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流成矿是普遍存在的成矿现象,不仅在岩浆矿床,而且在热滚矿床和层控矿床中都能见到,但对流对成矿的意义(作为一种成矿方式)过去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对流成矿作用是在固体与熔体,固体与液体或在渡体之间进行的。在同一成矿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和人防工程的开挖中,为避免坑壁坍塌、流砂,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一般都尽量避免在水下作业。当地下水位高出基底面时,均要求进行基坑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工作。近十余年中,我队先后在长春、吉林、辽源等城市施工几十项疏水工程,疏水井数量少者8眼,多者24眼。疏水方法以暗降井管疏水为主,疏水成功率达95%以上。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施工中一些问题。现将自己的看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云南岔河铜矿成矿时代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学  邵树勋 《地球化学》1995,24(2):180-187
早元古界岔河变质岩中铜矿石黄铜矿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951±36Ma,属于晋宁运动早期的成矿作用。矿石稀土分配模式与围岩相似,二者均以富轻稀土为特征,Eu轻微亏损,矿床成因与含铜变质岩系有关。黄铜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12.47‰--5.32‰,平均值为-8.93‰。含矿岩系形成于近海开放体系中。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区域地层Cu、Mo、S的丰度较高,比泰勒的地壳丰度值高3-10倍。Cu在矿化过程中,变质作用和构造控制有重要意义,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形成浸染状矿化和石英硫化物脉。该矿床属于火山-沉积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5.
行洛坑钨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行洛坑钨矿含矿岩体是壳源花岗岩浆演化的产物。主成矿阶段热液与钨来自岩浆;成矿晚期硫化物-碳酸盐脉热液主要为大气降水,部分钨来自围岩。该矿床是集浸染型-网脉型白钨矿和石英大脉型黑钨矿为一体的大型钨矿床。  相似文献   
6.
分散元素钪的矿床类型与研究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钪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它在许多科学领域时虱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分散元素钪的成矿问题已经引起了矿床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及世界上主要的伴生钪矿床类型和成矿特征,钪的来源,应用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我国与铝土矿床和磷矿床有关的钪地球化学示踪及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7.
粤西金、银矿床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粤西是我国华南的主要金、银矿床集中区,区内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相间排列的分布规律,即从南到北分为以下5个矿带:廉江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高州—信宜金矿带、罗宁—云浮银(金)多金属矿带、德庆—清远金矿带、连山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本文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粤西金、银矿床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金、银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地层、岩浆岩Au、Ag含量的差异及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某地的贝塔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塔石(Betafite)是一种含铀的铌钛酸盐矿物,我国研究得尚少。本文从地质产状、物理性质、光学性质、矿物化学、X射线特征和差热分析结果诸方面作一简要的报导。一、地质产状所研究的贝塔石样品取自某地槽区背斜轴部的太古代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斑岩体的各类岩脉中;这些岩脉包括花岗伟晶岩、霓石正长岩、石英斑岩和石英碳酸岩脉,其中以花岗伟晶岩脉和石英碳酸岩脉含贝塔石最多。  相似文献   
9.
钨矿物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类型的判别标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表明,斑岩型钨矿物和石英脉型钨矿物稀土组成是不同的,前者较富轻稀土,后者较富重稀土,它们与各自的含矿母岩稀土特征相类似。因此,稀土模式可以作为判别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和划分矿床成因类型的标志,为找矿和矿床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阳储岭斑岩钨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玉学 《地球化学》1982,(2):122-132,217
The Yangchuling porphyry W-Mo-deposit is a new-type tungsten deposit discovered recently in southern China. Being of cert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is type of deposits promises some new prospects for the availability of increasing tungsten resource. The ore-bearing rock mess, intermediate to acid in composition, is a composite rock body resulted from comagmatic, multiple-stage intrusion during Middle-Late Yanshan Period. Spatially, the rock mass is controlled by the Guangji-Anqing-Nanjing deep fault. As a typical porphyry deposit, the ore-bearing rocks (granodiorite porphyry,mozonitic granite porphyry, and camouflage breccia) belong to sub-volcanic facies characteristic of near-surface environment. The rocks have suffered, strong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mineralization. The deposit is classified as mesoepithermal deposit and our study shows that W and Mo come from the granodiorite,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mozonitie granodiorite porphyry, 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derived through remelting from some W-rich basement roeks contaminated with minor amounts of upper mantle mate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