的热点区域,但相关数据的积累十分薄弱。本研究利用静态箱法和过程模型(Wetland-DNDC),研究了密云水库消落带CH_4排放通量。在消落带的三个水位梯度:即永久淹水深水区、永久淹水浅水区和季节性淹没区,选取九种典型植被进行CH_4排放通量的野外监测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三个水位梯度上,Wetland-DNDC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度分别为0.89、0.81和0.49(p0.001)。Wetland-DNDC模型抓住了水位波动、土壤温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子对消落带CH_4排放的影响规律,成功地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级上对消落带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模拟,为评估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方法。在密云水库生长季模拟的消落带CH_4总排放量为15.1 g CH4·m~(-2),在数量级上,与国内其他类型湿地消落带CH_4排放具有可比性。据此推算Wetland-DNDC模型适用于水库或湖泊消落带区域甲烷排放的模拟,对植被模块进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北京密云水库甲烷排放通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塘湿地的甲烷排放是发展绿色能源的争论焦点之一。于2009年6月、8月、10月和2010年1月、5月,对北京市密云水库的水域、水库消落带和周边非湿地区的CH4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湿地区的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6月和8月,水库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的CH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观测月份(消落带区:n=6,p<0.05;水域区:n=9,p<0.05),其中,消落带区8月的CH4排放通量远远大于5月,水域区8月的CH4排放通量是1月的数倍,与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相比,水库周边非湿地区各观测月的CH4排放通量变化很小;密云水库CH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p<0.01,df=80),消落带区的CH4排放通量较大,平均值为(5.780±8.683)mg/(m2.h),水域区为(0.298±0.313)mg/(m2.h),周边非湿地区为(0.002±0.178)mg/(m2.h)。水库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的CH4排放通量都远大于周边非湿地区,说明修建水库明显提高了该区域的CH4排放通量;密云水库的CH。排放通量受表层水温、水深及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在非淹水环境下,CH4排放通量主要受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物量与CH4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n=42,p<0.01),而在淹水环境下,表层水温与CH4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n=39,p<0.01)。水域区采样点8月和10月的水深与CH4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关系(n=9,p<0.01;n=9,p<0.05),这表明水库越浅、消落带区越宽,水库的CH4排放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3.
稻田CH4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4是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的重要排放源.对稻田CH4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CH4排放的机制和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因素,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定量说明不同环境因素在CH4产生、排放中的贡献率,完善实验方法,使实验方法具有统一模式,建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模型,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相似文献   

4.
湿地土壤N2O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近年来,湿地垦殖、氮沉降等造成湿地退化、萎缩,湿地功能也因此遭到破坏,这必然会引起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N2O作为备受关注的温室气体之一,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湿地N2O排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综述了国内外湿地N2O排放的研究现状及其产生机制,总结了湿地N2O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N2O排放的模型估计,并对今后湿地N2O排放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将水体中的甲烷氧化是减少其向大气中排放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水库水体中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于2020年12月25日,采集湖北省宜昌市梅子垭水库的水作为实验用水,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连接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水温、光照强度、水体中的初始甲烷浓度和硝酸根含量对水体中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为25℃时,水体中甲烷的氧化速率最大,当水温低于25℃时,水温的升高有利于水体中甲烷的氧化,当水温高于25℃时,水温的升高能抑制水体中甲烷的氧化;在无光环境中,甲烷的氧化速率可以达到最大值,光照能抑制水体中甲烷的氧化;水体中的初始溶解甲烷浓度越高,水体中甲烷的氧化速率越大;在有氧水体中,当水体中初始硝酸根质量浓度为1.796~4.361 mg/L时,有利于水体中甲烷的氧化,当初始硝酸根质量浓度为3~4 mg/L时,其对甲烷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水库消落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库消落带是因水库蓄水或泄洪而使土地周期性被水淹没或出露水面的特殊区域,消落带具有特殊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生态格局动态特征,从而成为对水库工程安全(如岸线稳定、地质灾害)和水生态环境演化(水质安全、水生态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当前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可持续性管理实践的关注热点。对2008~2018年期间发表的有关水库消落带研究的论文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文献综述结果表明,2008~2018年有关水库消落带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快速增加,早期研究以水库岸线稳定、水库工程安全问题为侧重点,新的研究则注重于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水库消落带的变化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水库消落带植被抗逆演替及格局动态、消落带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消落带土壤(沉积物)的环境微生物作用、消落带生态格局与水库水质动态的互馈影响关系等问题成为研究前沿。未来,在水库消落带植被抗逆演替、干湿交替环境物质循环的微生物作用、消落带生态系统自组织完善、消落带与流域生态格局演化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湿地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影响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为植被、水文、土壤状况、气候及人为干扰5个方面。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温室气体减量化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湿地温室气体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洵  黄民生  黄飞萍 《热带地理》2013,33(6):674-680
针对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忽视工农业生产排放源的现状,在对福建省2001―2010年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并统一转换成CO2当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能表达工农业生产过程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指标,建立改进后的对数Divisia均值分解模型(LMDI)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但环比增长率整体波动下降;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等因素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的贡献率达到了13.66%;能源强度、农业生产强度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有负向抑制作用,其中农业生产强度累积效应占负向效应总和的50%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工农业生产过程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是中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面积达348.93 km2的消落区.阐述了消落区的自然条件、特征:消落区地貌和土壤类型多样,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消落区成陆面积大,成陆期较长(超过120 d),与同期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构成优势组合,使消落区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但同时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的开发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据此,从消落区规划、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开发的优化途径、生态风险预警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为合理制定消落区的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帆  宣鑫  金贵  吴锋 《地理学报》2023,78(1):35-53
控制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对中国落实温室气体减缓政策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基于IPCC系数法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省际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刻画了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时空演化规律;基于STRIPAT模型,解析了各地区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影响机理,模拟了不同情景组合下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是中国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来源,中国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逐渐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转移。(2)“胡焕庸线”是单位农业增加值排放强度与单位农地面积排放强度高值区的分水岭,农牧交错带是中国单位农业增加值排放强度的高值区。(3)中国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N”型的EKC曲线关系,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仍面临一定的减排压力,各区域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机理存在显著差异。有效减少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根据区域发展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减排政策是未来中国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齐玉春  董云社 《地理科学》2004,24(5):528-534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成为其主要的人为排放源,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能源活动中温室气体的减排已经成为涉及环境、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全球性科学问题。文章对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能源排放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与能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双赢",实现"发展型减排"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土壤N2O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N2O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且还可以破坏臭氧层。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上升,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因此,N2O的排放日益成为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土壤是N2O的重要排放源。本文综合分析了土壤N2O排放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土壤N2O产生及排放的机理;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土壤N2O排放的时空特征以及全球N2O排放的模型估计;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各省甲烷排放量初步估算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群  张国君  王铮 《地理研究》2012,31(9):1559-1570
CH4是除CO2以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有机痕量气体。估算我国甲烷排放量对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2006年IPCC清单指南推荐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适合我国的排放因子,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对2000~2005年我国各省煤炭开采、废弃物管理、生物质燃烧、水稻种植、牲畜反刍、粪便管理等排放源的排放量分别做了估算,并得到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与1994年相比,我国甲烷排放总量有所增大,1994年排放总量为34287Gg(1Gg=106kg),至2005年增加到41493Gg,主要是煤炭开采甲烷排放量增加趋势最为明显,但是与我国GDP增加速度和能源使用量增加速度相比,我国的甲烷排放还是有所控制的。在空间分布上来看,各省排放量地区差异明显,CH4排放量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部分直辖市排放量较低,另外各省排放源的配置也各不相同,主要与各区域排放源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China has some of the most abundant wetland resources in the world. Cold region wetlands cover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natural wetlands in China and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global climate regulation, water holding, uptake and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ecause cold region wetlands are sensitive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t is important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se specific ecosystem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cus of present studies on the typical cold region wetland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from several aspects as follows: types and distribution, responses of permafrost to climatic changes, uptake and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Our conclusions are: global warming has a long-term and serious impact on cold region permafrost;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has great temporal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hygrophytes in the cold region wetlands have been generally replaced by xerophytes, although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vegetation diversity index has increased or decreased. Based on this review, some key topics for future study are recommended as follows: (1) the response of degeneration of cold region permafrost at var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2) prediction of wetland degeneration tendency by coupling weather, soil, and hydrological models; (3) evaluation of carbon storage; (4) the actual response mechanisms of greenhouse gases to climatic changes; and (5) development of water requirement calculation methods tailored to the unique ecosystems of cold region wetlands.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中国部门生产链平均能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是全球目前的热点问题,而能源消耗排放的CO2成为首要的温室气体。为理解产业结构对我国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本文创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AECPC模型,提出了平均能耗的概念。该模型从节能效果直接且易于调控的角度反映了不同层次的生产环节对部门生产链能耗的影响,它综合了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两种方法的优点。通过该模型对中国2005年各产业部门的测算,找出了9条不同能源产品平均能耗最大的生产链,这些生产链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高能耗部门,但也包含一些其他部门,如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业部门。AECPC模型为产业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指导工具。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齐玉春  董云社 《地理学报》1999,54(6):534-542
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CO2、CH4、N2O等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对于温室气体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其中,N2O又其其增温潜势力大,滞留大气时间长、破坏臭氧层等特点受到格外的关注,对于N2O等温室源与汇,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减排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目前国内外土壤N2O排放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Destruction of forests and the considerabl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is directly causing the level of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including methane,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ous oxide in the atmosphere to rise.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US and the world indirectly contributes to this global warming. This has led the majority of scientists interested in weather and climate to predict that the planet's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from 1.5 to 4.5 degrees Celsius by 2050. These forecasted climactic changes will most likely strongly affect crop production. Specifically these scientists expect the potential changes in temperature, moisture, carbon dioxide, and pests to decrease food production in North America. The degree of changes hinges on each crop and its environmental needs. If farmers begin using improv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fall in crop yields can be somewhat counterbalanced. Even without global warming, however, agriculture in North America must embrace sensible ecologic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conserving soil, water, energy,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Thes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would serve agriculture, farmers,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griculturalists, farmers, and society are already interested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till scientists must conduct more research on the multiple effects of potential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many different crops under variou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on new technologies that farmers might us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 must cut down our consumption of fossil fuel, reduce deforestation, erase poverty, and protect our soil, water,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The most important action we need to take, however, is to check population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