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世增  李银科  吴春荣 《中国沙漠》2011,31(6):1393-1397
值钱学森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对他提出的沙产业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甘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回顾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分析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甘肃今后沙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推动甘肃沙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促进甘肃沙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鲁西北平原沙区改造的实践,说明土地利用对沙质土风沙化的影响及对土地利用持续性的作用,提出了提高沙区开发效益和实现沙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途径.指出沙区开发复垦中采用混农林系统对防治沙质土地退化和提高沙质土利用效益具有明显作用.同时还提出一些提高混农林系统的经济产出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干旱沙区几种果树生理生态特性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择沙区栽培的金冠苹果、毛里斯苹果、新红星苹果、苹果梨、锦丰梨、民勤小枣等主要的经济树种及其常用砧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各树种光合、水分生理指标和合理灌水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及各树种和其常用砧木PV曲线的绘制。分析讨论了几种果树的主要水分参数、抗旱特性及对沙区干旱环境条件的适应性,首次提出以水势和相对含水量等生理指标来确定几种主要经济树种合理灌水方案的观点和方法。同时结合几种主要经济树种在河西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表现情况,对它们在河西沙区的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河西沙区今后应以"三梨二枣和酿酒葡萄"作为经济林发展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鲁西北平原沙质土地退化防治与高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业 《地理学报》2000,55(2):219-227
鲁西北平原沙区改造的实践,说明土地利用对沙质土风沙化的影响及对土地利用持续性的作用提出了提高沙区开发效益和实现沙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途径。指出沙区开发复垦中采用混农林系统对防治沙质土地退化和提高沙质土利用效益具有明显作用。同时还提出一些提高混农林系统的经济产出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晓云  荔克让  张华 《中国沙漠》2000,20(Z2):129-134
沙地种植果树是治理风沙危害、发展沙区经济的有效途径,果树种植品种的选择和更新是增加果品产量、提高果品质量的关键。根据我国果品生产形势和果树品种发展趋势,结合豫北地区风沙化土地的自然特点,以豫北沙地果树引种栽培十余年试验研究结果,提出适宜于豫北风沙区优先发展的推荐果树品种30余种,就其主要品种经济性状表现给予简要介绍与评价,以期能对豫北沙地果树的发展和优质果品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黄淮海平原沙区尚属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南省延津县沙区基本条件的分析研究,结合黄淮海平原沙区发展两高一优及可持续农业的可行性,对延津县沙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发展林果、畜牧和种植业等3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以期对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和实质入手,对甘肃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基础和潜力、途径和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从甘肃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甘肃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和实质入手,对甘肃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基础和潜力,途径和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从甘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甘肃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沙区公路风沙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聚焦公路风沙问题,回顾了中国沙区公路的发展历程、现状与特点,围绕公路沿线风动力环境、沙害特征、致灾机理、风沙防治措施、防护体系结构组成和防护效益等,系统总结了中国沙区公路风沙防治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公路沿线流沙和戈壁地表以及区域自然特征的差异,兼顾风沙防治、绿色廊道建植与景观功效,确保沙区公路防护体系持续稳定和效能发挥,系统梳理了中国沙区公路3种典型风沙防治模式。基于中国公路网络骨架体系日益完善的切实需求和沙区公路安全运营面临的挑战,侧重加强高速公路风沙防治工程技术的提升,提出了中国沙区公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在甘肃干旱区的适应性及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对樟子松在甘肃干旱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樟子松的耐旱性强于当地主要防护林树种二白杨和沙枣;也较常绿乡土树种侧柏、油松、刺柏、青海云杉适应性强,并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对樟子松的生长量、移栽造林技术、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水分利用效率、耐盐性、物候期等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樟子松能适应甘肃干旱区气候、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同时长势也优于原产地,是优良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能抗病虫害、可作为用材林树种,改造当地"小老头树"防护林等,其发展潜力大,应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带冬季相立木疏透度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研究林带冬季相结构设计方法是针对我国北方干旱沙区气候和风沙活动特点,为沙区新垦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服务的。用随机概率法推导曹新孙立木疏透度与疏透度之间的近似数值关系,得知立木疏透度最佳值为3.3;根据生物器官间生长量的相关性提出林带冬季相结构设计方法,测算了新疆杨、沙枣等六个常用防护林树种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3.
沙地适生灌木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炳辉 《中国沙漠》1998,18(4):394-398
为了提高沙区良种灌木繁殖与栽植的成活率、生长率和保存率,对山竹子、沙木蓼等灌木的育苗和栽植技术,进行了多年系统试验研究,提出适宜沙区的灌木繁殖与栽植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李晓云 《中国沙漠》2000,20(Z2):114-119
通过品种引进、试验和鉴评,筛选出适宜于豫北沙地栽培的优良果树品种28个;栽培实践表明,高接换优技术和控冠促果措施以及生长调节剂的结合使用,是提高果树成花率、坐果率及产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丰产园栽培试验,提出矮化无病毒苹果丰产栽培,和梨"矮、密、早、丰"的配套栽培技术,及和土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暖导致气候资源配置发生变化,由此而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导致果树作物发育进程、果树产量出现较大波动。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甘肃天水近30 a气候资源变化对杏树产量影响研究和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杏树花芽膨大、现蕾、开花期较80年代提前6~7 d,果实成熟期提前10 d左右;由此而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以初秋9月下旬、后冬1月下旬至2月上旬、花前3月上旬温暖干旱气候和花果期4月上中旬低温干旱气候对杏树产量形成影响最大,年际变化除后冬干旱灾害呈明显加重趋势,为本世纪影响杏树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外,其它灾害在本世纪虽略有减轻,但危害程度仍明显重于80年代;10 a平均气候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减少29.9个百分点,本世纪减少7.8个百分点。评估有灾17 a,实况(轻、中、中大和大灾) 16 a,评估准确率94%,其中中灾和中大灾害评估准确率均达100%,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刺不同果实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及优良亲本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亲子回归法研究白刺果实不同性状遗传力的结果表明,果径、果形、果色、果味、核形和果实出肉率等性状指标的遗传力较高,说明这些性状变异的遗传贡献较大,可作为白刺果实类型划分的主要指标,其中果径、果味和出肉率可作为白刺果实品质评价和优良亲本选择的主要依据。以果径和出肉率为指标,用家系选择法选择优良亲本可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且两指标选择的亲本一致,选择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康淑媛  杨保 《中国沙漠》2013,33(2):619-625
利用采自甘肃省南部莲花山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和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两组不同树种的树轮样芯共计113个样本,通过对两组树木年轮宽度标准年表的统计特征的分析得出: 两组树轮宽度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的变化基本相同,但是紫果云杉信噪比的值要高于青海云杉,说明不同树种包含的气候信息强度不同。两组树轮宽度指数与临洮气象站多年逐月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组树轮宽度指数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并不完全一致,紫果云杉树轮宽度指数与逐月极端最高温度的相关系数值大于青海云杉,说明这一气候信号在紫果云杉上体现得更加显著。因此,在使用树木年轮进行古气候重建时,应当考虑树种对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两组树轮宽度指数与气候要素以及帕尔默干旱指数(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的季节组合和年均相关性都不显著,所以两组树轮年表不足以用于气候重建。通过与邻近区域的4条树轮年表对比,发现本文两条树轮年表的低值时段与邻近年表记录的20世纪20年代的干旱事件发生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18.
1987-1989年,我们在山东禹城县新垦沙荒地开发利用中,为改善果树立地条件,对葡萄、山楂、桃、李等果树园地表,进行秸秆覆盖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覆盖能调节土温,夏季避免果树高温灼伤,冬季能够安全越冬。并改善沙土水分、养分等理化性状,抑制杂草生长,减轻风沙流危害。使果树生长发育良好,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30多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演变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1998,18(3):221-225
采用遥感技术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3个典型小区对呼伦贝尔草原30多年来的沙漠化演变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樟子松林区发生着强烈的沙漠化逆转,许多地段已转变为非沙漠化土地;其它地区除部分地段由于人类的积极治理而发生沙漠化逆转外,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樟子松天然分布区,可充分利用樟子松的优良防风固沙特性和较强的扩展能力来防治沙漠化,而对其它地区则应以封育为主,加强人工抚育和草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