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取人工养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血淋巴,体外加入不同浓度的硒化壳聚糖,作用1h后采用生化方法分别测定栉孔扇贝血细胞中的髓性过氧化物酶(MPO)和非特异性酯酶(NSE)的活力,以及过氧化氢(H2O2)和活性氧的含量。结果表明:加入硒化壳聚糖后,栉孔扇贝血细胞中依赖卤素的MPO、不依赖卤素的MPO、α-醋酸萘酯酶和α-丁酸萘酯酶的活力均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过氧化氢和活性氧的含量也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硒化壳聚糖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多种参与免疫防御的酶的活力和具有杀菌作用的免疫因子的含量均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因而硒化壳聚糖对栉孔扇贝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脂多糖对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7种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实验于1998年1 ̄10月进行。栉孔扇贝注射脂多糖后,分别于1,15和30h测定了其血清和血细胞中7种参与免疫防御的水解酶、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血清实验组的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在1,15和30h时,血细胞实验组在1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和血细胞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力仅在1h时,溶菌酶活力分别在1h和15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细胞中无酚氧化酶(PO)活性。血清实验组的P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生物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EC1.14.13.39;NO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血细胞呈NOS组化阳性,少量呈强阳性或弱阳性。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大部分血细胞呈阳性,且多在其细胞质局部集中分布;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大部分血细胞也呈阳性,但多较均匀分布。分光光度测定结果表明,血清和血细胞中均存在NOS和NO,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nNOS eNOS)活力分别为2.87U和2.61U;iNOS活力分别为0.32U和0.45U;NO的含量分别为:33.64和41.67μmol/g蛋白。病毒感染后,血清和血细胞中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3h时差异显著,9h和24h时差异极显著;血清和血细胞中iNOS活力在3h、9h和24h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极显著;血清和血细胞中NO含量在3h、9h和24h时,实验组也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极显著。栉孔扇贝血淋巴中存在的NO-NOS体系可在抵抗病原生物感染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感染后栉孔扇贝血淋巴中7种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于1998年11月对栉孔扇贝注射大肠杆菌,分别于1,15,30h测定了栉孔扇贝血清和血名参与免疫防御的水解,氧化和氧化酶的活力。表明,大肠杆菌激发后,血清实验组的ACP活力在1h 于对照组,15h和30h时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甲硫氨酸脑啡肽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2种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分光光度技术对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血淋巴中自由基及其相关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脑啡肽浓度为1μg/mL时血清和血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高于对照外,脑啡肽浓度分别为10和50μg/mL,作用时间分别为1,3和5h时,血清和血细胞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过氧化氢(H2O2)和CAT的含量或活力均低于对照;随着脑啡肽浓度的升高,其含量或活力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脑啡肽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的自由基NO和H2O2及其相关酶的含量或活力起副调节(抑制)作用。相同的脑啡肽浓度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或活力又有所回升。说明栉孔扇贝血淋巴中可能存在脑啡肽的拮抗物质。脑啡肽可能在栉孔扇贝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免疫相关酶的联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免疫相关酶活力的联合效应,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分析法(RSM)进行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19~31℃),盐度(22~38)对华贵栉孔扇贝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三种免疫相关酶活性的联合效应,旨在考察温度与盐度对ACP,AKP和GR活性的影响及华贵栉孔扇贝免疫水平较高时的最佳温度和盐度组合,为华贵栉孔扇贝人工养殖所需条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温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ACP,AKP和GR活力影响显著(P0.05);盐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ACP,AKP和GR的活力影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ACP,AKP和GR活力的影响显著(P0.05)。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ACP,AKP和GR活性影响的模型方程,该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986 6,0.981 3和0.957 6(P0.01),预测系数分别为0.934 5,0.888 0和0.738 4,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华贵栉孔扇贝ACP,AKP和GR活力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到在温度24.30℃、盐度30.55时,ACP和AKP活力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70.43,181.74U/mg,而GR活力最大为0.34U/mg,满意度达0.95。  相似文献   

7.
贝类无特异性免疫系统,细胞吞噬是其免疫防御的重要方式之一。在5、10、15、20和25℃养殖条件下,给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注射荧光微球、脂多糖和荧光微球混合液。在注射后的0,6,12,18,24,30,36,42和48h抽取血细胞,用荧光标记血细胞以观察其对微球的吞噬状态,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细胞对微球的吞噬率。结果表明,在5个养殖温度下,2个处理组均自6h后扇贝血细胞内即出现吞噬的微球,之后吞噬率逐渐上升,直到18~24h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5、10、15、20和25℃条件下,注射荧光微球组血细胞最大吞噬率分别为8.66%±0.26%、14.00%±0.22%、16.97%±0.55%、25.62%±0.88%和8.97%±0.25%,注射脂多糖和荧光微球混合液组分别血细胞最大吞噬率为9.75%±0.48%、17.49%±0.43%、23.13%±0.57%、34.16%±0.97%和10.42%±0.45%。20℃组的两处理组血细胞吞噬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其次是15和10℃组,最低是5和25℃组,并且20、15℃组的最大吞噬率出现在18h,其他组均在24h。各养殖温度组中,脂多糖和荧光微球混合液组血细胞吞噬率均高于荧光微球组。研究表明: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吞噬活力受水温影响显著,脂多糖能够显著增强扇贝血细胞的吞噬活力。  相似文献   

8.
用酶标仪采用DTNB比色法测定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并研究pH值、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对血清中该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血细胞中GR比活力明显高于血清。血清中GR的最适pH值因缓冲液的不同而稍有差异:用PBS为缓冲液时,最适pH值为7.0;Tris-HCl为缓冲液时,最适pH值为7.5。酶的最适温度为60℃。将血清在20℃,30℃,40℃,50℃,60℃,70℃和80℃温度的水浴中放置30min后于20℃,pH7.5条件下测定该酶的热稳定性,结果显示50℃时酶的比活力最高,低于或高于此温度的酶比活力均下降,80℃时酶活性完全丧失。栉孔扇贝血淋巴中GR属中温型中性酶类,低温下较稳定。EDTA对该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硫酸铜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清和血细胞中都存在GST,且血细胞中酶活力高于血清。血细胞中GST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5℃,最适温度为30℃,在60℃时酶活力完全丧失。该酶的适宜pH为7—8,最适pH为7.5。将血细胞裂...  相似文献   

10.
血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是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重要免疫指标之一。本文研究了栉孔扇贝在17℃下,分别经水温突变(11、23和28℃)和不同温度(5、11、17和23℃)干露处理后,应用以抗栉孔扇贝全血细胞单抗和颗粒血细胞单抗分别为第一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细胞数量、颗粒血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温骤变全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数量变化显著,全血细胞数量11、23℃组均先升高后逐渐趋于对照组,28℃组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组;颗粒血细胞数量及其比例11℃组显著增加并始终高于对照组,23℃组显著降低后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28℃组始终低于对照水平。不同温度干露后,全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海水恢复后,5℃组较11、17℃组更接近对照组,23℃组干露12h扇贝全部死亡。研究表明:全血细胞及颗粒血细胞数量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敏感;较低水温有利于细胞数量的提升,较高水温下细胞数量下降显著;低温干露后细胞数量恢复较好,高温干露扇贝存活率差。  相似文献   

11.
筛选栉孔扇贝(Chalmys farreri)血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研究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6孔培养板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接种密度在(1~32)×10~4 cell/孔时,血细胞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细胞存活率在97.42%~98.82%之间,台盼蓝排斥法、四甲基偶氮唑(MTT)、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法均可作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的测定方法,而当血细胞接种密度在(12~32)×10~4/孔时,中性红比色法亦可作为血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同时实验采用Eagle培养液进行血细胞原代培养在0~24 h内血细胞活性较好.采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B[α]P作用浓度、时间呈正相关,其余方法均未检测出B[α]P对血细胞活性的影响.由此可见,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具有免疫毒性作用,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免疫活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分离自我国近海的一株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株,主产AZA2),研究了栉孔扇贝对AZAs的代谢解毒效应以及代谢过程中血细胞数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生理应急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对AZDY06所产的AZA2具有一定的代谢解毒能力,可将AZA2转化成AZA6、AZA12、AZA19和AZA23等4种极性较强且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代谢解毒过程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靶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应激效应,且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对AZAs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且随实验过程出现较大波动,最高可达对照组的2—3倍;抗氧化系统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GSH-Px与POD在整个蓄积代谢过程中均表现出持续激活状态,且血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最高,可达内脏和鳃中的20倍以上;SOD活性与扇贝中AZAs含量有一定关系,AZAs含量为74.2—168.2μg AZA1 eq/kg时为诱导状态,过高或过低剂量均表现为抑制效果;而ACP对AZAs的应激表现也十分敏感,但代谢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被持续抑制状态。此外,AZAs还导致栉孔扇贝内脏和鳃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核固缩等病理性变化;实验后期,低暴露组细胞结构出现一定的自我修复现象,而高暴露组则无此现象。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AZAs的解毒机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栉孔扇贝的血清、血细胞和肝脏提取液中均发现有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其中,ACP和ALP在肝脏中的活性最高。采用1.0%的虫草多糖或海藻多糖作为免疫药物,对栉孔扇贝进行注射刺激后,发现血清中的ACP、ALP和SOD活性有显著提高,血细胞中的ACP和SOD活性也有所增加,而肝脏提取液的这三种酶活性的变化不很明显。研究认为这两种多糖具有增强栉孔扇贝免疫活性的作用,在水产养殖业中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热刺激对栉孔扇贝免疫功能和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热刺激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热休克蛋白在应对急性高温胁迫时的作用。本研究对一龄栉孔扇贝进行28℃热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于0、1、2、4、8h测定血细胞的吞噬率和活性氧ROS含量;以鳗弧菌和溶壁微球菌为底物测定血清抗菌、溶菌活力;用彗星实验测定DNA损伤;用AO/EB(吖啶橙/溴化乙啶)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HSP70和HSP90mRNA相对表达量。研究表明:热刺激使血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吞噬活性以及血淋巴抗菌、溶菌活力受到抑制,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DNA损伤和细胞凋亡受热刺激诱导显著上升,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HSP70、HSP90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反应迅速,且HSP70受热刺激诱导更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热刺激导致栉孔扇贝血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加剧DNA损伤,造成免疫力下降,而机体通过大量表达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损伤。本研究为探究夏季易发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注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及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作用。注射OMP0.5、1.0和1.5mg.ml-1后3个实验组的凝集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血清溶菌活力在注射后急剧上升,在6h时达到最高,随后下降,到96h时基本恢复正常。0.5和1.0 mg.ml-1OMP组的抗菌活力在12h时达到最高值,且在12—72 h之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1.5 mg.ml-1组(p<0.05)。血清溶血活力在注射后3h达到最高值,在1—96h内,实验组的溶血活力维持较高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5、1.0和1.5mg.ml-13个OMP实验组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5.9%、75.6%和70.7%。  相似文献   

16.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每月中旬分别从青岛和威海两地区采集人工养殖和野生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采集的扇贝经壳长测量后,于闭壳肌血窦中取血,离心,重悬,超声波破碎后制得血细胞破碎液。从抗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与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均能结合,并能与血细胞多个蛋白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中的第一抗体;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将血细胞破碎液包被于酶标板孔中,经一抗、二抗孵育后,显色读数,分析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壳长均由3月的2 cm左右增长到了次年1月的7 cm以上,其中4~7月增长较快,而8~1月相对缓慢。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血细胞数量于3~6月间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月达到最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并于8或9月达到最低值,此后10~1月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3~6月的水平。结论认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在两地区、两扇贝品种间差别不大;但3~6月栉孔扇贝生长较快,血细胞数量相对高;而8~10月栉孔扇贝生长缓慢,其血细胞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17.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每月中旬分别从青岛和威海两地区采集人工养殖和野生的栉孔扇贝(Chla-rays farreri).采集的扇贝经壳长测量后,于闭壳肌血窦中取血,离心,重悬,超声波破碎后制得血细胞破碎液.从抗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与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均能结合,并能与血细胞多个蛋白结合的单克降抗体作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中的第一抗体;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将血细胞破碎液包被于酶标板孔中,经一抗、二抗孵育后,显色读数,分析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壳长均由3月的2cm左右增长到了次年1月的7cm以上,其中4~7月增长较快,而8~1月相对缓慢.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血细胞数量于3~6月间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月达到最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并于8或9月达到最低值,此后10~1月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3~6月的水平.结论认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在两地区、两扇贝品种间差别不大;但3~6月栉孔扇贝生长较快,血细胞数量相对高;而8~10月栉孔扇贝生长缓慢,其血细胞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口服复合免疫药物“虾康素”后,于第1,3,5,7天分别测定了中国对虾血清中髓性过氧化物酶(MPO),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结果表明,血清中MPO,SOD和CAT活力在第1,3,5,7天时均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极显著。血清中PO活力仅在第1天时,血细胞中PO活力则仅在第1天和7天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CHR)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性腺成熟过程中累积含量的变化和损伤效应。结果表明:CHR对雌雄栉孔扇贝组织中CHR累积含量、MDA(丙二醛)含量、PC(蛋白质羰基)含量和DNA链断裂(F值)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处理组雌、雄栉孔扇贝卵巢、精巢和软体部CHR累积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在10d内呈逐渐升高趋势,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而且雌、雄栉孔扇贝CHR含量表现为卵巢精巢?软体部。各处理组雌性栉孔扇贝卵巢MDA含量在6d内呈峰值变化,于3d时达到最大值,6d后保持稳定,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卵巢PC含量、F值在10d内分别呈升高或下降趋势,其中卵巢PC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低、中浓度处理组雄性栉孔扇贝精巢MDA含量在10d内逐渐升高,而高浓度组在6d内呈峰值变化,在3d时达到最大值,6d后趋于稳定,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精巢PC含量、F值在10d内与卵巢的变化趋势类似,但未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由此可见,栉孔扇贝在CHR胁迫下性腺累积含量较高,导致性腺脂质、蛋白质和DNA受到严重损伤,产生明显的生殖毒性效应,其中卵巢PC含量可作为栉孔扇贝性腺损伤的潜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对石油烃的富集排除规律及氧化损伤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栉孔扇贝在各浓度石油烃的海水中分别进行染毒和排除实验各15d,测定消化盲囊和鳃丝的石油烃蓄积量、石油烃蓄积排除速度、生物浓缩系数、溶菌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两组织在蓄积期间石油烃含量随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在9d之后达到蓄积量的平衡,浓度越高,生物浓缩系数BCF越小;0.1mg·L~(-1)和0.3mg·L~(-1)石油烃处理组两组织蓄积和排除速度随石油烃浓度升高而降低,在排除期间最后阶段都能将石油烃完全排除,蓄积期间溶菌酶活力和脂质过氧化(LPO)水平随时间不断上升,排除期间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1.0mg·L~(-1)和3.0mg·L~(-1)处理组两组织蓄积期间的溶菌酶活力则呈现明显被抑制的现象,LPO水平明显升高,且在排除期间均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证实,栉孔扇贝对0.3mg·L~(-1)及以下低浓度石油烃具有较好的应对机制和耐受性,而在1.0mg·L~(-1)浓度以上石油烃处理组其调控能力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机体处于较强的氧化损伤状态。本实验各指标均能体现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栉孔扇贝组织的影响规律,且相互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变化和紧密联系,能准确反映机体的解毒调控机制和机体氧化损伤效应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