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长江流域旱涝的OLR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蒋尚城  温士顿 《气象学报》1989,47(4):479-483
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已在大气环流变化及气候异常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利用美国气候分析中心所提供的9年NOAA卫星所观测的OLR资料,对长江流域的夏季雨量的估算进行试验并对旱年、涝年的广大低纬地区的OLR特征进行诊断分析,为卫星资料应用于长江流域的旱涝分析预报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广东前汛期月降水异常的强信号研究及预测概念模型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较新资料,从500hPa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OLR)场,海表温度(SST)场以及表征高,中,低纬大气活动特征的14个大气环流指数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广东前汛期月降水异常的前期信号,形成预测概念模型,为月降水的量级(即旱、涝,正常)预测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实用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3.
东亚季风区夏季海气系统位相关系的特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8年的月平均降水、海面温度(SST)、向外长波辐射(OLR)、表层潜热通量和海平面气压资料,通过同期相关、超前一滞后相关和回归分析,揭示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海气相互作用的特殊性,即由于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导致西太平洋暖池、中国南海以及黑潮区的海气系统位相关系发生改变,使秋冬春季降水与SST的正相关(海洋影响大气为主)转化为夏季降水与SST的负相关(大气影响海洋为主).同时还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大气影响海洋的几种可能机制,并揭示了不同机制在各海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遥感用于卫星之上,促进了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的发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广阔地域上大量的信息。如地球有72%是海洋,有80%的降水在海洋上,人们观测到的只有10%;在大陆上有25%的地方是永冻土,观测资料亦是缺乏的。而卫星遥感观测能够得到这方面资料的补充。又如在北太平洋上荒芜的埃尼威托克(Enewetak)环礁上也观测到大气污染物质,它们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因而大气化学和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而卫星遥感是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有利工具。气象卫星从事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研究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笃鸣 《气象科学》1994,14(3):187-195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的强迫作用及纬度、大气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分析了OLR场与500hPa及地表有效辐射场的相似问题。阐述了OLR在全国的分布特征,指出冬季OLR场大致呈纬向型.夏季为一不对称的鞍形场。年分布与1月的相似。最后还就各区域的OLR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西藏高原夏季旱涝年OLR分布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NOAA卫星观测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分析了西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各月的辐射气候特征,指出:高原冬、春季节OLR主要反映了高原下垫面温度的季节变化,高原夏季为雨季,OLR与降水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印度季风爆发前后的OLR演变特征反映出中、低纬大气环流调整对高原雨季形成及降水分布的影响。旱涝年OLR合成分析表明:高原夏季降水与赤道印度洋反Walker环流强弱、印度季风槽、副热带高压及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强度、位置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卫星观测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是气候研究中很有用的资料。OLR的大小主要由射出长波辐射的地气系统的温度所决定,温度愈高,OLR 值也就愈大,反之亦然。决定地气系统温度的因子很多,如地表海拔高度、地形、植被、降水、云状况等等。近年来,不少人利用 OLR 资料分析赤道辐合线和追踪热带云团的演变,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现象,OLR 已成为研究热带天气气候的重要资料。热带月平均的 OLR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热带地区出射长波辐射(OLR)的内在变化规律,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方法,对整个热带地区(0~357.5 °E,22.5 °S~22.5 °N)1979—2013年NOAA逐日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热带地区的OLR存在幂律相关,其标度指数值主要集中在0.65~0.72之间,具有较好的长程相关性(或持续性)。西太平洋、刚果盆地和南美洲因对流发展旺盛,导致上空高云量偏大,OLR值主要取决于云顶温度和云量,而云本身变化较快,使得该地区OLR表现出较弱的长程持续性;中东太平洋、大西洋和撒哈拉沙漠地区上空高云量偏少,OLR值主要取决于海表或陆表的温度,而海表或陆表温度变化相对比较缓慢,使得该地区OLR表现出较强的长程持续性。此外,通过随机打乱逐日OLR时间序列去除趋势和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热带地区OLR的长程持续性是由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邱康睦 《气象》1986,12(6):27-29
一、前言 气象卫星遥感地面特征的资料处理中,反滨海面温度的关键环节是筛选晴空区和大气削弱订正。为了保证海面温度反演中大气削弱订正的效率和精度,资料处理中必须提取和引用大气状态的实时信息。但是海洋上大气温度和湿度廓线的常规探测资料就更难  相似文献   

10.
大气低频振荡对广西持续性区域性暴雨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61~2013年广西8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NOAA OLR、NCEP/NCAR风场、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分析持续性区域性暴雨异常年份大气低频活动特征,得到结果:广西持续性区域性暴雨异常多(少)的年份,中高纬度地区高空大气温度30~60天周期振荡强度弱(强),位置偏北(南),广西及其以南低纬度地区OLR 30~60天周期振荡有明显(相对不明显或不连续)的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1.
王天竺  赵勇 《高原气象》2021,40(1):1-14
基于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和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疆81站逐月降水资料等,研究了5月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加热对新疆夏季降...  相似文献   

12.
热带对流和环流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关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LR)、风场和海表温度(SST)资料, 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发现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是OLR和风场季内振荡最主要的共同活跃区。对比分析了OLR和风场季内振荡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的年际异常关系, 发现OLR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存在显著局地正相关关系, 即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和热带西南太平洋区域, 当海表温度正(负)异常时, OLR季内振荡增强(减弱),特别在冬春季节这一关系更清楚。除个别区域外, 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不存在类似OLR的局地关系。OLR和风场季内振荡强度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局地和非局地关系的差异, 体现了两种要素特性的本质差异。但两种要素季内振荡强度在El Niño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基本一致, 即在气候场中季内振荡活跃的区域, 事件发生之前季内振荡会增强, 并逐渐向东传播, 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区域振荡减弱。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48—2014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延伸重建海温资料,基于大气海洋间不同的主导关系对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异常进行分类,探究其相应的海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气影响海洋的个例多于海洋影响大气的个例,即在冬季北太平洋大气强迫海洋占主要地位,但也存在海洋对大气的反馈作用。2)对于大气影响海洋而言,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暖异常区上空主要伴随着东北—西南走向的相当正压高低压异常(东北高西南低),对应东南风异常以及显著的深厚暖异常,表现出相当正压暖/脊结构,冷异常情况与此相反。SST异常为净热通量异常与风速异常共同作用引起。3)对于海洋影响大气而言,在SST暖异常区上空西部为南北向高低压异常(北高南低),东部为低压异常,对应偏东风异常。在SST冷异常区上空为偶极型的南北向高低压异常(南高北低),对应偏西风异常;位势高度异常表现出相当正压结构且较大气影响海洋时相对偏弱,大气暖(冷)温度异常比较浅薄且主要局限于对流层低层。4)海洋温度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在大气影响海洋时海温异常由表层下传,海洋影响大气时为上下一致的温度异常。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进步,新的海洋数据在大气海洋研究中得到应用。卫星海面高度观测反映了海洋的热力及动力状况,是海洋状况的重要指标。利用多颗卫星观测融合的海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资料分析了海面高度异常与华南前汛期3—4月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气候状况而言,华南前汛期3—4月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其外围的西南气流为华南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年际尺度,华南前汛期3—4月降水指数与850 hPa等压面上100~140 °E范围内的副高脊线的南北位置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青藏高原东南侧(105~115 °E,20~25 °N)的西南风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及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西南太平洋(150 °E~170 °W,10~5 °S)的海面高度异常将引起菲律宾以东广大洋面上OLR异常及相应的潜热释放异常,当这一海域的海面高度偏高时,西太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北,青藏高原东南侧西南风将偏弱,不利于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及辐合,华南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5.
吴晓  白文广  张婉春 《气象》2018,44(6):844-849
FY-3B卫星VIRR仪器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产品处理采用与NOAA/AVHRR相同的算法模型,即用窗区通道亮温-通量等效亮度温度的回归关系式计算OLR,但两星的OLR业务产品与目前国际质量最好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 and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仪器观测OLR产品相比,存在约10 W·m~(-2)的系统负偏差。FY-3B的原因在于OLR反演模式建立过程中红外辐射传输计算软件的精度不够。鉴于此,本文采用美国21世纪开发的逐线辐射传输模型计算软件(LBLRTM),模拟计算了全球2521条大气廓线的大气顶辐射率光谱,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每条廓线的OLR和FY-3B/VIRR窗区通道亮温,应用最小二乘法统计回归模拟数据,重新建立了由FY-3B/VIRR窗区通道亮温计算OLR的回归关系式及系数。模式应用于FY-3BL1级数据,处理2016年1,3,7和10月的FY-3B逐日全球OLR资料,该资料与AQUA-TERRA卫星的CERES仪器OLR观测产品相比,得到日平均OLR:RMSE=9~15 W·m~(-2),R=0.9834,Bias=-0.3W·m~(-2);月平均OLR:RMSE=4~7W·m~(-2),R=0.9915,Bias=-0.3W·m~(-2),表明改进的模式能处理出无系统偏差的、精度基本与CERES观测相当的OLR产品,尽管单通道反演算法有着固有的模式回归误差。  相似文献   

16.
《应用气象学报》2006,17(1):66-66
《应用气象学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气象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用气象学报》将向您提供有关我国气象科技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大气探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还向您介绍国内外现代科技的最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大气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主要栏目有论著…  相似文献   

17.
1.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国家环境卫星资料信息局研究出一种有关晴空湍流测量新技术,它使用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OES)的水汽云图来定位、跟踪和预报晴空湍流,由此所得到的晴空湍流新指标已被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和加拿大气象中心用  相似文献   

18.
徐蜜蜜  徐海明  朱素行 《大气科学》2010,34(6):1071-1087
首先, 采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研究了春季我国东部海区海洋锋区附近的海温与风场之间的关系, 资料分析表明海温与海表面风速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特别是在海洋锋强的年份, 这种正相关关系更明显。资料分析还表明春季是黄海、 东海海洋锋最强的季节, 海温与海表面风速的对应关系在春季尤为明显。然后, 采用一个高分辨率和先进物理方案的中尺度模式探讨了海洋影响大气的机制。控制试验再现了海洋锋区附近海温与海表面风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模拟的边界层垂直结构说明海温能够明显改变锋区两侧边界层大气的稳定度和垂直混合的强弱, 证明了垂直混合机制的存在。而另一方面, 对控制试验和平滑海温试验的水平动量方程中各收支项的比较分析发现, 由于海洋锋的存在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对穿越锋区的空气的加速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综合观测和模拟结果说明春季我国东部海区海洋温度锋区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洋对大气的影响非常明显, 在海洋影响大气的机理方面, 海平面气压调整机制和垂直混合机制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第二讲 OLR资料应用于热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尚城 《气象》1993,19(11):50-53
引言 如上一讲所述,OLR能很好地反映热带大气中的大规模上升与下沉区。而热带大气中最主要的两大环流系统——热带辐合带(ITCZ)和副热带高压,分别对应于大规模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区。故OLR对这两个热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析很有用。本讲介绍如何用OLR分析ITCZ及副热带高压,以及用OLR  相似文献   

20.
向外长波辐射与我国华北地区旱涝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1974—1986年的向外长波辐射(OLR)和华北地区降水资料,对该地区旱、涝年的OLR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旱年与涝年的前冬和夏季在OLR距平场上呈相反的配置。同时发现,赤道中太平洋和海洋陆地上的OLR变化会影响华北旱涝的分布趋势,另外,谱分析计算结果指出,当存在准二年周期时,华北地区降水和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OLR之间有较高的凝聚值,呈正位相振荡。而且后者变化较前者超前大约法10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