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下水动态是水文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获满足一定精度要求全面而合理的地下水位动态资料具有现实经济效益。本文研究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测网,通过选取理想的变差函,运有Kriging方法进行地下水位的线性无偏最优估计和计算估计误差的标准差,结合给定的允许误差限评判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的配置是否合适,并提出调整现有观测网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对地下水流系统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及地下水动态测量值的研究,提出了地下水流系统确定一随机性数值模型。运用该模型的模拟解,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优化设计。该方法把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密度、位置及观测频率优化与地下水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为了克服该模型计算量大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使这一观测网优化方法适于在微机上实现,减少了计算工作量。该方法曾用于陕西某地区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的优化设计,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地下水位观测多优化设计方法--孔位离散游移式单纯形优化设计法。该方法不仅优化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而且衡量观测网质量的标准全面客观,是一种适合广泛使用的观测网优化设计法。文章还对与观测网优化设计有关的最优观测网使用时限及观测精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特点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流系统确定-随机性数值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地下水流系统参数估计、状态预测及地下水位观测网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流系统确定—随机性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特点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流系统确定-随机性数值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地下水流系统参数估计、状态预测以地下水位观测网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雷州半岛降雨历程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雷州半岛逐日的降水量和地下水位进行连续测量,分析研究了该区地下水位动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雷州半岛地下水位存在年周期的变化规律,水位上升期大约在6-10月的雨季,其余时间为水位下降期,(2)在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位上升期间地下水位累积增幅与逐旬累积雨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水位下降期,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与地下水位也呈正相关关系;(3)在目前的开采条件下,丰水年的降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补给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济南泉域地下水位动态及其对降水响应的交叉小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88—2009年济南泉域8个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点不同时段观测资料及1998—2009年降水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对济南泉域地下水位动态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对降水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济南泉域地下水位动态存在显著的0.82~1.16 a的主振荡周期,低频部分仅在部分年份存在1.95~3.09 a的振荡周期;②含水岩组富水性对地下水位动态存在影响,研究区主径流方向上弱富水性地段地下水位动态时滞较强富水性地段长,强富水性地段4个观测孔地下水位波动时序基本一致;③地下水位动态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明显,为73.06~134.42 d,总体表现为地下水径流路径越长,响应越滞后;④基于地下水位动态与基于降水—地下水位动态交叉小波变换得到的观测点对水位动态的滞后时间多数一致,同一径流路径上局部点对滞后时间之和与全局点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交叉小波分析可定量评价泉域地下水位动态及其与降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降雨、水位监测等方法,研究湖南宁乡大成桥岩溶地下水位动态及对暴雨的响应过程,探讨地下水内在联系特征并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雨季地下水位对降雨响应程度高,水位变幅大,而枯季则相反;在暴雨条件下,接受快速管道流补给的地下水位动态响应为陡升—陡降,水位变幅在13.6~42.8 m;接受裂隙、孔隙水补给的地下水位动态表现为缓升—缓降,年变幅为1.1 m;雨季地下水位对暴雨响应的滞后时间为1.2~4 h,较相同条件下的水位响应滞后时间缩短了1/2~2/3,水位变幅增大1.7~4.7倍;枯季地下水位对暴雨响应的滞后时间为4.2~13.2 h,水位响应滞后时间延长了3~8 h,水位变幅缩减了5~11倍;包气带厚度和含水饱和度对水位动态起着决定作用,包气带厚度与水位响应滞后时间负相关,含水饱和度与水位变幅正相关;通过相关性分析、拟合优度检验、显著性检验和残差分析等,确定最优回归预测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与实际水位动态过程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地下水观测网存在的层次不清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理论新的分类方法。文章列举了观测网层次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地下水观测网的层次性应该对应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层次性。认为地下水观测网就是一种信号通讯网,水位信号具有可传递性、差异性以及衰减性等特征,可以运用信息熵理论中的互信息概念,定量刻画观测孔之间的信息联系,并以这种信息联系程度作为观测孔层次分类的主要依据。作者以河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网为实例,研究了区域尺度观测网的分类,结果表明信息熵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地下水观测网存在的层次不清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熵技术的新的分类方法。列举了观测网层次混乱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地下水观测网具有层次性,而且这种层次性必须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层次性对应;认为地下水观测网就是一种信号通讯网,水位信号具有可传递性、差异性以及衰减性等特征,可以运用信息熵理论中的互信息概念定量刻画观测孔之间的信息联系,并以这种信息联系程度作为观测孔层次分类的主要依据;以河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网为例,研究了区域尺度和局部尺度观测网的分类,结果表明信息熵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藁城县从1974年建立地下水观测网至1984年以来,由于十年间盲目打井成风,每年新打机井千眼以上,又忽视机井合理布局,导致地下水采大于补,采补失调。据十年观测资料分析计算:全县平均每年开采水量3.5亿立米,而总补给仅2.7亿立米,全县平均每年亏水0.8亿立米,导致地下水位连年下降。74年全县平均地下水位是8米,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太行山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地下水的开采量大大增加 ,多年的连续超采 ,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本文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在研究区内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对区内的地下水进行全面监测的基础上 ,对区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位总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 ,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农业的季节性开采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 ,地下水位表现为典型的开采型动态 ,在现有地下水开采条件下 ,地下水位将以 1m a的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依据乾安县2006至2016年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分别选择潜水观测井和承压水观测井进行研究,总结出研究区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为降雨渗入-径流-蒸发型,承压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为越流-径流型、径流-开采型和开采型。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明显,承压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开采人为因素影响明显。近十年来,研究区地下水位呈现整体下降,特别是在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降幅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井孔地下水位微动态形成的机理,笔者曾对我国西北某地的两次地下核爆炸组织了井孔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与研究,其结果表明核爆力和爆心岩体的破裂对地下水位都有相当明显的作用和反映。本文介绍了这两次试验观测的条件与结果,分析了地下水位核爆效应的某些特征,讨论了影响这种效应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  相似文献   

15.
天津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津市地下水位监测工作已经开展了将近40年,监测区覆盖整个平原区。根据多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笔者对区内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不同含水层组的水位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天津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受水文地质条件、降水和开采条件的控制,不同类型地下水动态规律在时空分布上有明显差异,除降水量、温度等自然因素外,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的大规模开采导致了兰村泉断流、泉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本次研究在分析兰村泉域1960年到2003年间岩溶地下水动态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该区地下水位动态遗传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系统岩溶地下水位动态的作用强度。最后,提出了包括削减人工开采、增加入渗补给等保护兰村泉域岩溶水的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是秦岭北麓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研究该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岭北麓的户县平原区为例,根据地下水埋深、气象、水文资料,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运用克里金插值方法、主成分投影-聚类耦合模型,研究1980~2019年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过程,以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划分地下水动态类型,分析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地下水位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年际变幅较大,而冲洪积扇前缘相对较小;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类型可划分为水文型、降雨入渗-开采型、径流型、降雨入渗-水文-开采型4类;研究区地下水位态变化的主要外在影响因素为降雨、河流径流、开采。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6,(2)
北京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类型作为典型的降水-开采型,降雨入渗对本区的地下水补给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强降雨作为一种极端天气,既具有降雨入渗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特殊特点;另外,泥石流和滑坡作为北京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地下水位变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12年北京"7·21"暴雨作为近60 a来最强暴雨,为强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特征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本研究通过分析2012年"7·21"北京暴雨前后地下水位变化,结合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探究强降雨条件下北京平原区的降雨入渗规律,发现不同地区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入渗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北京地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强降雨条件下的入渗规律做出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依据该地区多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在定量分析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因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方少文  陈静  吴智  韦丽  徐征文 《水文》2024,44(2):66-73
目前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地下水动态的研究较少,且仍存在对地下水位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进行定量化表达方面的不足。以江西省抚河流域典型丘陵山区为例,分析丘陵山区地下水动态,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多源数据,定量化表达影响因素在山地区和平原区对地下水位的贡献度排序,从时空尺度系统对比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动态以降水补给、侧向排泄为主,地下水位月际波动大,空间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山地区和平原区地下水位均受降水量因子和高程因子影响最显著,在山地区地表水体面积占比因子对地下水位的贡献较大,而在平原区地表温度因子对地下水位的贡献较大。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降水量因子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逐渐增加,高程因子在山地区正效应明显,地表温度因子总体在平原区负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