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20(2):61-67
报道了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虾( 1)对轮虫(活体、死体)和卤虫无节幼体 (活体、死体)的摄食过程及摄食率;(2)对悬浮砂粒的摄食情况;(3)摄食水流的产 生机制、方向及模式;(4)对食物的化学敏感性。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 虾化学感觉机能不明显。摄食附肢的协调运动产生摄食水流。摄食水流一方面将 食物带到口器附近,另一方面能促进对虾对食物的机械感受。摄食水流的方向还可 以逆转。幼体及早期仔虾对食物的选择主要依据其大小、形状和运动性,而与食物 的化学组成(味道)关系不大。此阶段的对虾采取了悬浮摄食模式,且主动和被动两 种模式并存。本研究还表明,将幼体和早期仔虾的食性简单地区分为草食或肉食性 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5,19(6):32-37
中国对虾稚虾在寻食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化学感觉机能(距离化学感觉)。 天然食物(如沙蚕、小鱼)匀浆引起中国对虾寻食行为的作用明显强于单一化学物 质(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和甜菜碱等)。不同天然饵料匀浆对中国对虾的诱食 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日本沙蚕>面条鱼>巢沙蚕>蛤仔>紫贻贝。煮沸后的天然饵 料匀浆对中国对虾的诱食性显著提高。水体中的化学刺激物,基本上不影响中国对 虾对人工配合饵料的摄食率。本文还将中国对虾寻食行为中的距离化学感觉与墨 吉对虾、日本对虾、罗氏沼虾和美洲螯龙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稚虾在寻食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化学感觉机能(距离化学感觉)。天然食物匀浆引起中国对虾寻食行为的作用明显强于单一化学物质(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和甜菜碱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域已报道的约90种对虾中,半数具有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无论在捕捞还是在养殖业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3种虾的形态非常相近,特别是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它们的幼体和仔虾很难区分,因而给对虾种群补充、预报和其它有关研究造成困难。尤其在热带海域,对虾生殖季节重叠,幼体和仔虾的鉴别更加重要,各期仔虾的数量统计需以严格的形态鉴别作为依据。作者对三种对虾的幼体的形态,区别已有专文报道(Liu and Liu,1994)。本文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长毛对虾仔虾的发育形态学,并进行了比较,使3种对虾的仔虾得以区别,并为今后的对虾生态学研究及资源管理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20(1):35-39
中国对虾成体的进食行为受接触化学感觉的调控,接触化学感觉的主要 作用是对食物进行选择。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量 的可溶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酸等,天然食物的匀浆也有较强的效果。在浓度为 10-4mol/L时.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较强的化学物质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酰胺, 精氨酸和赖氨酸等。接触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组成前口腔的感觉刚毛里。还研究 了pH对中国对虾进食敏感性的影响,发现酸性刺激物(低PH的自然海水)能有效 地引起对虾的进食行为.而碱性刺激物不能引起对虾的进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张乃禹 《海洋科学》1995,19(4):37-40
气泡病一般发生在幼鱼和仔虾消化道及鳃丝中,导致鱼虾部分死亡。自Marsh和Goriham于1905年报道了鱼的气泡病后已有许多报道,但对于虾的气泡病报道较少。Lightner,D.V.等报道过褐对虾(Penaeus aztecus)蚤II期幼体及稚虾的气泡病[6~9]。1979年著者进行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摄饵量实验[4]过程中曾遇到仔虾消化道气泡病,致使仔虾漂浮在水面,死亡率较高(>30%)导致实验不能进行。为此笔者对中国对虾气泡病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  相似文献   

7.
于1996年5月,在青岛市红岛镇后阳育苗场,采用饲养实验的方法对患肠道疾病的中国对虾仔虾的康复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仔虾的某些肠道疾病的康复与蜕 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肠道杆菌病对虾状幼体和糠虾幼体危害极大,患病个体死亡率为100%,而患病率的仔虾幼体较高的存活率(32%),存活者多数为病症出现时已处蜕皮前期的个体,而在蜕皮间期开始患病的个体极少能发育至蜕皮变态。肠道堵塞是仔虾期纪体的幼体  相似文献   

8.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6(1):35-38
中国对虾成体的进食行为受接触化学感觉的调控,接触化学感觉的主要作用是对食物进行选择。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量的可溶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酸等,天然食物的匀浆也有较强的效果。在浓度为10^-4mol/L时,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较强的化学物质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赖氨酸等。接触化学感觉器主要位于组成前口腔的感觉刚毛里。还研究了pH对中国对虾进食敏感性的影响,发现酸性刺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幼体期视觉器官的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4年3-5月,以中国对虾无节幼体6个亚期,蚤状幼体3个亚期,糖虾幼体3个亚期及仔虾各时期的幼体为材料,用日产Olympus万能研究显微镜观察研究各期幼体单眼及复眼的发育。结果表明:在中国对虾无节幼体N1-N66个亚期,单眼的两侧均有复眼的原基组织。  相似文献   

10.
刀额新对虾幼体的培育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伟雄  洪万树 《台湾海峡》1991,10(3):199-204
在水温26~28℃,pH8.1~8.3,海水盐度27.6~29.7的条件下,刀额新对虾幼体从无节幼体第一期(N_1)培育至仔虾幼体第一期(P_1),历时10d,成活率81.9%;至仔虾幼体第8~10天(P_(8~10)),成活率为80%。刀额新对虾幼体发育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对虾类幼体的发育特点,其糠虾期身体仅稍倾斜而不呈倒悬状态,极少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直至P_(3~4)摄食丰年虫幼体现象才较多见。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卤虫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营养丰富,能促进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但是,对虾早期幼体摄食卤虫能力较弱,若卤虫投喂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过量的卤虫在育苗池中快速生长,饵料生物成了养殖对象,不利于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日本对虾(Penausjaponicus)早期仔虾幼体有相互攻击、残食的习性,若卤虫投喂不足,相互残食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了解日本对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习性,从而适当掌握卤虫的投喂量,在生产上有着现实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12.
溞对中国对虾早期幼体的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向进行了活体观察 ,描述了中国对虾早期幼体发育阶段中幼体循环系统血管的走向与分布、血液的流向及循环路径等 ,比较各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形态 ,并探讨对虾早期幼体循环系统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饥饿对日本囊对虾幼体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饥饿对日本囊对虾蚤状幼体Ⅰ期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对对虾幼体的变态存活有显著影响,饥饿时间与变态率及变态时间呈线性关系.饥饿对日本囊对虾幼体首次摄食影响显著。本实验中,日本囊对虾的蚤Ⅰ幼体的PNR100应为40h。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幼体和仔虾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于1987年5月初在山东日照市涛雒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虾苗;成虾于1986年春、秋两季取自青岛胶州湾水域的网捕成虾。以酶学分析方法作试验。结果表明,1.虾苗酶活力结果为:类胰蛋白酶及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差异,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酶活性随着生长发育而增高,类咦蛋白酶活性比胃蛋白酶高4倍左右。淀粉酶的活性是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纤维素酶活力极微;淀粉酶活性是纤维素酶的6—13倍左右。育苗期几种消化酶的活性均远远低于成虾。2,育苗期幼虾的氨基酸含量,随着生长发育而增高,在各期,氨基酸总和的差别是: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明对虾摄食后的特殊动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耗氧量推算和能量收支推算方法,计算了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量消耗,并计算了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的表观特殊动力作用(SDA).体重范围为1.814~18.552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24h内摄食1g 干饵料、1g蛋白质、1kJ能量所产生的SDA分别为7.492kJ、16.454kJ和0.383kJ,而体重范围为2.998~19.012g的中国明对虾在28d内利用能量收支方程计算的相应结果为8.570~11.153kJ、20.131~26.197kJ和0.446~0.580kJ.平均体重为1.53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鱼肉(FF)、虾肉(SF)、蛤肉(CF)、沙蚕(PW)、配合饲料(FD)和混合饲料(MD)后所产生的表观SDA占摄食能的比例分别为0.660,0.679,0.656,0.523,0.592,0.641,对不同饵料的SDA比例与转化效率的相关分析表明:饵料的转化效率与SDA比例负相关,即SDA比例越高的饵料分配到生长的能量比例越少.另外还对能量收支方法在SDA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日摄食节律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外界环境因子对对虾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因子与对虾生理活动的关系做了不少研究。而有关环境因子对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摄食和生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中国对虾的日摄食节律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浮游植物环境、温度、光照、日投饵次数等因子对中国对虾摄食和生长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中国对虾日摄食节律的观察在6个底面积为13m2的水泥池中,放养平均体长为7.88cm的中国对虾539尾,池底铺有20cm厚的底泥。使用直径30cm的饵料盘投喂配合饵料,将饵料盘…  相似文献   

18.
铜、汞和铬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水温为28±0.5℃,盐度为32‰的条件下,采用静态更新法研究了铜、汞、铬对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ock)各期幼体的急 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长毛对虾幼体对铜、汞、猗的耐受性都随着幼体从无节期变态到仔虾期而逐步增强,且三种重金属的毒性顺序为汞>铜>铬。根据仔虾的96h LC50值计算的铜、汞、铬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408、0.00067、0.370mg/L,而根据仔虾对铜的96h LC50所估算的铜对无节幼体较为稳妥的安全浓度为0.0002mg/L。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幼体中肠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4月,在山东日照市涛雒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采用超薄切片和电观察的方法,对其中肠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幼体的中肠肠壁由3部分组成,即肠上皮、基膜和肌层。中肠上皮细胞具发达的微绒毛,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酶原颗粒等,它由两类细胞组成。第一类细胞在发育早期占多数,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减少,至仔虾期后,肠上波完全由第二类细胞组成,基膜分为内、外两层,且在  相似文献   

20.
氨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栋梁  高淑英 《台湾海峡》1994,13(2):133-137
氨对长对虾各期幼体的毒性试验表明:蚤状幼体对氨最每天敏感,而仔虾幼体对氨的耐受性最强,在盐度32,PH8.20,水温29.0℃时,无节幼体Ⅱ期,蚤状幼体Ⅰ期,仔虾第五天24h的LC50值分别为13.20(1.15)、9.97(0.87)、26.99(2.35)和60.81mg/dm^3ΣNH^+4(NH3)-N^1(5.30gm/dm^3NH3-N).Z1,M1,P5的48h的LC50值分别为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