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白银市秋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逢春 《干旱气象》2001,19(1):14-17
利用白银市 4站 1958~ 1996年的秋季降水资料 ,分析了秋旱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 ,白银地区秋季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减少 ,且变率较大 ;80年代以来转入一个相对少雨时段 ,90年代秋旱加剧 ;存在 3、6、8年周期 ;秋旱年白银地区处于纬向环流弱脊前西北气流控制之中 ,且位势高度高 ,冷空气势力弱 ;秋旱与太平洋海温有较好的遥相关关系 ,厄尔尼诺出现年易发生秋旱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10年近50 a降水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基于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分析了近50 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秋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各级别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干旱集中在川东、贵州中东部—华南,中旱、重旱、特旱主要出现在华南;近50 a来秋旱有显著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轻旱的增多,而重旱和特旱趋势不明显。1960年代秋旱相对较多,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后期秋旱较少,此后秋旱频繁,其中2002年以后秋旱突变性增多,干旱范围扩大的同时,其强度也在增强;秋旱频率具有显著的2.2 a周期,其中重旱有显著的12 a周期,特旱有显著的2.7 a周期;秋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高频区在川东—渝北、黔中—华南,连续5 a以上的秋旱较少,个别地方可达到6 a。7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高原东部槽等是影响西南、华南地区秋季干湿的主要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3.
李衍雄 《广东气象》1994,(3):28-29,25
粤北石灰岩地区是指分布在乐昌、乳源、曲江、连县、连南、阳山、英德和清新等县内的石灰岩地区。总面积6000多km2,占全省同类地型面积90%以上,该地区秋季光温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受秋季缺水的制约,不能充分利用,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石灰岩地区的秋旱问题。l资料的选择和秋旱指标本文的秋旱是指发生在8~10月期间的干旱。发生在8月的称早秋旱,发生在9月或以后的叫晚秋旱。资料统计时数为建站以来至1995年的历年8月1日至10月对日;选择站点是乐昌、韶关、连县、阳山和英德5个台站,秋旱的指标为秋…  相似文献   

4.
秋旱(秋老虎)是威胁珠江流域晚造作物正常生长的严重灾害之一,因此,做好珠江流域秋旱预报是夺取晚造作物丰收的一项有效措施。 珠江流域的秋旱是指8—10月的干旱(广东也称八月旱)。形成秋旱原因较多,诸如:降水分配不均,前汛雨量集中,后汛雨量偏少;8—9月台风少;两广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或其边缘控制,下沉气流较强,天气晴热;入秋前雨量偏少,加上气温高,蒸  相似文献   

5.
牛宁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07,31(2):254-264
利用2004年8~10月的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秋季发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简称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前兆和发展特征以及秋旱持续期间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是以8月在广西境内出现小范围干旱为前兆,9月扩展到长江以南中部地区,10月遍及整个长江以南地区而达到鼎盛的一个发展过程。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鼎盛期都受到了同期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很大影响:2004年秋季东南亚上空的整层经向水汽输送出现了显著的负异常,说明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上空的整层水汽在经向上由南向北的输送减弱而从北向南的输送加强;850 hPa水汽输送的异常加强了从北向南的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了秋旱的发展。结合2004年秋旱持续期间850 hPa 流场异常分析,2004年秋季850 hPa的流场在台湾海峡附近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旋性的异常环流,它导致了西南水汽及其与越赤道气流和东南水汽的混合气流(10°N~20°N, 135°E~150°E)在向北的输送路径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混合气流进入内陆从而加强了大陆上空由北向南的干冷气流,进一步影响了秋旱的发展。通过分析850 hPa等压面上的垂直速度场发现:秋旱同期长江以南地区下沉气流异常,这种天气形势不利于降水的产生。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受到了闭合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长期控制,形成少雨的天气。除此之外,中高纬地区脊区前方和槽区的后方易于冷空气的南下输送,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秋旱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9年秋季浙江出现全省性旱情,浙中西地区旱情最为明显,多地降水量破历史最低纪录,气温则较常年偏高1.5℃以上,基于浙江省67站降水、气温及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9年浙江秋旱成因.结果表明: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是秋旱发生的直接原因.500 hPa极涡主体偏于西半球,亚洲区冷空气强度...  相似文献   

7.
陈峪 《气象》1997,23(1):62-63
降水不均,南方出现秋旱光温适宜,利于作物生长—1996年10月—陈峪(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10月份,我国降水分布不均,北方大部降水偏多,冬麦区墒情良好,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江南、华南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发生秋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  相似文献   

8.
华南秋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简茂球  乔云亭 《大气科学》2012,36(1):204-214
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 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秋旱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发现, 华南秋旱以全区性的干旱出现居多。华南秋旱事件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热带中东太平洋的负海表温度距平 (SSTA) 区的极值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 在海洋性大陆和热带西太平洋有马蹄形的正SSTA, 而在热带西印度洋, 南海至日本东、 南部西北太平洋是负SSTA; 另一类是热带中东太平洋正SSTA极值中心位于赤道中太平洋, 热带—副热带西太平洋、 南海和热带印度洋为负SSTA区, 副热带北太平洋东部和南太平洋东部为显著的正SSTA。 与第一类SSTA相关的华南秋旱与海洋性大陆区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异常增强 (与其下垫面海温异常偏暖有关)。而与第二类SSTA相关的华南秋旱则与中纬度环流的长波调整造成的东北亚上空的异常上升运动距平有关。而两类华南秋旱都是通过大气环流对华南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产生强迫作用而产生的。另外, 华南秋旱还与菲律宾和台湾东侧洋面上空出现上升运动距平有关。两类华南秋旱都与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频数偏少, 菲律宾和台湾东侧热带气旋频数偏多有关, 因此, 使得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偏少, 导致华南秋季干旱。  相似文献   

9.
高蓉  景怀玺 《干旱气象》2001,19(4):22-23,26
本文对白银市前一年秋季 ,当年春季、秋季大气干旱指数与秋粮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秋粮产量与当年伏旱关系最密切 ,其次是前一年的秋旱和当年的春旱。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 ,用这 3个旱段的干旱指数构造了服务指数 ,其与秋粮产量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0.
樊高峰  毛裕定  苗长明 《浙江气象》2005,26(1):47-48,F003
2004年秋季,全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继夏季遭受严重的高温干旱后,秋旱又有抬头,并不断加强.秋季受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影响,一个台风外围影响.两次强降水使浙东南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另外寒潮低温及大雾对农业、交通也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1意义和方法和平县秋旱严重的年份约三年一遇。秋旱发生时正是当他晚稻及早地作物需水量最后的关键时期,因此,预测出秋旱发生的时间,提早做好防御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和平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的秋旱指标用前期发生秋旱年份的数据,应用灰色理论原理,用浮标定点残差GM(l,1)模型’‘’,找出最近一个数原点残差小于阳.引为标准,作和平县秋旱发生年份的长期灰色预测。试报效果良好。2浮标定点残差GM(l,l)模型的建立。根据《和平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凡7月1日至9月20日降雨量小于220mm(历史同期平均降雨量44…  相似文献   

12.
采用M-K法研究了1958-2018年五营林区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1a来,五营林区年、夏季和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和春季呈上升趋势,其中年降水量在1964年左右发生了突变,从一个相对偏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少期,但近几年趋势有所缓解。秋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预示着未来秋旱防预和秋季防火工作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3.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温光水等自然资源丰富,但旱涝灾害较为频繁。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旱不明显,冬旱虽每年均有出现,但因冬种面积少而旱害不明显,主要的旱害是秋旱。每年8~10月是晚稻、甘蔗、秋花生等作物的关键需水期,因此秋旱常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还对水利、电力和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如1989年7~9月出现4次干旱过程共45天,全县有1/5晚稻受害,面积达2096-6公顷。所以,做好夏秋旱预报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1980~1991年7~9月气象资料和县农委统计的干旱面积为基础,分析了夏秋的气…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吉林省农业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省农业气候条件总体状况是:气温较高、积温较多、无霜期较长,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春旱和夏秋旱,农业损失严重,但中部主要产粮区和东部半山区作物播种后雨水适宜,出苗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一直较好,虽然拔节期和灌浆期也出现短期干旱,但仍属于风调雨顺,作物产量和成熟度都较高。总体上看,今年农业气象条件属于正常偏好,加之农业政策有利,生产投入增加,农业为丰收年景。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清 《气象》1999,25(4):26-29
1998年我国天气气候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冬春汛,夏季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秋季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出现秋旱;全国年平均气温普遍偏高;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异常偏少;风雹天气接近常年;青藏高原出现罕见雪灾。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干旱的农业气象指标,应用近5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遂溪县干旱的气候规律,并提出一些防御干旱的对策。分析表明,遂溪县出现春旱或秋旱的机率高达93%,基本是十年九旱,同时出现中等以上程度春旱和秋旱的机率为20%;春旱重于秋旱,春旱高发期的相隔时间明显缩短、频率加大,秋旱相隔时间较长,连续2年出现重秋旱的机率较小。  相似文献   

17.
九七年气候异常,以高温少雨为主要特征,多数地区作物主要生长季积温多170℃左右,降水少3.5成。水热匹配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先后发生了春旱、夏旱、秋旱、大风和早霜等灾害,全省因灾害损失粮食50亿公斤以上,中、西部受灾程度重,其中6~7月夏旱面积大、范围广,粮食减产42亿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8.
许丹 《贵州气象》2004,28(Z1):7-9
依据秋旱标准的有关计算方法,对贵州省78个站1971~2000年秋旱发生规律、类型划分、分布特征及区域性秋旱发生规律和阶段变化等进行系统分析,揭示贵州省秋旱的发生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玉林地区秋旱气候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军 《广西气象》1998,19(1):28-29
利用玉林地区5个测站1958 ̄1996年降雨量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林地区秋旱天气的气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秋旱的防御对策,为做好秋旱预报、减少秋旱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吉林省26站逐日降水资料,基于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对吉林省1961-2000年作物生长季干旱及春、夏、秋旱进行识别,并检验与实况吻合率.结果表明,DNP识别各级干旱及春、夏、秋旱发生频次均呈由西到东减少的空间分布,重旱多发在西部,与干旱灾害实况一致.春、夏、秋旱占旱灾总频次的60.7%、22.6%、16.7%.不考虑干旱等级的检验结果显示,除通化地区外DNP对实际旱灾吻合率是60%~97%.对阶段性旱灾识别中春旱吻合率较高;夏旱吻合率不高;秋旱在西部有较高吻合率,中东部秋旱识别率低.历史典型旱灾年检验时,若不考虑干旱等级,吻合率达90.9%;若考虑发生时间,吻合率达86.4%;若将中旱等级以上识别为旱灾,则吻合率只有40.9%,此时若增加连续2次轻旱过程且间隔不超过4天同样识别为干旱,吻合率可提升至60%.总之,DNP评定干旱等级较实际偏低,但对阶段性旱灾有较好识别效果,能为干旱监测、旱灾评估业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