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3个构造,分别称为辛镇、东营和郝家—现河庄(简称郝—现)构造。研究证明,复杂断裂与断块组合构造主要为盐底辟作用的结果,伴生的逆牵引作用形成“包心状”的复杂断裂构造形态,总体上,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是区域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局部底辟作用和逆牵引作用共同形成的,而不是走滑成因。据强度,底辟构造可分为低幅度隆起和隐刺穿构造。其形成时期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开始持续到馆陶组沉积前。底辟物质由盐岩为主的塑性层组成。  相似文献   

2.
晚白垩世晚期—新生代发育的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南部典型富含油气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自南向北分为南断阶、深凹带与北斜坡。该凹陷复杂断裂构造系统与相应的沉积格局受印支期NEE向逆冲基底断层系与晚侏罗世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形成的NNE向左行平移基底断层系影响,同时受古近纪期间区域近SN向拉张应力状态控制。北斜坡东部花瓦构造带主体EW向正断层与NNE向隐蔽性断层发育了限制型、连接型、复合型3类隐蔽性断块圈闭模式,同时在平面上形成多种组合样式。通过研究花瓦区隐蔽性断块圈闭实例与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出高邮凹陷NNE向隐蔽性断层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特征,并推断了5条隐蔽性断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   

3.
高要—高明剥离拉伸体系对长坑金,银矿床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袁正新 《广东地质》1996,11(1):61-68
高要-高明剥离拉伸体系,是印支运动以后产生的拉伸(伸展)构造,它由剥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断陷盆地和脆性正断层系组成,是控制长坑金、银矿的区域构造。脆性正断层系中的一条上三叠统与下伏印支期褶皱基底之间的区域性滑覆断裂是长坑金、银矿床的容矿构造。滑覆断层沿着古U形谷滑覆时所产生的“构造洼斗”和与“构造洼斗”沟通的基底断裂是长坑大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大陆逃逸构造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宇  施炜 《地质力学学报》2018,24(2):145-156
大陆逃逸构造是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方式之一,系统总结分析逃逸构造形成机制,对建立大陆构造模式、认识大陆构造变形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目前发现的大陆逃逸构造,总结并提出了其力学机制、构造模型以及研究方法。大陆逃逸构造是板块碰撞后期在共轭的"Ⅴ"字形构造控制下发展而来的重要构造形式,协调了构造应力机制的转变。在力学机制方面,逃逸构造"Ⅴ"字型断裂带符合PGS模型(paired general-shear model)和先存构造活动性准则,该准则是基于库伦—摩尔准则和摩擦滑动律的扩展;构造模型方面,侧向逃逸和斜向挤出模式是逃逸构造的基本模型;研究方法方面,构造解析仍然是建立逃逸构造的基本方法,利用构造模拟进一步再现其变形过程与动力学机制是其必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分析了近年来构造样式的研究现状和新的进展,结合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张性构造环境下构造发育的特点,建立了利用三维空间构造信息的构造样式划分方案。据此对珠一坳陷的各类构造样式进行了研究。根据盆地(坳陷)结构、断层组合及动力学机制,将珠一拗陷构造样式划分为断块与板式正断层组合构造,断块与铲式正断层组合构造,转换带构造,潜山披覆构造,底辟构造和重力背形构造等6大类13小类。研究还指出了基于构造样式的油气有利聚集部位及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成因的构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亨茂  赵宝银  曹哲  刘国玺  顿小妹  赵丹 《地质学报》2013,87(11):1647-1661
本文在对南堡凹陷三维联片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先存构造构造条件下的断层作用模式,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成果,系统分析了南堡凹陷的断裂系统和构造样式。表明,南堡凹陷是典型的斜向伸展构造样式,其中受铲式和(或)坡坪式边界正断层及先存断裂共同控制的复式 “y” 形样式是南堡凹陷基本的构造样式,其次是复式“x”形、“多米诺式”、“阶梯式”和“铲式扇”断块构造样式。平面上划分出为4个断裂系统:北堡-老爷庙断裂系统,高柳断裂系统,柏各庄断裂系统和南堡断裂系统,其中高柳断裂系统和南堡断裂系统进一步分别划分为2个和3个子断裂系统;纵向上划分出下部(E2s3构造层)和上部(E2s1-Q地层)两个断裂系统,E2s2是上下两个断裂系统的过渡层,断层不发育。断层的平面组合形式有4种,分别为:平行状、平行交织状、“梳状”和“帚状”。“两期伸展” 的变形叠加模式可以合理地解释南堡凹陷新生代的构造变形:E2s3期的构造变形在是以中生代形成的先存构造为基础,北西-南东方向伸展作用的结果;E2s1以来的变形是以E2s3期形成的断裂为先存构造,南北向伸展作用的结果;E2s2是应力体制转换的过渡阶段。凹陷边界断层(西南庄断层、柏各庄断层和高柳断层)存在显著的分段性,不同段落断层的走向、性质和活动性、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而且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生显著的变化。凹陷边界断层及凹陷内的南堡断层、和蛤坨断层组成的构造格架对南堡凹陷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复杂的先存构造是造成断裂系统横向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南缘构造带现今地块运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研究区内断裂体系及GPS地体运动矢量数据,将鄂尔多斯南缘构造带分割成AK共11个断块群,将差异性GPS数据转化为断块之间的细部相对运动,给研究地块细部运动差异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模式。鄂尔多斯南缘中东部现今构造应力场整体为挤压应力环境。在渭河盆地西部,从西南方向中秦岭动力楔传递而来的挤压应力峰点在武功咸阳口镇一带形成应力主轴,应力主轴两侧楔形地块普遍存在侧向挤出逃逸,逃逸使GPS运动矢量偏离区域主应力方向。渭河盆地东部则存在左行走滑,显示出豫西断隆的阻隔碰撞作用。鄂尔多斯南缘现今地块相对运动规律符合"三头碰撞"模式,四川地块、鄂尔多斯地块、豫西断隆三个地块的"三头碰撞"形成高应力区,"头间逃逸带"形成走滑带和相对低应力区。本次提出地体之间的"多头碰撞"和"头间逃逸"构造模式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清楚地块之间哪里是"头"接触点、哪里是"头间逃逸带",可以成为研究大中地块周围震源机制分布规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断层的分段构造型式及其扩展演化机制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正断层的中继构造模式。本文从正断层的断块变形、断裂扩展以及断裂力学特征等角度,总结了正断层中继构造的扩展演化机制。正断层的断块变形是指分段断层位移转换形成的中继斜坡,可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斜坡类型,位移曲线揭示了中继带变形的特征。正断层的断裂扩展有多种扩展方式,可分为断层内、断层间和断层系扩展,且可以形成不同型式的中继构造。正断层中继构造是在三维空间扩展的,将断层边缘的断裂力学性质和断层面的放射状扩展方向相结合,可完整描述中继构造的空间分布规律。正断层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是控制油气和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构造型式,结合SEDEX型矿床同生断层和岩体侵位控制的正断层控矿研究实例,初步讨论了正断层中继构造扩展演化在SEDEX型矿床和正断层相关控矿断裂成矿构造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构造控制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及其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构造环境是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增生楔、断裂体系、褶皱、(泥)底辟、滑塌等特殊构造体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地质载体。通过对这些特殊构造体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的研究,结合流体活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总结出陆缘地区有增生楔型、盆缘斜坡型、埋藏背斜型、断褶型、滑塌型及底辟型等六类构造控制型水合物矿藏。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澳板块的交汇处,早期为活动陆缘,晚期演化为被动陆缘,其构造活动具有早期张裂、后期挤压的特点,这既不同于被动陆缘,也有别于活动陆缘,可视为“复合型”大陆边缘,兼具了“被动陆缘沉积速率高、活动陆缘构造活跃”的优点,从而形成了“增生楔型、断褶型、底辟型、滑塌型、盆缘斜坡型”等多种构造控制型水合物矿藏,是“复合型”大陆边缘水合物成藏地质模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试论西藏地震带及地震烈度的区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同林 《地球学报》1989,11(1):53-61
西藏活动构造的活动与地震十分强烈和明显。活动构造类型主要有西藏活动构造系、喜马拉雅边界翘起带和冈底斯断块翘起带。地震活动主要受西藏活动构造带控制,其次受喜马拉雅边界翘起带和冈底斯断块翘起带所制约。目前划分的地震带有13条,基本与活动构造带中的断陷带、边界翘起带和断块翘起带的头部一致。地震烈度分布的最基本单元主要为活动构造带中的断陷带,其次是喜马拉雅边界翘起带和冈底斯断块翘起带的头部。区划的结果最高烈度为11度区,最低烈度为6度区。  相似文献   

11.
兰州-民和盆地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兰州 _民和盆地一级构造单元“永登拗陷”内第三纪反“S”形压扭构造 ,并从构造形迹组合、基底断块构造、沉积充填序列、时空变化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方面入手 ,论述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沉积盆地发展演化的影响 ,提出青藏高原隆升效应是本区压扭构造形成的动力来源 ,基底断块构造的潜在影响和区域性左行走滑断裂是其发生演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广义"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正演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广义“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数值模拟方法,并用C++语言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该软件能模拟非常复杂的褶皱冲断系统,包括多转折“剪切断层转折褶皱”(multi-bend shear fault-bend folds)、复合楔体构造(composite wedge structures)、以及多滑脱层褶皱冲断系统(multi-detachment fold and thrust systems)。通过把一个沉积岩层分解成“膝折带”(kink-band)和“膝折楔”(kink-wedge)两部分,解决了模拟曲线形态的多转折断层转折褶皱的难点问题,而以往的几何学方法仅对真实的褶皱形态作了粗略的线性近似。通过把复杂的褶皱冲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迭加的滑脱层系,可以模拟复杂的楔体构造,并提供这些构造演化的二维动画。该软件被应用于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Wheeler山脊,一个活动的楔体构造,其构造解释得自于大量钻井数据,正演数值模拟再现了该构造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中段山前带重要的构造样式之一。工区A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后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达45.5 km;B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前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约16.6 km;构造楔的形成导致上部断裂和岩层隆升并褶皱变形,A、B剖面山前地层相对川西平原最大抬升量分别为8 km和3 km。构造楔沿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走向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几何形态;分析其形成时间较晚,可能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通过对深层叠加构造楔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定量计算,其正演运动学模型与实际剖面解释相吻合。深层叠加构造楔的形成在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有着其相应的成因机制,在所能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与成因,可以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动力机制提供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构造转换带在逆冲断裂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位移的作用。根据相邻主干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研究成果,将挤压区构造转换带分为相向倾斜、背向倾斜和同向倾斜型3类。相向倾斜型在转换带部位发育背冲断块样式,背向倾斜型通过逆冲三角带实现逆冲断层的倾向转换,同向倾斜型通过叠瓦构造实现断层位移的转换。分析了影响构造转换带形成的因素,认为基底构造、滑脱层、沉积相与岩性差异以及应力作用方式等对转换带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造转换带是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不仅控制着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分布,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而且密集的断裂系也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且有利于发育与断层、背斜有关的各种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震地层学原理解释了曲堤油田三维地震资料,指出本区存在两个不整合面及三个主要的储集层;构造上对曲堤油田划分出一条二级断层和两条三级断层及相应的两个三级构造;在曲堤鼻状构造上又被三条亚三级断层切割成四个断块区和20多个四级断块;进一步对曲堤油田进行预测,评价划分出I、Ⅱ、Ⅲ类断块。经预探、滚动勘探和滚动开发,发现四个油气富集带和七个含油气断块,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数百万吨。最后,认为本油田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总被引:98,自引:16,他引:98  
刘和甫  梁慧社 《地质学报》1994,68(2):101-118
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卷入深度,可分为基底冲断层-挤压断块一盖层褶皱-冲断系两大类。在剖面上将龙门山构造带划分为5个带。龙门山冲断系扩展顺序分为:前期由推覆作用引起的前展式扩展;后期由重力滑覆作用引起后展式扩展。据平衡剖面及构造复原,龙门山冲断系总滑移量为120km。川西特提期域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大陆裂解,洋-陆俯冲,陆-弧碰撞、冲断造山及川西隆起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陈大贤 《现代地质》1991,5(4):366-377
石油钻探遇断层而失败的情形时有发生,其中多数是由于对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认识的错误所引起。为减少勘探失误,本文讨论了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空间组合的一些规律。(1)同生断层可分为盆地边界同生断层和内部同生断层两大类。边界同生断层的断面产状基本形态有勺形、椅形、阶形和坎形四种。(2)边界同生断层是追踪盆前的一组或两组基底断裂发育而成的。单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较平直;双向追踪的边界同生断层平面伸展呈锯齿形。(3)内部同生断层及其伴生褶曲在剖面上的组合式样有正牵引和同向y字形派生断层、逆牵引和反向y字形派生断层。这两类四种形变可单一出现,也可在同一剖面中共存。(4)内部同生断层系的平面组合基本式样有帚状和雁列两种。构成地堑式的两条同生断层断距都较大时就会有挤压背斜出现(构成w形构造)。(5)中国东部裂谷系盆地中的所谓“滚动背斜”都不具备标准的“滚动”特征;它只产生在特定的层位上;对它与其称“滚动背斜”,不如称“逆牵引背斜”为宜。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增生楔、断裂-褶皱系、底辟构造或泥火山、滑塌构造、海底扇、"麻坑"构造和陆地多年冻土区等多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场所,可形成构造圈闭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这些地质构造背景一方面大多是深部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成因气体或流体向上运移到海底的通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环境改变,致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海底滑塌亦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致,是潜在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9.
陈莉琼  李浩  刘启东  张明 《地球学报》2009,30(3):404-412
陈堡油田是高邮凹陷东南部吴堡断阶带上的断块油田, 由陈2和陈3两个断块构成,其油气来源和运移路径一直存在多种推测。本文在分析吴堡断裂带断层形成特征, 以及陈堡油田的原油组成和成熟特征基础上, 明确了断层构造对陈堡油田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运移路径和成藏时期的控制作用。陈堡油田两断块上下层段原油成熟度不同是由于油气充注时期不同以及油气运移路径不同所致。刘五舍次洼烃源岩不同时期形成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吴堡断裂系统的分布以及不同时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影响断层封闭性, 导致不同时期油气运移路径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油气从刘五舍生烃中心通过与吴①断层相交的羽状小断层先后向吴①断层做“切入式”运移汇流到吴①断层面,再通过不同路径运移到陈堡油田不同储层中形成油气藏。陈堡地区不同断块的油气经历了“同源不同期、同期不同路”的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背形负花状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峰  董月霞  王华 《地球科学》2010,35(6):1029-1034
花状构造以其独特的构造样式而成为在剖面上识别走滑构造的重要标志.经典的花状构造包括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发育一种新型的花状构造——背形负花状构造.在三维地震剖面上,背形负花状构造是由一束向上、向外撒开的大多数为正离距的离散的走滑断层或转换伸展断层所限定的,下部呈"向形",上部呈"背形"的组合样式.平面上,褶皱和相关正断层呈雁行排列.背形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南堡凹陷转换伸展的构造背景.浅层的"背形"是由转换伸展断层牵引塑性的盖层而形成的一种强制褶皱.该构造经历了牵引背斜形成和背斜脊部断裂-塌落两个发育阶段.背形负花状构造普遍发育于渤海湾盆地的新近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