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胜坨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难度大等问题,运用微构造研究、测井二次解释等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综合分析油藏平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胜坨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资料依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三维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直是中后期油田开发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针对马岭油田中一区的开发特点,采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一区延长组到富县组的三维立体地质模型,从而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初始静态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油藏模拟方法进行了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计算,并结合沉积相和流动单元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为油田下步方案调整提供了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3.
老区油田目前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高台子油层含水饱和度大幅度增加,纵向分层情况认识不清,区域剩余油藏分布规律不明,增大了挖潜难度和节能减排压力。为进一步认清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藏的分布情况,指导生产作业,明确潜力方向,在研究区域应用PNN(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技术识别储层剩余油藏的纵向分布情况。将10口井的监测结果与生产资料对比,措施符合率为80%。研究表明PNN测井技术能够较好地在纵向分层上识别储层的剩余油藏分布状况,在指导单井在高含水层补孔堵水方面,整体应用效果较好,产油量增加。该方法的结合应用提高了老区油田高台子油层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准确性,为制定和调整后续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进一步指导油藏高效开发和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沈杨  杨春红  史军超 《新疆地质》2003,21(2):233-236
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三维地震资料与层系对比技术,重建地质模型,解决了储层发育与构造间的矛盾利用动态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地质综合分析法,研究了油藏水淹规律、剩余油分布,为特高含水期的老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晓蕾 《江苏地质》2004,28(1):45-49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储层建模和动态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研究TX油田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TX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油坊庄油田定31井区侏罗纪延长组长1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对该区油田地质储量、采油量、含水率和压力等进行了数值历史拟合,摸清该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沉积主河道注水未波及部位、生产井泄油半径之外和生产井未补孔部位.针对该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制定了新钻调整井和老井侧钻、注采井网完善、采油工艺挖潜3种方法进行开发方案调整,并对调整后的开发技术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7.
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低渗透油田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远岸浊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其中扇中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侧缘、扇中前缘及叶状体5个微相类型;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内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特征;系统总结了微构造的类型及组合模式。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资料,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剩余油的挖潜措施,为增加剩余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胡十二块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半定量地描述了东濮凹陷西斜坡带主力区块胡十二块小层剩余区油分布状态,对该块剩余油在油藏平面,层间和层内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针对4种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相应挖潜技术对策,为高含水后期油田挖潜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万优  马乔  何书梅  杨波 《新疆地质》2006,24(2):218-220
以解决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非均质油藏——板北注水开发区为例,在总结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潜力类型基础上,针对油藏各类潜力的分布特点及其受控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整挖潜方法,数值模拟及实际实施结果表明,这些方法的实施可明显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稠油微生物开采在新疆油田的现场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益,与新疆油田合作开展了稠油微生物开采的现场试验.试验优选了混源采油菌组合,采用单井吞吐的生产方式,分两批对21口稠油开发井进行了微生物开采现场试验.经采油菌作用,作业区的稠油粘度大幅度降低,在停止注蒸汽的情况下,大多数试验井都能达到经济产能,试验得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结果表明,所选用的采油菌组合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稠油作用效果显著,所以说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值得在新疆油田的稠油开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陕西油页岩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具有丰富的油页岩资源,鄂尔多斯盆地是西北地区有关油页岩记录最多的地区,油页岩分布层位包括侏罗系延安组、安定组,三叠系延长组,二叠系山西组及石炭系太原组.在收集前人油页岩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陕西省油页岩资源特征和成矿条件,提出了12个找矿远景区,并建议对全省油页岩资源开展远景调查工作,大致查明区内油页岩的埋深、层数、分布范围、厚度变化、油质特征、工业用途,估算推断的、预测的资源量,为下步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OIL IN SIBERI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0):1097-1101
Optimistic evaluation. Prognoses came true. The gas of Berezovo. Oil gushers at Konda and Ob'. Bituminous clay shales. Diamonds and oil. Two theories.—Priroda.  相似文献   

14.
油砂和浅层稠油是具有超低开发成本的两类非常规资源,非常规与历次油价下跌密切相关,使得这类资源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春风油田兼具地表油砂和浅层稠油两类非常规,但岩心在地表会呈现极松散的不成型油砂,使得一些基础常规实验无法测定,影响到进一步分析评估.因此,需要针对这类非常规资源进行一系列新实验,即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热物性、高温相渗、核磁共振等专项实验,并与常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热物性实验发现,储层内部灰质、泥质夹层导热性良好,反映热波及效率会较高.相渗实验发现,油砂的油水相渗Kro和Krw的终点间距较大,两相覆盖范围宽,束缚水饱和度低,且孔隙越均匀,油相相对渗透率就越大.实验还发现,热物性、相渗、阵列感应实验得到的不同参数,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利用新的核磁共振方法,可直接得到束缚水饱和度,获取原始含油饱和度,进而求取驱油效率,大大简化实验步骤和测试项目.最后,通过驱油效率计算和潜力评价发现,虽然经过多轮次吞吐,油砂目前的平均含油饱和度仍然很高,反映了稠油储量动用程度低,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f the Caspian Sea, the Barents Sea and others, show that the rate of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and the nature of its initial change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climate. All known large oil pools are located in basins which had a warm environment at the time of deposition. Occurrences of gas in colder zones were associated with coal rather than oil. Exploration for. oil in polar areas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rocks known to have been deposited in warm paleoclimatic conditions. All evidence denies the inorganic theories for the origin of oil. — M. Russell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用激发极化法在大港油田已发现的含油构造或断块上圈定油藏边界,以指导探油井的布设;在已探明或已开采的油田上,根据对常幅值判断深部新的含油层;在未知区寻找油气富集地段的地质效果。被统计的12口探井、判断正确的有8口。在21口井中,0-1000m深度范围内,做了IP测井或砂样含硫量分析,以判断这些井深部有否含油层,判断正确的有13口。  相似文献   

17.
获取油页岩含油率是油页岩资源评价的重要步骤,传统从测井曲线计算油页岩含油率多采用回归模型,但存在误差大或过拟合的局限性和弱点.本文尝试结合大数据概念的数据挖掘算法和测井应用知识进行油页岩含油率定量计算,提高含油率计算的精度以及模型的泛化性.利用改进的ΔlogR技术获得DTs、DENs、GRs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数据挖掘算法——支持向量回归进行定量计算油页岩含油率能够大幅提高泛化性和精度,获得模型训练样本R2得分为0.82,测试样本R2得分可达0.70,拟合精度较高.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比传统回归模型泛化能力更强,能够避免过拟合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油田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油气组分并结合原油的地化参数研究了三台-北三台油气田油藏的油气源、成藏时间、成藏期次、油气运移以及油气的注入方向。  相似文献   

19.
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机制一直是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焦点,对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主要成因机制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存在很大争议。通过自行设计模拟实验装置测量常温高压的水渗透人造岩芯速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前人的数值模拟结果、水化学方法勘探实例,认为除非地下具有很好的通道(大的裂隙、断层),否则微渗漏异常不可能通过盆地深部压实水和天然补给水穿过油气藏垂向流动而产生,即随水迁移机制不是油气化探异常的主要成因机制,为油气化探异常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石油的重要赋存区,其地热资源也相当丰富。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采油产生的污水由于其相对较高的温度,除了用于回注开采层提高石油采收率,还能用于供暖、洗浴等。通过采集胜利油田济阳坳陷探区19个典型采油联合站分离出的采油污水,分析其水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总结了采油污水的基本水化学特征以及腐蚀性和结垢性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本次采集的采油污水属于咸水-卤水,矿化度最高可达59.7gL-1,其中锂和锶的含量达到了作为矿水的要求。综合腐蚀性系数和拉申指数评价方法得出采油污水属于强腐蚀性水。结垢性评价结果表明,这些采油污水不会形成碳酸钙垢,也不具备二氧化硅的结垢条件,仅滨南和河口采油厂采油污水有硫酸钙结垢的可能性,综合利用前需要及时预防和处理。采油污水可以用于开采层回注、供暖、洗浴、温室大棚和水产养殖等,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能改善能源结构,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综合利用采油污水时,需要考虑其腐蚀性和结垢性,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及管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