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下水》2017,(6)
在阐述地质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按照经典分类方式对井陉县测鱼镇周边地区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对该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述,并对该区地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研究认为观察区存在地质构造现象、古生物、环境地质现象、风景地貌四大类地质旅游资源,可通过开展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加强地质旅游资源与区内已有旅游资源结合,加强与大学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注重开发保护工作,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贵州剑河县内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2处主要地质旅游资源进行类型与特征的分析,将其归为7类5个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定量等级评价,得出在12处主要资源中有Ⅰ级地质旅游资源2处;Ⅱ级地质旅游资源2处,Ⅰ级、Ⅱ级占总数的33. 3%;Ⅲ级地质旅游资源8处,点总数的66. 7%。通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析与分级评价,有利于更好的认识其价值并为后续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质作用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西藏的地质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然而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还处于空白。该文通过分析西藏地区主要成景作用和地质旅游价值,对拉萨地质资源的开发,旅游线路的设计提出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京九铁路沿线江西段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振兴  蒋玉珍 《江西地质》1999,13(3):210-214
江西是京九铁路沿线“资源最丰富,风景最秀丽”的区段,按地质成因,该区段沿线地质资源包括:地貌旅游资源,地质构造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矿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庐山,鄱阳湖,南昌,井冈山,赣州,三百山6个重点旅游区。本文在分析了沿线地质旅游资源现状,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三山”(庐山,井冈山,三百山)“一线”(京九铁路沿线)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6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旅游资源是以地质遗亦为依托的旅游资源,开发地质旅游资源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在保护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实现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云南特色旅游地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3):278-292
云南具有丰富、世界级的特色旅游地质景观。正确认定和评价,将为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功能发掘、旅游强省的经济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旅游地质、旅游景观、旅游资源的视角,分析云南特色旅游地质资源及其特征,力图为云南旅游地质研究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7.
高燕  李江风  周学武  汪珉 《地球学报》2013,34(4):491-499
以地质公园为主要载体的滨海地质旅游开发是丰富国际旅游岛自然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海南滨海生态保护和现有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升级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及案例研究方法,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视野角度,对国内外滨海地质旅游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其实践经验给海南省地质旅游开发以启示,如资源普查登记、保持地质景观资源的原真性、政府主导下进行地质旅游开发等。结合国际旅游岛战略目标,基于其现有资源、政策等优势,地质旅游是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启示和海南省滨海地质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的滨海地质旅游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原则作为地质旅游资源的各种地质现象,应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许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应从地质效益与社会效益来评价地质旅游资源,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科学文化修养为主要目的,并以地质旅游资源的典型现象与配套程度评价其意义.具体要从下列几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9.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4):391-407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形成旅游地质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旅游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旅游地质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前人未触及,探索性极强。本文根据旅游地质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探讨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理念与途径;从云南旅游地质开发特点、旅游产业构建实践,探讨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西藏门巴地区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十分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地质旅游资源包括沉积与构造、地貌景观、自然变动遗迹和泉四大亚类,分布在6条旅游路线上。这些地质旅游资源大部分是首次发现的,需进一步开发、评价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吉隆—萨嘎地区侏罗系陆热组和唯美组普遍经历了两期变形:早期主要表现为中—深层次的顺层剪切作用和同斜褶皱,晚期主要表现为中层次的褶皱-逆冲作用。两期变形分别代表了特提斯洋由南向北的俯冲作用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其变形样式和组合方式记录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历史和过程。其中,早期变形使得地层发生重复,是导致该区侏罗系地层厚度大且难以与江孜、羊卓雍错地区对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藏南羊卓雍错流域主要湖泊水质状况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雪芹  孙瑞  朱立平 《冰川冻土》2012,34(4):950-958
湖泊水质是研究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分析了藏南羊卓雍错流域主要湖泊的水化学指标概况、 水化学组成、 矿化度时空分布及其驱动, 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湖泊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 流域内各湖泊水化学性质虽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矿化度等水化学指标浓度存在显著差异, 各湖泊水化学组成亦差异显著. 羊卓雍错和巴纠错均为硫酸盐类-镁组, 沉错为硫酸盐类-钠组, 普莫雍错和空姆错则分别为重碳酸盐类-镁组和重碳酸盐类-钙组. 各湖泊矿化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补给来源不同,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矿化度远高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 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对应, 各湖泊矿化度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而水电站运行对羊卓雍错水体化学性质变化有所贡献. 目前, 羊卓雍错、 普莫雍错水质为劣V类, 空姆错、 沉错、 巴纠错水质为V类. 深入探讨该流域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亟需更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支持. 为此, 必须继续在该流域长期开展全方位的水化学观测与水质监测、 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于当惹雍错中部的吉松一带发现环斑花岗岩,获同位素K-Ar法年龄45.3Ma,时代为始新世。吉松环斑花岗具特殊的卵状环斑结构,K2O Na2O含量较高,K2O>Na2O;稀土元素含量高,具明显的铕亏损,为造山型环斑花岗岩,形成于青藏高原陆内碰撞造山晚期的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14.
边多  杜军  胡军  李春  李林 《冰川冻土》2009,31(3):404-409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88年至2006年的TM、CBERS卫星遥感资料和1962-2006年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以及1974-2005年的湖泊水位水文资料,对西藏羊卓雍错及其流域内的空姆错、沉错和巴纠错等4个湖泊的水位变化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湖泊面积在近30 a来呈缓慢下降趋势,2005年与1975年相比,分别减少了46.55 km2、1.73km2、0.03 km2、6.01 km2,减少幅度分别为7.2%、4.3%、0.1%、13.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羊卓雍错的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在降水增加、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降水增加导致的补给影响,是湖泊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羊卓雍错湖水19742010年间的水位变化,特别是过去几年湖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并根据流域内浪卡子县气象数据分析了控制湖水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计算了流域内降水累积距平及蒸发量累积距平,并与湖泊水位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前羊卓雍湖湖水的水位年际变化与流域降水累积距平变化一致,而与蒸发量累积距平变化相反,降水与蒸发量变化可以解释93%的湖水水位变化。20052010年湖水水位变化偏离了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气候的变化远不能解释羊卓雍湖水位的快速下降,可能人为活动的影响,是导致羊卓雍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2002年5月采集的西藏错鄂湖和羊卓雍湖的水和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高原湖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并具有多种有机氯农药的同时存在、在沉积柱上近表层没有含量下降趋势以及南部的羊卓雍湖污染程度高于藏北的错鄂湖等特点,反映出湖泊中的有机氯农药有可能是随孟加拉湾洋暖流由南向北带人的。两个湖泊的水与沉积物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含量甚至与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淡水水体相近,这种现象很可能表明,大气沉降的有机氯农药可在青藏高原湖泊水体与沉积物中发生一定程度的累积。长远地看,这一过程将可能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近25年来主要湖泊变迁的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青藏高原分布有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3个特大型湖泊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阿牙克库木湖、班公错、哈拉湖、鄂陵湖、羊卓雍错、扎陵湖、赤布张错、乌兰乌拉湖、昂拉仁错11个大型湖泊。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MSS图像和90年代末期—21世纪初期的ETM 图像的解译,对近25年来青藏高原重点湖泊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拉湖、鄂陵湖面积相对稳定;青海湖、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阿牙克库木湖、扎陵湖、乌兰乌拉湖等8个湖泊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青海湖、乌兰乌拉湖面积减少最多,分别为60.60km2、59.80km2;纳木错、色林错、班公错3个湖泊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色林错面积增加最多,达140.52km2。重点湖泊的变迁分析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冰川, 山地冰川拥有更为优越的地理优势与客源市场条件, 加之山地冰川极高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 以及对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 历来备受各国商业媒体、政府部门和旅游者的关注. 目前, 全世界已有50多处山地冰川被成功开发为著名旅游目的地. 然而, 全球变暖却严重影响着山地冰川旅游及其周边环境, 按照目前山地冰川的加速消融趋势, 部分山地冰川的自然文化景观质量将明显减弱乃至消失. 另外, 气候变暖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山地生态系统、冰上旅游线路和冰川体验项目. 同时, 冰川消融或消失也将明显导致冰川旅游目的到访人数的下降和地方经济收益的缩减. 基于以上原因, 以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为例, 分析了玉龙雪山典型冰川旅游资源的消退趋势, 提出了未来玉龙雪山冰川旅游应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 以期对国内外山地冰川旅游应对气候变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川藏铁路卡子拉山隧道进口规划建设区地质灾害特征,评价其在川藏铁路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高精度遥感、机载LiDAR、工程地质勘查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对该隧道进口规划区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川藏铁路卡子拉山隧道进口规划区内发育有1#、2#滑坡和俄洛堆不稳定斜坡;1#滑坡规模约32.48×106 m3,2#滑坡规模约10.15×106 m3,均为已发生的特大型岩质滑坡;俄洛堆不稳定斜坡位于2处滑坡中部,规模约35.80×104 m3,下部为强风化岩体,上部为碎石土结构,为中型复合型结构斜坡。评价认为:川藏铁路卡子拉山隧道进口选线从2处滑坡体中部山脊穿过,2处滑坡对铁路选线未构成地质安全风险,但隧道进口穿过的俄洛堆不稳定斜坡存在潜在地质安全风险;1#、2#滑坡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俄洛堆不稳定斜坡在天然和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为规避工程建设扰动诱发潜在的滑坡风险,建议将卡子拉山隧道选线进口向东南侧平移,通过边坡开挖的合理设计、施工期间的实时监测及运营期间的针对性治理等措施,从源头上对潜在滑坡风险进行防控,以保证工程建设及运营安全。研究结果可为川藏铁路选线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田园  张雪芹  孙瑞 《冰川冻土》2012,34(3):563-572
基于野外实地考察, 以西藏中南部羊卓雍错流域为例, 探讨了基于多源、 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高原湖泊提取. 目前计算机辅助分类方法在高原湖泊提取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目视解译方法虽然繁琐, 但能结合丰富的经验信息, 故而成为当今高原湖泊提取的较为现实与可行的方法. 为此, 针对各季湖面特征的不同相态, 结合图像增强技术、 DEM等辅助信息和野外实地验证, 建立了高原湖泊不同时相的遥感解译标志. 根据1972-2009年Landsat、 CBERS和HJ-1A/1B等3种不同数据源的37幅遥感影像提取了流域内主要湖泊, 并分析了湖泊面积的年内与年际变化.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高原湖泊提取过程的不确定性, 包括遥感影像甄选、 几何校正误差、 数字化容差和目视解译经验等给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结果表明: 引入高分辨率、 多源遥感影像以及不受天气状况影响的微波影像有助于高原湖泊变化监测能力与解译精度的提高; 而综合考虑地形信息、 湖泊不同时相特征, 适用于多种数据源的计算机自动解译算法研发, 将提高长时间序列高原湖泊提取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