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海岛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选取21个代表性指标评价该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对珠海市大万山岛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珠海市大万山岛的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安全指数为0.679,达到生态安全Ⅱ级“较安全”等级。2010—2017年,压力指数从0.038升至0.162;由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增加,状态指数在2012—2016年呈现下滑趋势,从0.194降至0.074;响应指数明显上升,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0.496,而在2017年又下降至0.352。状态指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海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大万山海岛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各子系统协调度失稳下滑。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海岛地区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海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以长岛县为例,选取28个指标对2010—2015年期间海岛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岛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在逐渐提高,但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度不稳定,不利于长岛县的后续发展。针对该问题,文章建议从强化规划引导、改善海岛生态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功能、推进海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海岛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菜坨子岛位于大连市长海县,为无居民海岛,功能定位为渔业用岛。依据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渔业用岛功能定位,文章使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设置3层指标体系,对菜坨子岛生态状况进行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采用专家评价法及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法、综合评价指数法等计算各级权重值和指标值。基于2015年现场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进行计算,得出菜坨子岛年生态状况分值及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菜坨子岛总体状态为“优”(分值为0.811 1)。此外,经过对评价指标进一步优化后,可将该评价方法推广到对其他渔业用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状况评价,为其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DPSIR模型的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生态安全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依托和基础。本文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基于DPSIR模型,筛选26个指标以构建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三亚市2014—2018年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三亚市这五年的海岸带生态安全情况总体向好,稍有波动,等级依次为危险、较危险、预警、较安全、安全;从准则层构成来看,研究区驱动力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压力指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发展趋势,影响、状态、响应指数发展趋势相同,均为先上升,后有所下降。建议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旅游管理方式提高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我国海岛开发利用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岛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基于上述考虑,文章运用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构建长岛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是海岛使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承接海岛管理者和海岛使用者之间的重要载体。如何科学的、合理的确定开发空间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也是规划的难点。以大山屿、顶屿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为实例,探索对生态敏感度高的海岛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确定开发空间的方法。根据海岛生态现状,确定人为干扰度为主要评估因子,按照不同空间利用类型对人为干扰度进行赋值,并对海岛人为干扰现状进行评估。计算结果显示,海岛人为干扰现状处于轻微等级且量级很低,与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引入模型的适应性。最后,利用模型中人为干扰度轻微的阀值推算海岛可开发空间,并讨论了此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是海岛使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承接海岛管理者和海岛使用者之间的重要载体。如何科学的、合理的确定开发空间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也是规划的难点。以大山屿、顶屿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为实例,探索对生态敏感度高的海岛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确定开发空间的方法。根据海岛生态现状,确定人为干扰度为主要评估因子,按照不同空间利用类型对人为干扰度进行赋值,并对海岛人为干扰现状进行评估。计算结果显示,海岛人为干扰现状处于轻微等级且量级很低,与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引入模型的适应性。最后,利用模型中人为干扰度轻微的阀值推算海岛可开发空间,并讨论了此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辽宁海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产品转型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辽宁海岛旅游资源丰富,面对外部压力、内部动力、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背景,提出实施新开发战略、凸出自然性、推进多元化、提升等级性策略,推动辽宁海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长岛县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模型,探讨了长岛县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计算了海岛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应用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数对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海岛资源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沙是海南总体面积最为广阔的城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却一直不愠不火。探索游客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情况。游记作为游客的真实旅游体验资料,已成为研究旅游形象的重要依据。在此背景下,文章以“马蜂窝”网上的三沙游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提取三沙游客旅游形象感知高频词,结合“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发现:三沙海岛旅游开发不足、人文旅游开发不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强。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加强海岛旅游资源开发,运用“接口式”发展思维,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加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海底沉船博物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民转型从事旅游业,以期为三沙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个系统层,精选景观多样性和可利用土地面积比重等14项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影响指数,探索建立旅游型无居民海岛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以海南省蜈支洲岛为例,评价其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蜈支洲岛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目前蜈支洲岛仍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和措施是提升蜈支洲岛环境承载力的核心要素。旅游型无居民海岛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无居民海岛是舟山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为促进舟山市无居民海岛的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舟山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和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无居民海岛分类保护原则,基于国家权益类、自然保护区类、海洋特别保护区类、其他重要保护类、限制开发类和保留类的单岛功能定位分别制定管理方案,基于旅游娱乐用岛等9种用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岛旅游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海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海岛旅游发展必须兼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文章提出了树立海岛旅游发展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海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合理规划海岛生态旅游发展、加强海岛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推进适用海岛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研发和应用等保护和改善旅游海岛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外海岛研究相关文献的年代、关键词、研究内容、发文期刊、发文国家及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海岛研究的热点主要为海岛旅游业、海岛可持续开发管理、海岛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5.
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为优化配置海岛资源,促进海岛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参考相关研究,以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为基点,对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综述;以辽宁海岛为侧重点,通过梳理和分析大量海岛典型案例,提出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成因及表现,建立其影响机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在一定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背景下,海岛生态系统响应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人类对海岛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敏感反应与自恢复能力,是客观存在的、敏感的、难恢复的,具备长期性、差异性和可调控性特征,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然扰动与人为干扰作用下,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也不同,其驱动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海岛的开发日益剧烈.动态评价海岛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安全状况是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前提;深入分析影响海岛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准确调整海岛发展政策的客观依据,对缓解海岛开发建设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实现海岛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平潭岛的实际情况筛选出34个评价因子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涵盖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采用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通过主成分投影法对平潭岛2005—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探讨了平潭岛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其中生态安全状况最差与最好的年份分别为2006、2011年,2006年的生态安全投影值最小,只有0. 004 1; 2011年的生态安全投影值最高,为0. 178 1.绘制生态安全状况趋势图发现2009—2011年生态安全投影值的变化最为明显.通过灰色关联法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财政总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工业总值增长率、接待旅游人数、城镇人口失业率、水产品总产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耕地年均损失率等9个社会经济指标对平潭岛的生态安全状况起到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海岛是维护生态平衡、推进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人类活动会对海岛尤其是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为了研究如何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科学地保护海岛,选取渤海区进行旅游娱乐开发的典型无居民海岛--菩提岛为研究区域,分别解译了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共5期菩提岛的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转移矩阵、变化速率来分析菩提岛自旅游开发以来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5个时期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显示:单个斑块面积减小,斑块的复杂性有所增加,斑块类型趋于分散,斑块类型的邻接度变化较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大,景观多样性增加。综合景观时空变化与景观指数进行分析,人为干扰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在2003-2010年期间持续增长,景观破碎化明显,2010年之后人为扰动逐渐减弱,进入海岛自然景观恢复时期,景观破碎有所改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导致菩提岛近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按照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来科学开展。  相似文献   

18.
海岛绿色发展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本文提出海岛绿色发展指数(IGDI)概念,从能源消耗与资源利用、环境管理与治理、环境质量与安全、经济增长质量、绿色生活水平、公众满意度等6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海岛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与AHP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岛绿色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并以12个海岛县(市、区)(以下简称“海岛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1)经济聚集程度(2.15)、单位GDP能耗(2.01)指标影响度大于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碳排放强度、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情况、岛陆开发程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生活垃圾处理率等指标影响度均大于1,反映出环境管理与治理、能源消耗与资源利用、经济增长质量是决定海岛绿色发展成效的关键。(2)12个海岛县的海岛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值均值为74.37,其中嵊泗县的评价值最高(88.24),崇明区的评价值最低(65.57),反映出我国海岛绿色发展程度整体不高,海岛之间的绿色发展程度差异较大。(3)推动海岛绿色发展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岛综合管理,推动海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提升海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休闲渔业与海洋牧场的结合作为新兴的渔业产业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在生态环境退化和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大背景下,以海洋牧场建设为基础、以休闲渔业和旅游业为带动的渔业模式不断发展。我国近海海岛众多,具备围绕海岛综合开发建设海岛类海洋牧场的天然优势,可以预见以海岛为中心、立足海岛生态开发构建海洋牧场的发展模式将是近海海洋...  相似文献   

20.
康婧  李方  王娜  齐玥  李晴  包吉明  吴楠  林雪萍 《海洋通报》2020,39(3):300-308
对申请海岛使用权的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进行分类,是制定无居民海岛使用金最低标准定价的基础。2010年《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的海岛分类体系存在与国家和地方分类体系衔接不够、用岛类型与用岛方式概念混杂、对生态用岛引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对无居民海岛各类分类体系现状及关联性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继承《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关于适度开发利用海岛的主导用途分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资源有价、生态有价的原则,将原有的10类无居民用岛类型通过合并、新增、保留,调整为9类。根据用岛活动对海岛自然岸线、表面积、岛体和植被等的改变程度,将无居民海岛用岛方式划分为6种。初步构建了基于用岛类型和用岛方式的无居民海岛使用分类体系,为无居民海岛使用金最低价标准调整、分类施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