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矿物包裹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热史和油气演化阶段*郑旭明李良(地矿部华北石油地质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陕西咸阳712000)刘德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包裹体热史油气演化研究高演化碳酸盐岩烃...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漫长, 新中国成立之前, 盆地内只开展了少量的油气勘探工作, 大量系统的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5-1968年的14年间, 虽然积累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寻找油气的经验教训, 但既未发现工业油气流, 也没有提出可以肯定能发现油气的地区或目标。自1969年起, 遵照李四光"打回老家去"的指示精神, 石油普查工作从渭河与河套外围地堑转回鄂尔多斯大盆地, 先后在庆阳、华池、吴旗地区发现了6个侏罗系油田, 在延安-吴旗以北发现了5个亿吨级大油田, 在盆地中部发现了奥陶系陕北大气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表明, 油气的发现来自于地质学家的观念, 应重视以地质锤和放大镜起家的基础地质工作, 地质调查方法应用及勘查程序上必须有针对性, 既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也不能将特殊问题一般对待, 应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选区方针,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文津 《地学前缘》2011,18(2):242-257
鄂尔多斯盆地正在以苏里格大气田为基础建设中国第二个大庆油田--"陕蒙大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过程,人们曾多次对这一盆地的找油气的前景产生怀疑,经过近30年的探索,在1970年发现庆阳三叠系油田以后才开始取得了重要进展.1988年发现了下古生界的靖边气田,2000年苏6井揭示了苏里格大气田,盆地的勘...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董志—正宁地区是该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新区,对该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进行研究,了解原油的成因,可以为该地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对采集于董志—正宁地区原油和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原油中各类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原油形成于...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复合的古构造体系与天然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生界为重点的第二轮油气普查,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拼搏,终于取得了重要的油气成果,相继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天然气田,成为我国陆上一个新的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区。本文介绍了地质力学在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碳酸盐岩领域找油气研究中,坚持构造体系控制油气的基本观点,以古构造体系、古沉积体系、古地貌岩溶体系、古含油气体系分析为主线,指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巨大的生烃资源潜力和大中型天然气聚集带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强调原型盆地的勘探思路在指导勘探部署和气田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按构造演化序列将中生代盆地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盆地格架奠定期、晚三叠世盆地生油岩形成期、早-中侏罗世构造稳定期、晚侏罗世生排烃高峰期、早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期及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等6个阶段.并指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对油气源的形成、油气聚集,以及对油气圈闭成藏等油气分布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2)
临汾-运城盆地在古生代和鄂尔多斯地区同属华北克拉通盆地,在中生代属鄂尔多斯盆地,有相同的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所以临汾-运城盆地油气资源值得调查。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和现今烃源岩成熟度对比,分析目的层埋深保存和盖层断裂的现状,探讨该地区的油气资源。由于该区经历了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烃源岩成熟度比较高,现今埋深较深,对于油气的保存较为有利,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百余年的油气资源普查勘探表明,沉积盆地分析是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的核心。法国地质学家A. Perrodon(1980)在“石油地球动力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Pas de bassin, Pas de Petrole)。在此以前,一位美国地质学家L.G. Wecks(1975)也认为:“盆地的分类是估计未发现油气资源量的基础”。一个地质历史发展较长的现今的沉积盆地,多数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原型沉积盆地叠合而成(如我国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要剖析一个较复杂的叠合沉积盆地,应从其不同的原型沉积盆地分析入手。我国著名石油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朱夏在“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1986)一书中指出。“一  相似文献   

9.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重点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利于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大型坳陷湖盆地质背景,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塑性岩屑较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交错层理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支河道多叉、砂厚、延伸远等沉积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沉积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近,河道宽深比较大,发育浅水沉积构造和沉积韵律,构造活动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了"小平原、大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雪山组大规模沥青脉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佰伟  刘贞才  彭清华  何江林 《地质通报》2010,29(12):1881-188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总公司在羌塘盆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证实其为一个重要的海相含油气盆地.期间,共发现了油气显示190余处(包括5处液态油苗),并在隆鄂尼发现古油气藏1个,预示着良好的找油前景.2002年在盆地龙尾湖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中发现大规模的沥青脉,认为龙尾湖地区是非常有望取得突破的远景区[1-2].在托纳木地区通过石油地质构造、化探等调查,认为该地区的托纳木背斜规模大、形态好、油气异常明显,是值得进一步勘探的油气有利圈闭构造.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盆地东部古生界地层发现大量天然气资源,鲜有原油发现。重庆天府磨心坡煤矿下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上部地层裂隙发现沿层间裂隙随水渗出的黄绿色液态轻质油苗。研究表明:油苗碳数分布较窄,为C4~C26,具有明显的姥鲛烷优势,Pr/Ph值为1.64,δ13C值为-26.2‰;油苗所反映的成熟度较高,折算Ro约为1.6%,一维盆地模拟验证二叠系的热演化程度可达与之相当的热演化程度。综合研究认为油苗与二叠系煤系地层关系密切。油苗的发现表明,在四川盆地古生界整体高过成熟的大背景下,某些成熟度相对较低,保存条件适宜的区域仍有发现一些中小型油藏的可能,这对四川乃至南方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钟幔 《海相油气地质》2003,8(2):102-10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领域广阔,油气分布格局具有”南油北气、浅油深气、中油古气”等特点。即盆地南半部是主油区,北半部是主气区,盆地浅部发育含油带,深部发育含气带,盆地中生界主产油,古生界主产气。该盆地是我国实现油气协调发展的理想地区。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建立正确的地质思路,并根据其地质特点制订油气勘探方针、把握油气勘探方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广布,具有有机质含量低、演化程度高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海相碳酸岩地层不断有可喜的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三大碳酸盐岩沉积盆地之一,同样在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型气田,这使得人们重新认识这些古老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本文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源岩真空吸附解析对其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索获取上古和下古生界源岩形成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端元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判识下古天然气的成因以及下古烃源岩对鄂尔多斯盆地  相似文献   

14.
<正>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华北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盆地北跨乌兰格尔基岩凸起紧靠河套盆地,南越渭北挠褶带与渭河盆地遥遥相对,东接晋西挠褶带与吕梁隆起呼应,西经西缘逆冲带与六盘山、银川盆地对峙。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基地,随着盆地内一系列大型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下古生界碳酸  相似文献   

15.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是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同属于特提斯构造域,其中生代巨厚的海相沉积地层和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较好区域。近年来在羌塘盆地多处发现的油苗和沥青点就是最好的佐证。早白垩世海陆过渡相地层雪山组代表了羌塘盆地海相环境的结束,笔者在羌塘双湖托纳木地区实测了雪山组地层剖面,并在雪山组地层中发现大量硅化木和炭质泥岩层,对分析早白垩世时期的沉积环境提供了较好的依据。雪山组地层在羌塘盆地的展布范围及沉积环境,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从地球物理角度对鄂尔多斯盆地航磁特征与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盆地的边界及范围,并在编制鄂尔多斯盆地磁性基底深度图、构造区划图的基础上,对盆地的基底结构、性质及其深度变化特点和构造格局、盖层厚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组成,埋深大部分可达3 000~11 000 m,盖层为震旦纪一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盆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近EW向、NE向和SN向构造制约,多呈隆坳相间排列的特点,盆地构造面貌北部构造走向呈EW向,中东部构造走向呈NE向,西缘构造走向呈SN向。这些认识为今后在该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是否存在岩石圈减薄是地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本文在作者多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收集了近年来前人研究的成果及进展,对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场、地壳结构、构造热事件、深部热岩石圈厚度、早白垩世火成岩活动期次、构造热事件形成机理及构造热事件与多种矿产成藏成矿关系方面进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中等,属中温型盆地,现今地温场受现今地壳、岩石圈厚度较厚控制。通过对构造背景、古地温恢复、火成岩活动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等资料分析发现早白垩世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块及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地温梯度高,存在古地温异常及热事件。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热岩石圈厚度明显较现今岩石圈厚度薄,表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减薄的西界可推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克拉通中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华北克拉通中部山西地块、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南缘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时间相同,岩浆侵入和喷出的时代主要集中在138~108Ma,反映在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存在一期较为强烈的热事件。火成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成岩来源为地幔,反映岩石圈处于拉张背景。早白垩世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峰期年龄相一致,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广泛存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深部热活动增强,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厚度减薄。通过对油气、煤、铀等金属矿产成矿(藏)时代与热事件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矿产及华北克拉通中西部金属矿产的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及岩石圈拉张减薄的深部热背景,主要成藏(矿)期均为早白垩世,成藏、成矿具有爆发式及同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燕山运动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燕山期是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时期。通过晚中生代及其周缘地区沉积格局、构造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及热事件的分析 ,认为晚侏罗世以前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 ,古太平洋板块对盆地格局的影响在晚侏罗世晚期以后才有所表现。深部地幔蠕散是盆地古地温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它不但导致了盆地地温梯度的急剧升高 ,而且还对后期盆地周缘的地壳浅层次构造变形有一定的影响 ,也是造成晚中生代山西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差异的重要因素 ,还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控制作用。综合燕山期盆地古应力场、古地温场及构造变形特点 ,可以认为燕山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分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开采产业的逐渐发展,地质专家学者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研究工作也愈加深入,为油气资源开采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油体系》通过对区域地质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利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为该区域的深入勘察与开发提供研究指导。  相似文献   

20.
郑浚茂  游俊  何东博 《现代地质》2007,21(2):376-386
渤海湾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两类含油气盆地,渤海湾盆地属于拉张性断陷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克拉通上的坳陷盆地。由于盆地性质的不同,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各有差异:渤海湾盆地砂体类型多样,砂体分布具有较强的分割性,有利储层受垂向上次生孔隙发育带和异常压力带的控制;鄂尔多斯盆地砂体类型相对单一,砂体分布连续性强,储层垂向分布分带性不明显,主要受砂体内幕因沉积差异而导致的成岩差异的控制。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可以沉积相为基础,以成岩深度带和层位为线索展开。鄂尔多斯盆地要遵循“砂中找砂”的勘探思路,在普遍低渗背景下寻找相对高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