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田勇 《山西地震》1997,(1):64-70
通过对1970年以来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区ML≥3.0地震的研究,发现在太原盆地北部,沿交城断裂,太谷断裂以及盆地两侧的4个隆起部位发生的ML≥3.0地震与华北地震区距大太原盆地600km范围内发生的Ms≥5.8地震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太原盆地小地震时间序列A(b)-N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山西太原基准地震台测震和遥测台网记录的小地震,运用A(b)-N法以太原盆地为窗口,对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1989年至2002年7月发生的3.6级以上的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与异常的对应率约60%,说明此方法对今后地震预报的研究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太原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1986年9月至1990年12月发生在太原盆地的可交切震中的736个地震,选取多种方法,对盆地的监测能力进行判定,给出了监控下限值,并提出对盆地内台风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太原盆地的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太原盆地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的研究,揭示了该盆地的地壳应力场特征,认为其地壳应力场具有显著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特征,即以北西-北北西向水平拉张、北东-北东东向挤压作用为主,而震源类型多为走滑-近走滑,兼有一定的斜滑分量,指明该应力场控制着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活动。得出太原盆地的平均应力场与华北区域应力场完全一致,太原盆地的地壳应力场及地震活动仍严格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与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对公元1000-1985年太原盆地M≥4.0地震进行了时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时间轴上和山西地震带及至华北地区有着相似的平静一起伏变化特点,以此划出4个地震活动期和若干活动幕,指出活动最大地震存在逐步升级现象;在空间上重复性高,形成3个地震巢和以巢为主的地震条带与地震跳迁现象,认为在2000年前后,太原盆地将处在地震高活动时段,有可能在地震巢附近发生若干个中强地震,山西和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也有可能与之同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太原盆地近10a来,遥测台网记录到的地震做震中分布,地震活动频度及能量释放等分析,得出太原盆地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上人有“丛集性”,盆地小震活动频繁,应变能释放常以小震群形式释放的结论。指出今后2a,太原盆地将出现地震活动频度高,应变能释放逐渐回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董瑞树  冉洪流 《中国地震》1996,12(A00):52-56
利用双泊松模式计算了山西临汾盆地、太原盆地、代县盆地所围限地区未来50年发震概率;利用概率分配法与衰减规律相结合,计算了未来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GPS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SW或SSW向转为SWW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SSE向转为SW向。(2)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M4.5、阳曲M4.6和河津M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M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SW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GPS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SW或SSW向转为SWW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SSE向转为SW向。(2)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M4.5、阳曲M4.6和河津M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M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SW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太原盆地是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地质构造差异和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地震记录不尽相同,通过整理分析,初步摸清了其规律.一、各向导性介质对地震波的影响图1是所选太原盆地地震分布图,历年地震大多发生在上述部位.由图看出,盆地内的地震大致可分为横、纵穿过盆地的两类.1.横穿盆地的地震图2是盆地中、东部的地震记录波  相似文献   

11.
浅析太原盆地地震波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山西测震台网记录的太原盆地地震波形,分析盆地内不同地区的地震波形特征,为日常的地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强震动记录,研究太原盆地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反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有很强的放大作用,覆盖层厚度越厚,峰值出现的周期越大,而相对于基岩最大放大可达9倍左右。另外,对于厚覆盖层的场地,观测结果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在一定的长周期范围内差别相当大,相对于基岩,观测结果的放大系数至少高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的2倍以上,最大达到近9倍。  相似文献   

13.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相似文献   

14.
Taiyuan is a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possesses serious seismic hazard.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a time-dependent seismic hazard model for Taiyua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based on several major-earthquak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for which historical and paleoseismic event data were available. With the time-dependent model, we calcul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with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in the next 50 years in Taiyua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with those calculated using the time-independent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tire area around Taiyuan has a higher seismic hazard with the time-dependent model than that with the time-independent model. The Jiaocheng and Hengshan faults have much higher seismic hazard. Applying the model only to Taiyuan showed that the city has higher seismic hazard with the time-dependent model than that with the time-independent model. In particular,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aiyuan, the seismic hazard is quite high because of the proximity of the area to the Jiaocheng Fault.  相似文献   

15.
利用模拟地震观测资料,对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小地震活动时间序列,运用A(b)-N法得到的地震活动参数曲线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对比研究,得到地震预测的可信度,发现A(b)-N法对不同盆地的地震活动作出的预测不尽相同,进一步明确了A(b)-N法的应用范围.对今后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太原井水位的快速上升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晋祠泉域岩溶水动态模型,对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时段的水位动态进行预测,再由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绝对误差来反演含水层的应力值。结果表明,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时段含水层应力值也持续增高,且与太原体应变压性应变加速、交城断裂南端地裂缝扩展加速以及由太原盆地小震综合机制解反演的区域应力场逆转等现象具有准同步性,它们都是在太原盆地区域应力场发生改变、盆地西部边界交城断裂活动加剧的背景下出现的。太原井水位的快速上升与构造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及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欣  周仕勇  杨婷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4):1433-1445
本文改进了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使模型可以使用GPS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的结果作为应力加载,进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模拟.选取太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模拟并分析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计算太原地区长达20000年的理论地震目录,通过对理论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发现模拟结果的震级频度关系与实际观测资料具有相似性.太原地区的震级大于6级的模拟地震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与年平均发生率为0.0129a~(-1)的Poisson过程对比,当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时,置信水平达到99.0%;然而,单一断层的强震的时间分布与相应年平均发生率的Poisson分布并不完全相近,部分断层拟合置信水平为90%左右,部分断层置信水平接近为0.这一结果表明,用Poisson过程估计太原地区长期地震发生率是比较合理的,估计单一断层上的地震危险性不是十分合理.地震危险性模拟结果显示,太原盆地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复现周期为4000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西地震台网近年来记录到的太原地区小震活动的分布情况、地震频度及能量释放强度的分析,得出该盆地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丛集性的结论。统计分析认为该区发震概率最大时间段为每年的1月、2月、6月、11月份。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市汾河断裂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 ,结合钻孔资料 ,获得了测线处汾河断裂的准确位置 ,几何结构 ,活动性质、时代和速率等参数 ,并对其动力学属性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地震探测揭露出汾河断裂的西支断层 ,为高角度东倾的斜滑断层 ,切割了第四系下部 ,上断点位于地下约 70m处。据钻孔剖面推断有 2条高角度相向而倾的斜滑断层 ,东支位于汾河东岸 ,断至全新统—上更新统 ,其底界面垂直错距约 8m。断裂北段另一个钻孔剖面表明 ,西支断层切割了全新统—上更新统 ,底界面垂直错距约6m。汾河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0 6~ 0 0 8mm/a ,大震平均重复间隔为 5 0~6 7ka  相似文献   

20.
杨勇  史保平  孙亮 《地震学报》2008,30(2):198-208
采用了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 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简化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根据破坏性地震目录建立了3个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华北区域内的a值分布特征,使用3种典型的衰减模型,分别计算了50年内超越概率10%, 5%和2%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 其分析结果显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我国第四代区划图大体一致,特定地震活动区(太原、 石家庄等地区)的峰值加速度略高于第四代区划图的结果,而这种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该地区较高的地震活动性特征是一致的. 概率危险性曲线结果表明,唐山、太原和北京等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比华北区域内其它城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