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白文欣 《气象》1982,8(2):39-40
河北省的降水,受季风环流和燕山、太行山脉的影响,在山脉的迎风面,形成一条与山脉走向大致相同的多雨带,这早已被人们所承认。但是,关于在冀南平原出现的少雨区的形成原因,却众说不一,至今仍无定论。现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概况 冀南平原少雨区,大致包括束鹿、衡水、冀县、南宫、宁晋这个范围,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由此区向四周展开,年降水量逐渐增加到600毫米以上。以较正常的1967年为例,少雨区的束鹿、南宫,年降水量分别为448毫米和384毫米;周围的邢台、吴桥各为560和574毫米;石家庄、饶阳都在600毫  相似文献   

2.
利用FY-4A气象卫星及天气雷达遥感产品,并借助地面及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7日冀南平原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受高空槽以及低层切变线影响生成的局地大暴雨天气。降水系统内的对流组织主要经历了“新生发展—合并加强—降水维持—移出消散”的演化过程。本次冀南平原地区大暴雨的成因主要包括:两个初期发展的对流系统的合并加强,前期外围对流活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环境,强对流系统形成了低层旋转辐合、高层辐散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结构,中低层辐合中心空间位置基本一致,有利于水汽供应并维持云中液滴的高效增长。研究结果对冀南平原局地强降水的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对短时局地强降水系统演变的认识,探索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及成因,利用FY-4A气象卫星及天气雷达遥感产品,并借助地面及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7日冀南平原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受高空槽以及低层切变线影响生成的局地强降水天气。降水系统内的对流组织主要经历了“新生发展-合并加强-降水维持-移出消散”的演化过程。本次冀南平原地区大暴雨的成因主要包括:两个初期发展的对流系统的合并加强,前期外围对流活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环境,强对流系统形成了低层旋转、中层强辐合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结构,各层辐合中心空间位置基本一致,有利于水汽供应并维持云中液滴的高效碰并增长。研究结果对冀南平原短时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乌鞘岭——日月山——布尔汗布达山——昆仑山一线以西和以北的广大土地,为我国西北内陆区。这个地区深居亚洲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受山岭层层阻挡,海洋暖湿气流很难到达,其气候具有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冷热剧变和风多风大等特点。这种气候使西北内陆区的盆地和平原变成为干旱荒漠,形成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和一些奇特的风沙造型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5.
马巧英 《气象》1999,25(2):62-63
11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北方冬麦区大部持续少雨缺雪,豫北、冀南、鲁西、苏皖北部等地旱情持续发展,影响冬小麦分孽生长及冬前壮苗;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旱象也日趋明显,影响秋播冬种。下旬初,北京等地降大雪。本月,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  相似文献   

6.
高歌 《气象》1999,25(1):62-63
10月份,全国大部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豫北、冀南、鲁西、苏皖北部、桂中、湘南等持续少雨,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东北中北部、华北的东北部和闽、粤、湘、黔、川等省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有的地区还出现了大到暴雨。月平均气温,全国普遍接近常年或偏高,东部地区明显偏...  相似文献   

7.
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看到,在50°N以北除了从泰米尔半岛到乌拉尔山附近为负距平区以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均为正距平所覆盖。在中纬度带,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是宽广的带状负距平区。另外,北半球西风指数是-86m,成为1946年以来12月的最低西风指数。1中国东北部到中部多雨西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部到中部多雨。2日本南部到缅甸少雨东西伯利亚和日本、中国东南部少雨,亚洲南部也有很多地方少雨。3印度高温印度高温,但下半月尼伯尔、孟加拉遭受寒潮袭击,数十人死亡。名欧洲北部少雨欧洲中部和北部,俄罗斯西部是少雨区,还出现比常年低2℃…  相似文献   

8.
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辐合切变线、高空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降雪过程中前期为回流降雪,后期为西来槽降雪;冀南暴雪区处于偏南风急流左前方的辐合区内,低空、超低空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暴雪过程中存在较为深厚的上升运动,散度的垂直分布形成上下抽吸作用,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等均为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低层辐合明显,强辐合区与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由假相当位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知,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基本属于稳定性降雪过程。  相似文献   

9.
强沙尘暴天气形成机制个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地形作用、沙尘形成热力和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分别对2005年4月19、20日两天发生在冀南地区的扬沙、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横切变线和华北地形槽的存在使冀南地区沙尘天气加剧;沙尘发生前冀南弱辐合上升运动和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垂直结构可以迫使当地沙尘向空中扬起,上游地区较强的上升运动将当地的沙尘垂直输送到空中,在高空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沙尘水平输送到下游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在上游地区对流层螺旋度最大正值区的下游,对流层螺旋度大小对沙尘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设计三种指标,使用43个站点1951—1982年的逐月和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得出:黄淮海及其附近地区降水资源的稳定性可分为南方型、北方型和西南部型三个类型。论述了各型和全年四个季节中降水资源稳定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多雨区和雨季中降水资源较为稳定,少雨区和旱季中雨量少且不稳定,以及太行山东麓平原地区是本区中降水资源最不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连续少雨背景下北京暴雨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9-2007年北京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持续偏少,出现了1960年以来最长的少雨期。本文利用北京地区人工观测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的频次、落区、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降水强度等,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了连续少雨期北京地区暴雨的一些新统计特征。在连续少雨期,暴雨发生的平均频数减少,平均年降水量与年暴雨频次在一些年份不存...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66个地面气象站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和风寒温度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特征,计算了京津冀地区春、夏、秋、冬季各站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和冬季风寒温度。通过人体舒适度指数聚类分析得出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区,在此基础上探讨各分区具有代表性站点的各级舒适日数比例和冬季人体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及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热舒适平原山地区、冷舒适滨海区和冷不舒适高山区;依据风寒温度,京津冀地区冬季人体舒适度分为冀北、冀南两区,整个地区风寒温度增大趋势显著;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与高程、纬度变化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其空间分型主导因素为高程、纬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66个地面气象站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和风寒温度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特征,计算了京津冀地区春、夏、秋、冬季各站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和冬季风寒温度。通过人体舒适度指数聚类分析得出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区,在此基础上探讨各分区具有代表性站点的各级舒适日数比例和冬季人体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及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热舒适平原山地区、冷舒适滨海区、冷不舒适高山区;依据风寒温度京津冀地区冬季人体舒适度分为冀北、冀南两区,整个地区风寒温度增大趋势显著;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与高程、纬度变化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其空间分型的主导因素为高程、纬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00个站1961-2012年6-8月各月降水量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了单站和全区各月的多、少雨年份,分析了6-8月全区多雨和少雨站点百分率变化特征。针对异常多雨和少雨年份,探讨了同期北半球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月降水存在减少趋势,6月和7月则主要表现为阶段性多(少)雨,且少雨年多于多雨年。在多雨月份,1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径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弱。其中,6月为两槽一脊型,内蒙古位于高压脊区前部,7、8月为两脊一槽型,内蒙古位于高压脊区后部;500 hPa高度场上,6月,亚洲区主要表现为变形场,内蒙古处于锋生区,或是亚洲中高纬度环流为两脊一槽型,内蒙古处于两高之间的宽广低槽中, 7月、8月欧亚中高纬度环流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低压槽区中;850hPa流场图上内蒙古为气旋性切变区域或为风场辐合区域控制。在少雨月份,100hPa和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纬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强,内蒙古位于南亚高压北边的正距平区域;850hPa流场图上表现为弱的风场特征,无明显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5.
范永祥 《气象》1984,10(7):45-47
月内,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冬麦区持续干旱;江南雨水偏多,局部地区出现强暴雨、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上旬,闽江、赣江、湘江等干流已出现较大洪水,湘、赣局地发生山洪;下旬中期出现一次较强冷空气活动,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剧降、大风呼啸;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无台风生成。 一、概 况 北方冬麦区继去冬以来,持续少雨。本月大部地区月降水量有15—45毫米,津、冀中、冀南、鲁西、晋东南、晋中、晋北只有2—15毫米,较常年同  相似文献   

16.
在北半球500hPa月距平图上,负距平区主要位于东西伯利亚海至白令海、北大西洋以及西西伯利亚;正距平区主要位于欧洲至地中海附近以及中西伯利亚一带.1.西伯利亚东部低温在西伯利亚地区,从东部至北部月平均气温均偏低,但西部偏高.2.欧洲东部高温少雨东欧至俄罗斯西部地区为明显的高温少雨形势,如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月平均气温偏高5.5℃,为26.6℃,月降水量仅为3mm,只  相似文献   

17.
在3月的北半球500hPa 月平均高度图上,极涡中心正好位于加拿大北部上空,从格陵兰岛到新地岛是一片正距平区。中纬度地区除北美西岸有一片明显的负距平区外几乎都被正距平区所覆盖。1.日本西部、中国中部多雨从日本西部到中国的长江流域降水偏多,2月份曾经少雨的中国南方地区也出现了与常年相当的降水量。2.亚洲南部高温少雨  相似文献   

18.
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TOPSIS(Dynamic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法对唐山市11个县市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整体水平按优劣可分为4个区,即西北部山区(温和湿润区),中部平原(暖和较湿润区),中南部沿海(温暖区),东北、东南和西南(温和半湿润区);大致呈现纬度高的地区优于纬度低的地区、平原优于沿海的趋势;西北部的山前平原优于中部平厩,中部平原优于沿海.  相似文献   

19.
付智龙  李国平  姜凤友  郭洁 《大气科学》2022,46(6):1366-1380
本文利用国家基本站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雨量、FY-2G卫星TBB、ERA5再分析等资料,对2017年7月23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暖区山地暴雨事件进行动力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此次暖区山地突发性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弱天气形势背景下,盆地西部前期高温、高能的环境条件与伸入盆地的东南风受到龙门山脉的强迫抬升是这次暴雨触发的诱因。(2)山地—平原环流在夜间的转换使背景东南风形成深厚的倾斜上升运动,是暴雨增强和中尺度对流云团重组发展的原因。(3)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山地—平原环流受近地面热力扰动驱动。在白天,盆地西部山坡为正虚温扰动区,而同一高度的平原则是负虚温扰动,山地—平原环流从平原吹向山地;到了夜晚,虚温扰动在山地、平原两侧的分布发生反转,山地—平原环流因此转为从山地吹向平原;当去除模式地面热源时,近地面的热力扰动几乎消失,盆地西部山地—平原环流无法形成,与山地—平原环流对应的辐合区随之消失,导致模拟的过程累积降水量显著减少、强降水中心消失。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南方极端气候事件成因,本研究综合考虑高温、少雨和干燥三种极端事件,将其异常同时超出1959—2022年间1倍年际标准差定义为干热少雨复合事件,通过合成分析和相似环流-动力调整方法,研究了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影响及物理机制,进一步对2022年夏季南方极端干热少雨复合事件开展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气候局地耦合的热点与2022年夏季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变率高值区基本吻合;2)春季长江流域及黄淮地区土壤偏干,且东南地区偏湿时,夏季出现干热少雨复合极端事件概率加大;3)春季土壤湿度通过调节局地蒸散和净辐射能量的分配影响夏季气候变率。本研究对改善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