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拟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检查,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手动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结束后立即进行静脉期扫描,对比剂60mL,注射速率4mL/s。将获得薄层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均经临床证实,其中2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MSCT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4例,合并动脉夹层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8例,肠系膜下静脉2例。结论:MSCTA检查安全、快速、准确及价廉,是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早诊断和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动脉期血管成像中的作用对比及临床应用。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小同碘浓度对比剂进行腹部增强扫描:A组对比剂为碘海醇300(300mgI/mL),B组对比剂为优维显370(370mgI/mL)。注射速率均为3.0mL/s。分别测量动脉期轴位扫描腹腔干水平、肾动脉水平、髂动脉分叉水平腹丰动脉cT值,并进行比较。图像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法,分析不同浓度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增强显示情况,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B组腹主动脉各水平的CT强化平均值较A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VR法行肝动脉血管成像,B组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显示效果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时,在注射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组注射的对比剂总量少于A组,但动脉显示效果好于A组,即采用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可以获得满足诊断需要图像。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转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能清晰地观察到腹腔干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转归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腹主动脉前后径(CT,17.38 mm±2.69 mm;MR,16.96 mm±2.82 mm),腹腔干直径(CT,7.56 mm±0.96 mm;MR,7.16 mm±1.35 mm),肠系膜上动脉直径(CT,7.61 mm±1.29 mm;MR,7.17 mm±1.39 mm),右肾动脉直径(CT,5.88 mm±1.12 mm;MR,5.46 mm±1.51 mm),左肾动脉直径(CT,5.75 mm±0.82 mm;MR,5.40 mm±1.29 mm),P>0.05,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腹主动脉r=0.773,腹腔干r=0.610,肠系膜上动脉r=0.605,右肾动脉r=0.664,P=0.000,存在强相关;左肾动脉r=0.435,P=0.016,存在中等程度相关。结论:使用MR增强扫描和CT增强扫描获得的血管测量数据同样准确,两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下腹部恶性肿瘤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下腹部恶性肿瘤导致便血、尿血或阴道出血的患者共11例,先在肾动脉开口上方行腹主动脉造影,然后分别插管进入肠系膜下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判断出血或肿瘤供血血管后,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术后观察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栓塞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造影检查均获成功;除1例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超选择插管及1例患者腰动脉超选择插管未成功外,其余患者均对出血责任血管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术。术后患者出血明显减少6例,出血完全停止5例;5例患者出现发热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无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因再次出血而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下腹部恶性肿瘤所致的出血是有效而相对安全的手段,在2周内,可以避免患者由于出血而死亡。重点栓塞的血管为肠系膜下动脉及患侧或双侧髂内动脉的肿瘤供血支。术后可以根据出血是否减轻来判断治疗效果。应用较大的明胶海绵颗粒可以避免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例UAVM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所有扫描图像均采用冠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例患者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可以确定UAVM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情况及与毗邻血管、骨盆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UAVM,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增强血管造影(CE-MRA)显示肾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13例肾动脉CE-MRA检查图像,包括肾动脉变异的显示情况以及分型。结果:肾动脉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30.05%(64/213)和19.72%(84/426),其中肾动脉过早分支发生率为6.57%(28/426),副肾动脉变异发生率为13.15%(56/426)。女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小于男性,同一患者两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常见肾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均有显示。结论:肾动脉的解剖变异可以通过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准确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科2015年9月~2017年4月收治的86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SCTA图像显示的肿瘤最大径将受试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肿瘤最大径不超过5 cm)22例,B组(肿瘤最大径介于5~10 cm之间)28例,C组(肿瘤最大径超过10 cm)36例,对比分析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并以DSA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的准确性,并分析与HAPVF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PLC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4例HAPVF,发生率为51.2%(44/86),中央型24例(占54.5%),周围型20例(占45.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42例,检出总准确率为95.5%(42/44),中央型24例,检出准确率为100%(24/24),周围型18例,检出准确率为90%(18/20)。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097,P=0.078>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超过5 cm、有肝硬化是HAPVF形成的危险因素;经DSA检查显示肝动脉供血来源70例,肝外供血来源11例,所有肝外供血来源均发生在B、C组,发生率分别为14.3%(4/28)和19.4%(7/36),其中周围型9例(占81.8%),中央型2例(占18.2%)。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肝外供血来源10例,检出准确率为90.9%(10/11),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48,P=0.306>0.05)。结论:MACTA能细致评价肿瘤的供血来源及HAPVF情况,了解肝动脉、门静脉、肝肿瘤解剖及变异情况,为PLC患者介入治疗时提供术前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体表面积(BSA)为指导评价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MSCT肝动脉增强效能中的作用对比。方法:以328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400mgI/mL对比剂,对照组使用370mgI/mL对比剂。对比剂用量按照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注射流率均为2.5mL/s。所有患者均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并对肝动脉进行重建。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水平腹主动脉强化值、肝动脉各级分支显示率及肝动脉图像质量。结果:研究组在肝门水平、腹腔干水平及肾动脉水平的强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肝动脉各级分支显示率上,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肝动脉图像质量较对照组更加清晰且边缘更锐利。结论:按照BSA计算对比剂的用量实现了对比剂的个性化用药,400mgI/mL对比剂的使用,减少了对比剂的使用剂量,提高了腹主动脉强化效能,优化了肝动脉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颅底脑膜瘤双期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1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表面遮蔽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后处理观察。结果:13例均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willis环血管充盈满意,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或中动脉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颅底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颅底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MS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P的MSCT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17~73岁。结果:MSCT表现:均位于肺组织外带内单发肿块,8例(53%)呈类圆或椭圆形,6例(40%)呈浅分叶状,边界清,1例(7%)边缘光整,边界欠清。空气新月征3例(20%)、晕征4例(25%)、贴边血管征3例(20%)、尾征1例(7%)。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0例,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延迟性强化5例。结论:PSP罕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MSCT有一定的特征,掌握CT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变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重建,显示病变解剖关系.结果:全部20例病变其中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8例,脑血管狭窄2例均经手术及DSA证实.其中一例动脉瘤手术证实,DSA未检出.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可全方位显示脑血管,具有微创、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前定位及随访.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作肾动脉造影在高血压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肾血管性高血压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7例临床怀疑肾动脉狭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肾动脉CTA检查,将获得的轴位扫描图像经过适当处理后,行3D后处理,包括SSD、MIP、VR,MPVR.结果:157例患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肾动脉CTA图像,清晰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MSCT肾动脉CTA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在对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查中完全可以替代DSA,常规作为怀疑肾动脉狭窄之患者的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期双流团注技术在冠脉CTA中评价右心室功能的应用。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心脏CTA检查的患者100例,排除心率过快需药物控制的患者、房颤患者及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所有100例患者均行128层MSCT检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50例为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0±11.99)岁,行多期双流团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B组)为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9.64)岁,行双期团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结束后将两组原始数据间隔10%重建十个时相,包全整个心动周期,将10个时相传至IntelliSpace Portal 5.0工作站进行冠脉分析及右心室的功能分析。对比两种注药方法对冠脉及右心室的显示效果,评价两种注药方法在右心功能评价中的作用。结果:①此次入组的100例病例中所获的血管图像都能用于临床诊断,并没有0分病例。其中A组1分2例、2分27例、3分21例;B组1分4例、2分18例、3分28例。②100例患者中共发现病变血管126支,其中A组65支,B组61支;按照血管名称分类,LAD 58支,LCX 32支,RCA 36支。③两种打药方法都可以判断狭窄血管以及明确狭窄的程度。④A组室间隔清晰显示的有44例,仅有6例不能显示;而B组清晰显示的只有8例,其余42例室间隔未显示。⑤测得主动脉直径,A组(34.26±4.28) mm、B组(32.63±3.65) mm;主肺动脉直径,A组(24.81±3.73) mm、B组(24.56±3.10) mm;左心射血分数,A组62.72±7.16、B组55.98±5.67;右心射血分数,A组49.58±5.40、B组45.90±5.31。结论:多期双流速冠脉CTA检查,可提高右心的对比度,清晰显示室间隔,可在不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的同时,进行右心室功能的评价,并且无需增加额外扫描的射线剂量。为临床可疑为右心疾病的患者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丰富及多维度的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全主动脉血管造影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象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图象重组(CP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经过正确诊断和分型的15例主动脉夹层在MPR,CPR图象中,全部病例均显示AD的真假腔,剥离的内膜片,附壁血栓及钙化,其中12例还显示内膜破口。AD的SSD,MIP图象立体感强,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裂以及破裂口的常位是有效,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SV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肠镜复位证实的15例乙状结肠扭转MSCT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SV的MSCT征象有:15例均显示乙状结肠扩张,4例提示有肠管损害,包括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系膜间渗出和腹腔积液等;CT定位像显示倒“U”征14例,横断面图像显示“圆腹”征13例,“鸟嘴”征11例,MPR显示“交叉”征10例,“漩涡”征9例;CT增强及CTA显示肠壁强化减弱3例,肠系膜小血管闭塞1例,肠系膜动脉旋转2例。结论:乙状结肠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肠管损害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