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4年的大地测量资料计算了:(1)6个主要板块之间的运动;(2)板块边界带上10个点的相对板块运动。大地测量速率与刚性板块之间的统一性的标准误差,对水平速率(一维)约为2mm/a,我们根据GPS估算结果描述成对板块之间运动的15个角速度中的每一个角度,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NUVEL-1A中的响应角速度无明显的不同,而后者是取过去3Ma的运动均值。观测到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比采用NUVEL-1A预测的要快得多,支持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得到的太平洋板块运动在过去的若干Ma中加快的结论。欧亚-北美的转极处于NUVEL-1A的北端,与这样的一种假设是一致的,即:极点最近向北穿过东北亚朝勒拿(Lena)河三角洲(俄)附近迁移,位于卡斯凯迪亚消减带的主要冲断层上的维多利亚,以消减板块速度的30%作相对于主要板块内部运动,支持了冲断层在大陆架和陆坡下面被锁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宾海板块相对周围其他板 块的运动矢量.这一结果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并能满足开罗林板块(CR)附近的CR-PH, PA-CR边界上的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约束.最后利用板块运动参数讨论了菲律宾海板 块的形变.  相似文献   

3.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外壳岩石圈块体在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自5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是"自下而上"机制,即板块运动受控于板块之下的地幔对流系统,特别是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作用于板块底部,促使大陆裂解,并驱动板块运动.而现今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则是"自上而下"机制,即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自身的负浮力(即重力大于浮力),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均受控于板块的俯冲作用,因此板块构造又被称为俯冲构造.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的支持.进一步研究表明,个别板块增速、减速与单一地幔柱活动在百万年时间尺度具有耦合关系;多个板块内稳定克拉通地区地表隆升、沉积速率与地幔柱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亿年时间尺度存在时空相关性;而全球范围的超大陆聚合、裂解与超级地幔柱活动在二十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周期性耦合关系.这些不同时空尺度的耦合现象均表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地幔柱构造对板块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这两大地球构造体系加以联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才能获得对板块构造和整个地球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现代板块运动的测量和研究: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阐述了用地球物理手段测量和研究现代全球板块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现状和发展。结合最新地学板块运动模型NUVEL-1,着重介绍了最近十几年来全球板块运动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GEM10C的前50阶系数,计算了全球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地幔对流产生的岩石层底部应力场.通过对全球重力异常、应力场的分析,着重讨论了板块运动与地幔对流间的关系.对各板块在地幔对流作用下受力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表明,板块的运动主要由低阶应力场决定,板块底部多个地幔对流体(而不是一个以洋中脊为对流上涌中心的单个地幔对流)的共同作用,推动了现代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空间大地测量测定板块运动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并与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参数基本一致,说明板块运动三百多万年来在整体上有较好的确定性,但太平洋板块用空间大地测量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速率高于地质学结果,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的不断发展,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精确的全球和区域性板块运行参数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受到周围板块运动的影响,通常主要考虑西南印度板块的碰撞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的影响,实际上其他方向的板块也有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东南部澳大利亚等板块活动对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日本周边的板块围绕日本列岛的板块状况如图1所示。在日本东北的东部近海,有厚度为70~100km的太平洋板块,以每年约8cm的速度向西北西方向运动。另外在日本西南的南方近海,有厚度为30~40km的菲律宾海板块,以每年约4c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运动。另一方面,陆地一侧的日本列岛,从来  相似文献   

9.
孙振添  魏东平  韩鹏  刘鎏 《地震学报》2013,35(6):785-798
利用收集到的各种来源共计7 959组的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数据和21 750组应力场数据,结合板块绝对运动模型计算给出的各板块的运动规律,分别统计分析了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并对板块运动对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特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阿拉伯、 加勒比、 胡安德富卡、 北美、 纳兹卡、 太平洋和南美板块上地震各向异性与板块运动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非洲、 南极洲、 澳大利亚、 欧亚、 印度和菲律宾板块上二者的相关性则相对较差. 讨论分析发现,板块运动拖动软流圈流动、 橄榄岩晶格优选方位、 化石各向异性和地幔流动或岩石圈流动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影响着地震各向异性与板块运动的一致性. 而板块基底拖曳力、 洋脊推力、 浮力作用和碰撞及俯冲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了板块运动与应力场的相关性,使得非洲、 可可斯、 欧亚、 胡安德富卡、 北美、 纳兹卡、 菲律宾和南美板块上二者的相关性较好,其它板块上其相关性则较差. 对于俯冲带地区,由于俯冲机制的复杂性和软流圈、 岩石圈地幔流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其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图像表现复杂,需要结合具体的俯冲带构造进行近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种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提出了一种描述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即将板块边界的地壳运动表述为板块的相对刚体运动加边界断层面上的负位错分布。应用该模型描述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处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并用该地区近30年的大地测量数据反演了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型方法可利用测量数据确定沿板块边界断层带的相对闭销区,从而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1.
阐述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和研究板块运动的基本方法、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和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地质学方法与用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在整体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对某些板块而言两者相差甚大,超出了模型误差的范围,其中,所有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速率都大于地质模型,极位置经度都偏小。不同作者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所利用的数据类型,板块及其边界划分方案、测站的数量与分布状态及测站取舍的原则有关,尤其是与测站的分布 变形(非刚性板块运动)测站的取舍有关。在研究区域性地壳运动时,采用不同的板块运动模型将会得到不同的背景场,从而会得到不同的区域运动图像,因此选择合适的背景场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内陆板块运动演化及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纪林 《内陆地震》2011,25(2):109-119
看似杂乱的中国构造形迹应是受2次大的板块运动作用形成的.第1次是西伯利亚板块运动从加里东期开始由北向南移动,大致形成山脉一盆地(海洋)相间的向南突出的巨大弧形,弧心在贝加尔一带,弧顶南部到泰国一带;西翼为北西向,从阿尔泰山到兴都库什一带;东翼为北东向,从大兴安岭到华南一带,将两翼遗留形迹与弧心联系勾画出向南突出的理想弧...  相似文献   

13.
基于ITRF2000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和中国的地壳形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的速度场构建了一个新的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比以往用空间测量技术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更精确和更全面地反映现时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同时发现了ITRF2000存在整体旋转,旋转角动量矢量为(0.12°/m@a,40.2°S,154.4°E),不符合协议地球参考架的定义.以ITRF2000VEL的欧亚板块运动为背景,计算了近10年来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全国网和部分区域网)和亚太网的300多个GPS测站在ITRF2000框架内的运动速度.给出和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地壳形变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具有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具有一致性的北向运动,而东部具有一致性的南向运动.  相似文献   

14.
地震迁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沿构造带迁移,另一种是短时间、长距离、直线式的震中迁移,其迁移路线能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这后一种迁移类型,其迁移方向与构造压力方向呈45°夹角。按照立交模式的观点,它反映了下岩石圈中剪切蠕滑断层的运动。本文利用上述观点和地震迁移资料对与中国大陆相邻板块运动方向进行了确定,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分别向西、向北和向南南西方向运动。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最近一次大震高潮期和低潮期板块运动方向是稳定的。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纬向和经向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全球ITRF97板块运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79个GPS基本站的数据,建立我国新的地壳运动方向图和块体运动模型.通过与NNR-NUVEL1A地质模型比较认为,ITRF97板块运动模型反映了现今十几年跨度的地壳运动,在研究我国现今几年到十几年时间跨度的地壳形变时,地壳运动背景场应采用基于ITRF97实测速度场建立欧亚板块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16.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我国东北和华北块体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ISC l964—1996年震源深度分布资料,提出西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本州和菲律宾群岛的棉兰老岛一带有两个触角和欧亚板块直接相接,菲律宾板块东缘与西太平洋板块为依托关系,菲律宾板块西缘和欧亚板块为碰撞关系。从1900年以来的深震资料分析,东北深震活动分别对中国东北、华北的地震有一定影响,对台湾地区影响不大。结合GPS结果分析,1900年以来华北块体的地震活动可能与印度板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再论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和“内波假说”再次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比较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根据岩石圈板块概念和地幔对流假说的基本观点、以及“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和“板块运动重力机制”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软流圈板块”概念.  相似文献   

18.
根据德国卫星激光测距(SLR)数据分析中心GFZ对1980年1月-1991年7月获取的SLR观测数据处理后得到的41个SLR站的站速度,解算了北美、欧亚、太平洋、南美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欧拉矢量,得到了第1个SLR实测的板块运动模型SPMM1.与地学板块模型RM2和NUVEL-1的比较指出,SPMM1大体上与地学模型一致,与NUVEL-1更为接近;SPMM1的欧亚与北美板块相对运动欧拉极与NUVEL-1的相应极很接近,但旋转速率明显偏小.还分析了各板块上SLR站的局部形变特征.欧亚板块东部和西部存在10-20mm/a的相对运动;板块边界附近SLR站的残差站速度基本上反映了该边界的构造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板块绝对运动及地幔热对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略超过最低临界值时(约1.5倍),对流呈现出复杂状态:1.板块运动速率小于下伏地幔对流速率;2.区域性的双层对流环出现;3.对流谱成分发生变化;4.环型场仅在地幔很浅的区域中起作用,而在地幔深部对流图式中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是了解地壳和上地幔变形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研究不仅能了解板块内部的形变特征,而且能提供与板块构造运动有关的下覆岩石圈的地幔形变状况.中国东部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接触带附近,紧邻西太平洋俯冲带.中国大陆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影响,大陆西部地壳增厚并隆起,同时造成物质东向挤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板块边缘及内部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