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地球的历史:核-幔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一个旨在统一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学说的地球动力学理论。尽管这个理论基于两个不寻常的假设,它也许揭示了一个系统的地球演化动力学模型。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磁铁,内核的铁磁性已被观察到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所证实。因为由地球和类木行星之间的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扭力矩始终作用于地球的内核,内核象一个旋转发动机,每时每刻趋于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自转轴位置,而地幔的惯性试图阻止地球自转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流体外核的形成、玄武岩浆的产生、洋壳的形成、以及内核和地幔之间的差异旋转运动。由于核-幔差异旋转运动,位于核-幔边界的岩石被逐步研磨成玄武岩岩浆。洋中脊系统被解释成巨大的岩墙系统,生根于核-幔边界层中某些主岩浆房。该理论认为:全球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外部空间,无论是洋壳或陆壳中的构造运动均是地球表面的扩散现象,它受地球的背景辐射和地壳中的物质分布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地球两极方向的差异背景辐射决定了洋中脊系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样式和全球构造运动模式。目前,地球遭受着较强的向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和相对较弱的向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由这种极向的差异背景辐射所引起的吹力驱动着大陆朝北漂移,并导致了地球的梨状形态、以及张性变形发育于南半球和压性变形发育于北半球。这种不对称的地球变形产生了当前颇具特征的洋中脊分布样式(因为洋中脊作为扩张中心始终是沿着垂直于最小应力方向发育),并因此决定了现在的海底扩张方式。整个地球历史可分:第一阶段(27亿年之前)以没有洋壳为特征;第二阶段(自27亿年至22.5亿年)以形成洋壳为特征;第三阶段(22.5亿年之后)以陆壳生长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共轭剪切角的流变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最大侧向位移速率假设(Maximum lateral displacement rate, 简称MLDR), 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共轭剪切角的流变学理论。根据这个假设, 无论是压应力或张应力作用在一个固体上, 剪切带总是沿着使得被剪切带分割的块体的侧向位移速率为最大的方向发育。换句话说, 如果平行于驱动应力的纵向位移速率或驱动应力的大小被看作为边界条件, 那些被剪开的块体总是以最快的可能速度从两侧挤出或饲入变形区。该理论的优点是:剪切位移的方向是可逆的。因此, 同一剪切带可以在挤压和拉张应力体系中活动。在各向同性固体中, 剪切带的方位和驱动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θ由方程式 tan θ= 确定, 其中n为描述该固体塑性流动的幂指数。   相似文献   
3.
广义"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正演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广义“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数值模拟方法,并用C++语言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该软件能模拟非常复杂的褶皱冲断系统,包括多转折“剪切断层转折褶皱”(multi-bend shear fault-bend folds)、复合楔体构造(composite wedge structures)、以及多滑脱层褶皱冲断系统(multi-detachment fold and thrust systems)。通过把一个沉积岩层分解成“膝折带”(kink-band)和“膝折楔”(kink-wedge)两部分,解决了模拟曲线形态的多转折断层转折褶皱的难点问题,而以往的几何学方法仅对真实的褶皱形态作了粗略的线性近似。通过把复杂的褶皱冲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迭加的滑脱层系,可以模拟复杂的楔体构造,并提供这些构造演化的二维动画。该软件被应用于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Wheeler山脊,一个活动的楔体构造,其构造解释得自于大量钻井数据,正演数值模拟再现了该构造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个统计预测方法,称为多总体预测方法,用以描述被构造和岩性不连续面分割的非均质储层和矿体.传统的统计预测方法对于这类储层和矿体通常是不奏效的,因为储层和矿体的物化性质在单元内部的变化与在单元边界的变化服从不同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赤平投影的一个重要性质着手,论述节理统计的电算方法,并由此探讨两总体的协方差矩阵不等时的判别问题,相应建立新的马氏距离,用其检验方差不等时判别方法的有效性. 赤平投影的一个重要性质设节理的走向方位角为α,倾角为θ.图1中C为节理极点在球面上的位置,用上半球面投影将C投影到大圆平面上B点.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时按照平衡剖面原理,详细恢复了东营凹陷伸展构造的发育过程。经过对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反复拟合和测算,我们确定了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出东营凹陷各主要裂谷阶段的地壳水平伸展量,并且将其中的背斜解释为上凹与上凸断层转折组合所形成的一个伸展背斜构造。同时采用构造几何学方法推断在白垩纪末期该地区曾经历过大约1750m厚的剥蚀作用,总伸展量可达25k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