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积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OAA卫星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滴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了云顶微物理特征;运用Rosenfeld的卫星微物理反演分析方法,根据云中物理过程与T-re分布关系,着重分析了不同积云的云物理过程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中高纬内陆地区积云底层一般具有较深厚的凝结增长带和较小的云滴有效半径,晶化增长起始温度较低,具有典型的大陆性云物理特征;低纬度海岛与近海地区积云与大陆性积云相比,底层云滴有效半径普遍较大,碰并作用较强,晶化增长起始温度较高,具有大陆性到海洋性过渡的云物理特征;海洋上空积云底层的云滴有效半径最大,晶化增长起始温度高,降水带较深厚,具有海洋性云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新丰江流域4—5月暖云的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新丰江流域初夏暧云的含水量与小云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暖积云的含水量比暖性层积云大;广东初夏暧性层积云的含水量大于北方降水性As—Ns云系。被探测云的主要降水机制均为碰并增长过程,但浓积云中云滴碰并增长条件比层积云优越;与湖南等地积云相比,广东积云更具有海洋性积云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勇  梁必骐 《大气科学》1991,15(4):35-42
本文在分析梅雨期暴雨中尺度水热场特征的基础上,利用Nitta的云谱模式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法对暴雨区积云对流对环境水热场的反馈机制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主要是高云和低云两类云的活动,在对流层中层很少有卷出的积云;积云对流的补偿下沉气流强烈地加热和干燥环境大气,这种加热和干燥效应主要被积云卷出的液态水再蒸发所抵消;同时,在暴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某种不同于积云卷出液态水的蒸发冷却和湿润环境大气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对1988年7月中旬日本九州地区一次梅雨暴雨的模拟结果显示,建立在多种积云簇作用平衡基础上、并刻划了积云内上升和下沉气流作用的Arakawa-Schubert方案表现最佳.结果同时显示,在模式积云对流与模式环境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高质量的初始条件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理想的中尺度数值模拟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一个二维弹性积云数值模式,利用西太平洋考察的平均探空资料,采用能量学方法,讨论单块积云对环境大气能量的转换和传输,为积云参数化提供依据。 文中计算了积云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云演变过程中释放的凝结潜热是积云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但积云对大尺度的反馈主要不是凝结潜热直接加热大气,而是通过对流及蒸发等过程使积云对流影响的整个区域内大气位势不稳定减小,而离云较远的地区层结变得更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肖辉  徐华英  黄美元 《大气科学》1988,12(2):121-130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详细地考虑云的微物理过程,模拟了积云发展前期云的宏微观结构,研究了盐核谱和浓度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模式模拟的云中上升气流和含水量等宏观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上一致,云滴谱分布和大云滴浓度以及它们随高度分布的特征等也与观测相符。在积云顶部附近还模拟出双峰云滴谱。结果还指出,大陆性积云云滴谱和海洋性积云云滴谱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空气中盐核总浓度不同所致,而不是由于巨核多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的一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3,33(2):257-270
本文先根据我国的观測事实,分析了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的一些特性,并在理論上考虑了水滴对空气的拖带作用和水分相变(包括云外未飽和空气混合进云所引起的蒸发)的影响,假定个体积云为結构均匀的云块,由此計算了个体积云发展的层結条件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性.計算結果指出,水滴拖带和水分相变作用对积云的发展条件很有影响;計算所得的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与观測所得的結果也比較符合,可以对某些实际現象給以初步的理論解释.  相似文献   

8.
以2011年第19号台风"尼格"造成的海南岛强降水为研究对象,选取WRF3.0版本中多种不同积云参数化、微物理过程,边界层和陆面过程方案等多种组合进行敏感试验,采用TS和RMS评分检验,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积云对流化参数方案的选择对于海南岛的降水模拟影响最敏感,当积云参数化方案固定时与其他各种方案组合,选取WS3,WS5,WS6微物理过程方案时,相对效果较好,陆面过程和边界层方案的选取对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详细地考虑云的微物理过程,模拟了积云发展前期云的宏微观结构,研究了盐核谱和浓度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模式模拟的云中上升气流和含水量等宏观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上一致,云滴谱分布和大云滴浓度以及它们随高度分布的特征等也与观测相符。在积云顶部附近还模拟出双峰云滴谱。结果还指出,大陆性积云云滴谱和海洋性积云云滴谱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空气中盐核总浓度不同所致,而不是由于巨核多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拉萨地区1981 ~2010年汛期5~9月4个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汛期5~9月各类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降水过程,分析了各类积云的降水能力;从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识别及目测三个方面对拉萨地区汛期适宜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云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拉萨地区平均每年有40d以上的积云降水;其中伴随碎雨云的积雨云(Cb+Fn)降水概率最大.各县区平均积云降水过程占总降水过程的52.6%,平均积云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4.8%;汛期降水过程中由积云带来的降水占一半以上,一般产生小雨及小到中雨的雨量,产生大雨及暴雨的概率极小.降水性积云不仅人工增雨潜力很大,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机会也较多.适合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积云降水云系按其对降水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伴随碎雨云出现的积雨云(Cb+ Fn)、伴随碎积云出现的混合层积云(Sc+Fc)、积雨云(Cb)、层积云(Sc).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一维定常积云载水绝热模式模拟计算了403个算例,得出盛夏积云的基本特征,确定盛夏积云是人工催化作业的主要对象.结合湖北省飞机、高炮人工降雨实际,用一维时变积云微物理过程双参数化模式模拟计算了作业日的自然云和催化云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盛夏垂直发展旺盛的暖底(≥20℃)积云既具有暖云催化条件,又具有冷云催化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更实际客观地模拟天气的发展变化,在胡志晋教授的一维时变积云数值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大气与积云群的发生、发展及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保留了原模式所有的微物理过程,建立了一维积云时变套柱模式。此模式不仅能模拟积云,还可以模拟积云在层状云中发展变化,以及模拟环境大气具有辐合辐散场时积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以考虑云侧边夹卷效应和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半暖积云模式为基础的积云输送模式,并利用此模式和实测雷达资料,导出了计算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积云群体输送公式,对此进行了实际计算,还讨论了积云群体输送对大气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珊 《广西气象》2001,22(3):46-48
为了能更实际客观地模拟天气的发展变化,在胡志晋教授的一维时变积云数值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大气与积云群的发生、发展及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保留了原模式所有的微物理过程,建立了一维积云时变 套柱模式。此模式不仅能模拟积云,还可以模拟积云在层状云中发展变化,以及模拟环境大气具有辐合辐散场时积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不同类型云影响地面短波辐射的差异,提出利用地面短波总辐射变化检测识别淡积云以及计算淡积云水平尺度的方法,并对该算法进行误差分析,统计内蒙古草原地区夏季淡积云的水平尺度及其辐射强迫。结果表明:淡积云检测方法能比较好地识别、筛选出淡积云天。淡积云水平尺度和淡积云所在高度的风速成正比,风速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淡积云水平尺度估算准确性;淡积云水平与垂直尺度比对计算淡积云水平尺度影响最大;云移动经过遮挡太阳直射辐射的时段内,太阳天顶角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内蒙古草原地区夏季淡积云短波辐射强迫小时平均为-134.1 W m-2,水平尺度平均值为1129 m,水平尺度的概率密度呈幂指数分布。  相似文献   

16.
肖辉  徐华英  黄美元 《大气科学》1988,12(3):312-319
本文利用已建立的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分别研究了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条件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碰并过程对积云发展前期云滴谱展宽的作用中,以重力碰并过程的作用最为显著,小尺度湍流的碰并过程则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加速大云滴的增长,而电碰并过程的作用并不大.大气层结条件对积云中云滴谱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拉萨地区19812010年汛期52010年汛期59月4个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汛期59月4个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汛期59月各类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降水过程,分析了各类积云的降水能力;从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识别及目测三个方面对拉萨地区汛期适宜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云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拉萨地区平均每年有40d以上的积云降水;其中伴随碎雨云的积雨云(Cb+Fn)降水概率最大。各县区平均积云降水过程占总降水过程的52.6%,平均积云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4.8%;汛期降水过程中由积云带来的降水占一半以上,一般产生小雨及小到中雨的雨量,产生大雨及暴雨的概率极小。降水性积云不仅人工增雨潜力很大,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机会也较多。适合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积云降水云系按其对降水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伴随碎雨云出现的积雨云(Cb+Fn)、伴随碎积云出现的混合层积云(Sc+Fc)、积雨云(Cb)、层积云(Sc)。  相似文献   

18.
胡广兴 《气象学报》1962,32(2):154-163
本文利用A.A.德罗特尼村所提出的方法解出了描写积云发展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来研究一种形成、发展很快,而崩溃又很突然的积云发展过程。计算据果表明:积云的崩溃过程是从云顶开始向下崩溃的;非线性项的作用和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在对流运动崩溃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沉运动是使积云崩溃的极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一鸣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1,59(2):129-142
作者在“修正的质量通量积云对流方案及其模拟试验研究I方案介绍及对1991年洪涝过程的模拟”论文中提出的质量通量方案成功地植入区域气候模式RegCM2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质量通量方案MFS,Kuo方案和Grell方案对积云对流活动的模拟,结果表明质量通量方案较好地模拟了积云对流活动过程。针对质量通量方案中的一些参数,如云水向雨水的转换率、混合卷入率、混合卷出率和下沉气流的强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积云对流活动对这些参数比较敏感,因此提高这些参数的准确性是改进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夏季模式降水方案的应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夏季一次连续降水过程的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云降水方案在中国区域的应用特征。结果指出,使用不同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产生的积云降水是有差异的。并且由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不同,也会引起网格尺度降水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