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2016年10月射阳4.4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将此次地震前与1987年2月射阳5.1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图像异常进行对比,得到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还对2016年10月射阳地震前安徽怀宁至南黄海地震条带内的地震进行了调制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活动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与我国地震活动性有关的地震资料、地震的地理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地震的时间进程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台湾地震的成因。表明了观点。  相似文献   

3.
工程地震勘探综述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对工程地震勘探作为一门年轻的、独立的学科,其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评述。文中对工程地震勘探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地震勘探的关系,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论述。对应用超声地震模型技术模拟解决工程地震勘探实际问题发表了见解,并对工程地震勘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2001年7月份发生在处及邻区一组地震活动前的地磁异常和震前对地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预测。对异常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磁方法不但对较强地地震反应明显,而对相对平静期的显著地震也有所显示。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地震、爆破和矿震的记录图识别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以北京地区台网数据为例,讨论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矿山地震的区别,并对多重地震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山西临汾地区3次ML≥4.0地震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至2003年山西临汾地区发生了3次ML≥4.0以上地震。介绍了这几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以及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异常变化特征,结合目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前兆资料的变化情况对临汾地区未来的地震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山地震带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条主要地震带,根据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经验,对阴山地震带与鄂尔多斯其他3个边缘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阴山地震带自身地震活动演化、周期性、月分布地震及包头西震情窗口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阴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程万正 《地震研究》1989,12(3):234-240
本文对1988年6月四川省道孚八美(即乾宁)4.5、5.0、4.0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参数、P波初动解、余震序列和前兆变化的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对中国台湾地区地震进行速报,与传统地震告警软件对比后发现,预警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出地震三要素并告警,可为地震速报人员争取较长速报用时。总结了地震速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地震,爆破和矿震的记录图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地区台网数据为例,讨论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矿山地震的区别,并对多重地震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应用了小波变换理论,对2005年林甸地震的前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前兆数据的细节变化。结果表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将前兆数据分解成若干频段,容易识别和提取原始测值中不易分辨的震前异常,提高了识别前兆数据异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1级地震前具有明显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龙江亚板块及其临近区域的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像研究分析,发现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一些特点,再回归到地震动力学环境中去,建立了理论解释模型和两条判据假说。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近年来地震活动图像综合分析后,我们在2005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会商意见中提出:松嫩盆地是5级以上中强震的主要孕震区。2005年7月25日林甸Ms 5.1地震对此给予了验证。本文对此过程阐述并作进一步分析,希望这种综合预报方法对地震预报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林甸MS5.1地震前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异常情况,并对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郝平  刘杰  韩竹军  傅征祥 《地震》2006,26(3):26-36
印尼8.7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在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3次后续中强地震(2004年12月26日云南双柏MS5.1地震、2005年1月26日云南思茅MS5.1地震、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MS6.2地震),印尼地震和这3次后续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计算了印尼地震在3次后续地震破裂面上的动库仑应力变化和静库仑应力变化。静应力变化量小,低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动应力变化峰值为10-1MPa,可能是这3次后续地震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台湾南投-花莲Ms7.6地震(1999.9.21)和岫岩-海城Ms5.4地震(1999.11.29)前后本溪井水位的异常变化情况。认为此次台湾强震群活动导致辽宁地区地壳应变及应力场发生明显改变,是发生岫岩5.4级地震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后架设在震中区的三个数字地震台记录资料,分析了余震的S波分裂特征,发现震中区余震的快波偏振方向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与主震的主压应力方向较为一致。3月16日5.1和3月31日5.3级强余震前慢波延迟时间总体表现出逐步减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9.
2005年8月26日新疆墨玉5.4级地震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26日新疆墨玉县发生了MS5.4地震,震区附近强烈有感,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从地震基本参数、震群监测、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地震序列等方面概述了这次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20.
李建华 《地震地质》2005,27(3):374-381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卫星图像,研究1979年五原6.0级地震、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区的构造活动信息,结合前人的烈度调查资料,探讨这些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研究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发生在NE向海子堰断裂与NW向五原西断裂交会的部位。五原6.0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海子堰断裂一致,是五原地震的发震构造。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发生在由陡崖和沟槽地貌显示的NEE向乌拉山北缘断裂与NW向新生砂石厂断裂交会的部位。包头西6.4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乌拉山北缘断裂接近,该断裂是包头西6.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2次地震高烈度区长轴与低烈度区长轴走向相差近90°,这是因为除发震构造外,烈度区还受一组与之交会的共轭断裂活动的影响。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在从六棱山腹地向大同-阳高盆地延伸的NNE向大王村-西要泉断裂上,该断裂是大同-阳高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