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云海峡系指后云台山与东西连岛之间的海域。海峡北岸、南岸均由隆起的元古界坚硬的片麻岩、石英片岩以及混合片麻岩组成。自燕山运动以来,本区即有明显的断块差异性升降活动。特别是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升降,使峡区松散沉积经过了多次的侵蚀-堆积。由岸边到海峡中部,沉积厚度增大、层次增多,颗粒依次变细。除上新世较薄的泥岩、砂质泥岩外,皆为第四纪河湖相、河海交互相堆积,中部最大沉积厚度75米左右,水深4-6米。  相似文献   

2.
在东海县牛山、禹山一带,变质岩广泛出露,其岩性见有:二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浅粒岩,变粒岩,混合片麻岩及混合花岗岩等。部分地区还见有白云石英片岩  相似文献   

3.
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广水蔡家河地区较为广泛分布的条带状混合岩的成因。 本区条带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桐柏造山带根部的桐柏杂岩内的表壳岩系中。表壳岩系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杨家西湾及曾家老门,由5大类岩石组成: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绿帘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表壳岩系早期经历了区域性混合岩化,后期随元古代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还分别发生了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在杨家西湾混合岩化作用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强,在曾家老门混合岩化作用较为均一.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基体的岩石类型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脉体的岩石类型有:石英岩、富石英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间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的主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绿帘石、斜长石,它们均未因母岩的不同及是否经历了混合岩化作用而显示成分的显著差。基体中的斜长石牌号较脉体中的斜长石牌号稍高,但彼此有重叠。本区斜长石延性系数分布型式相似,没有指示出热液中心.条带状混合岩中发育着极为丰富的变晶结构和  相似文献   

4.
江西庐山─星子地区早前寒武纪片麻岩基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庐山-星子地区原称的混合花岗岩和混合岩实为以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为主体的灰色片麻岩(TTG岩套)和花岗质片麻岩.后者是前者经钾质成分改造交代的结果。其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早前寒武纪低铝型灰色片麻岩一致,构成扬子克拉通的晚太古代基底。其上的星子群属表壳岩,与赣北片麻岩一起构成花岗-绿岩地体,因燕山运动和新构造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5.
阿尔泰造山带花岗片麻岩穹窿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中,沿各区域热动力异常中心发育了巨大的混合花岗片麻岩穹窿。由变质围岩到混合花岗片麻岩,在地质产状、变形作用、变质作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都表现出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变质酸性火山岩—浅粒岩—浅色混合花岗片麻岩系列和千枚岩—云母片岩—黑云混合花岗片麻岩系列。以区域热动力异常为中心,形成了递增变质热穹窿—递进变质构造穹窿—混合花岗片麻岩穹窿这种具有密切成生联系、时空演化过程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热—构造—片麻岩(Thermal—Structural—Gneiss)穹窿(简称TSG穹窿)。它们是在造山挤压缩短、沿区域热动力异常中心深部热流上涌和发生差异性塑性底辟隆起、剥蚀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东海变质岩区广泛分布多种类型的长英质片麻岩,构成片麻岩杂岩区。这一套长英质片麻岩,前人曾认为是变质的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并根据岩石类型、混合岩化作用程度以及所含表壳岩包体的多少,按沉积地层学原理划分了地层单位,建立了群、组、段。近年来,有关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在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还是麻粒岩一片麻岩地体中,花岗岩类侵入体均占主导地位。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显生宙俯冲型、碰撞型和复合型片麻岩穹窿(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许志琴  马绪宣 《岩石学报》2015,31(12):3509-3523
片麻岩穹窿(gneiss dome)是中下地壳热动力学过程产生的、与岩浆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穹窿状构造。片麻岩穹窿大部分是地壳深层次变动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出露在所有的折返造山带中,反映了所在地区地壳的大幅度抬升。片麻岩穹窿核部主要是无或弱岩浆组构的花岗岩体和高级变质岩(例如混合岩),边部是具有岩浆组构的花岗片麻岩,幔部由来自地壳深部的高级片岩和片麻岩组成。片麻岩穹窿的形成经历从垂直上升的地壳流导致的岩浆上涌的挤压收缩机制到岩浆体侵位的顶部伸展机制的转化过程。根据片麻岩穹窿的岩石组合、组构特征、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背景以及片麻岩穹窿与地壳流关系的分析,结合中国大陆典型片麻岩穹窿的研究,提出中国大陆显生宙的片麻岩穹窿和片麻岩穹窿群可以划分为与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增生与随后的折返造山相关的"俯冲型"片麻岩穹窿(群),如秦岭片麻岩穹窿;与陆陆碰撞折返造山有关的"碰撞型"片麻岩穹窿(群),如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片麻岩穹窿(群)和松潘甘孜雅江片麻岩穹窿(群);与俯冲和碰撞的叠合作用有关的"复合式"片麻岩穹窿(群),如帕米尔空喀山片麻岩穹窿和东冈底斯林芝片麻岩穹窿(群)。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1)中岩心的岩性十分复杂,主要由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超基性岩、榴辉岩及少量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云母片岩组成。其中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根据片麻岩的岩相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片麻岩类岩石的原岩为一套具有较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低成熟度的酸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并与在其内部里夹层形式存在的榴辉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花岗质片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绿带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绿帘二云二长混合片麻岩。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SiO_2含量最高,为76.72%~78.86%,具有强烈的负Eu、Ba异常,Eu/Eu~*=0.125,Ba/Ba~*=0.095~0.396,其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具有极高成熟度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花岗岩性质十分相似。该类花岗质片麻岩可能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之前,由具有极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岩浆,侵入到片麻岩类的表壳岩中,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绿帘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的SiO_2含量明显偏低,且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明显不同于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该类岩石可能由片麻岩类岩石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阶段和近等温减压第一阶段深  相似文献   

9.
脉岩分布在某地槽区一背斜构造轴部的太古代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中。该区脉岩有中-基性脉岩(闪长岩、黑云母角闪岩、煌斑岩),酸性脉岩(花岗斑岩、花岗伟晶岩、霓石正长岩、石英斑岩)和石英碳酸盐脉,构成了一个脉岩群。 太古代变质岩系。下部出露在背斜构造的轴部,为黑云外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有时彼此互层出现,某些地段见大理岩夹层;上部分布在背斜构造的两翼,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质混合片麻岩,局部夹大理岩  相似文献   

10.
阿莫拉区希阿得卫地区的片麻岩类系混合岩化成因。由于气射交代作用的增强而富含碱质、 Al2 O3 及 Si O2 ,云母片岩转化为花岗岩 -片麻岩。混合岩化作用由早期的钠质相及随后的晚期钾质相组成。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分析录井、测井、地震、岩心与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大民屯凹陷中央构造带太古宇变质岩储层岩性类型、空间分布、岩性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本区太古宇变质岩岩性分为三大类18种,主要有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角闪岩、变粒岩,夹丰富不均一的基性脉岩和碎裂岩。有效储层岩性为碎裂化混合花岗岩与碎裂化变粒岩、浅粒岩、片麻岩;变质岩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分为多个岩性段,从混合花岗岩至浅粒岩与风化壳,垂向上可进行类似于沉积岩层序的地层对比,岩性在平面上也呈现分区性。变质岩体在岩性上是不均一的、非均质的块体。矿物种类和岩石类型对研究区变质岩裂缝型储层起重要作用,碎裂化变粒岩、浅粒岩、混合花岗岩与片麻岩可作为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2.
武功山片麻岩特征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武功山片麻岩,前人存在两种观点,混合成因和岩浆成因,近年来,作者等人通过1:5万区调,对武功山片麻岩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武功山片麻岩是岩浆成因,属岩浆多次脉动形成的气球膨胀式强力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紹的金云母矿区处于某古陆边緣、复褶曲构造区的桑干片麻岩中。桑干片麻岩,在本区自下而上为輝石片麻岩組和柘榴子石片麻岩组。前者包括: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片麻状混合岩和石墨片岩;后者包括:斑花大理岩、普通透輝石岩夹层或扁豆体,金云母矿床就产在这个层位中。区內构造,总的看是一个大的、向北北东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江苏中元古界海州群自下而上分锦屏组和云台组.云台组变质岩主要分布于前云台山、连云港、东西连岛以及灌云县等地.对于这套区域变质岩系前人先后称之为结晶片岩和片麻岩,并认为其原岩像一套连续沉积的副变质岩.由于露头零星,变质较深,又受方法、手段的限制,几乎无人再对这套变质岩系的原岩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Gecrgia洲南阿巴尔契亚山脉的下古生界Inner Piedmont结晶地体中有许多地区发育有花岗质片麻岩并伴生混合岩,这些混合岩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小规模脆韧性变形。该区内,作为Lithoria片麻岩的一个相而出现的Mount Arabia混合岩表现出在紧密排列而且彼此交切的韧性剪切带与新成体组合之间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混合岩表现出显著的刚性程度差异及密度尺度上的构造不均匀性,这些似乎与片麻岩受剪切作用的程度及其熔融程度有关。在某一20~50m~2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熔体成分的片麻岩带中出现有变褶的条带,变曲褶皱,黑云母析离体及云雾岩荚状体。对于韧性剪切带的解释认为它们作为熔体析出的通道存在。这些通道交接处熔体聚集,形成小的熔融中心或原岩墙。在熔体成分达到混合岩的30%的地区,新生体表现出不整合状侵入构造。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5万三明市幅1∶5万区调片区总结,从混合岩化变质地层中解体出片麻岩,确定其为花岗质正片麻岩。该片麻岩体为中酸性深成岩体经受强烈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产物,命名为大源片麻岩,并获得颗粒锆石U-Pb测年中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010Ma,时代属晋宁期,为闽西北地区变质岩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太古宙和早元古宙的变质岩系,其出露面积占整个华北地台的44%。其中各类岩石所占的比例为:麻粒岩4.2%,片麻岩和混合岩48.4%,变质火山岩及其相伴的沉积变质岩8.7%,年龄老于20亿年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38.7%。太古宙由大面积分布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以及少量另星出露的麻粒岩组成,相当于片麻岩——麻粒岩区;早元古宙的早期以变质的火山岩系和变质沉积岩系为特征,可与浅变质的绿岩——片岩带相  相似文献   

18.
那蓬岩体为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的产物,主体岩性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混合花岗岩、弱片麻状细粒黑云母二长混合花岗岩,富含堇青石、矽线石、红柱石等富铝矿物,靠近岩体边部为混合片麻岩、花岗片麻岩,逐渐过渡至围岩。对中细粒黑云母二长混合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锆石以变质锆石为主、岩浆锆石为辅,获得多期锆石UPb年龄,将最新的变质年龄252±1.9Ma作为成岩年龄,将那蓬岩体的成岩时代定为早三叠世。那蓬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和正片麻岩的Rb/Sr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成伟  郑祥身 《岩石学报》2000,16(3):420-424
根据花岗岩类和片麻岩的Rb/Sr比值和其他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性质,大别造山带可以分为下列四个带:(1)北大别北带:是一个灰色片麻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带,其灰色片麻岩的Rb/Sr比值为0.01~0.09;(2)北大别南带:为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强裂混合岩化的区域,其片麻岩的Rb/Sr比值为0.11%~0.40,花岗岩类为0.3%~0.9;(3)南大别带:为一构造混杂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和混合岩化均有  相似文献   

20.
刘福来  许志琴等 《地质学报》2001,75(1):70-81,T003,T00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1)中岩心的岩性十分复杂,主要由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超基性基、榴辉岩及少量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云母片岩组成。其中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根据片麻岩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片麻岩类岩石的地为一套具有较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低成熟度的酸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并与在其内部呈夹层形式存在的榴辉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花岗质片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绿帘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绿帘二云二长混合片麻岩。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SiO2含量最高,为76.2%-78.86%,具有强烈的负Eu、Ba异常,Eu/Eu^*=0.125,Ba/Ba^*=0.096-0.396,其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具有极高成熟度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花岗岩性质十分相似。该类花岗质片麻岩可能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之前,由具有极高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的岩浆,侵入到片麻岩类的表壳岩中,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绿帘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的SiO2含量明显偏低,且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明显不同于绿帘黄铁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该类岩石可能由片磨岩类岩石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阶段和近等温减压等一阶段深熔作用而成。该项研究对于深入探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相互间的成因关系及其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