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底部剪力法是各国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基本方法,应用该方法时需要使用各自国家的抗震设计反应谱。本文汇总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的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相同重现期和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烈度下3本规范反应谱的异同,并通过算例对比了分别采用3本规范的底部剪力法算出的不同设防烈度下同一结构的底部地震剪力和层间地震剪力。对比结果表明,3本规范的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在表达形式和参数设置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亚勇  刘小弟 《地震研究》1992,15(1):104-118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程法所需的输入地震波提出一种基于规范反应谱的、与设防烈度、场地条件、设计近震或远震、结构自振特性有关的选择原则和方法。按远、近震和四类场地标定了反应谱、延性谱和积累损伤谱。通过对六幢不同高度的剪切和弯曲型结构模型的弹塑性分析,表明离差很小。建议在进行结构时程法分析时,按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定的分布规律选择4条加速度记录作为输入计算。两个实际的例子表明按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与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多层钢结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算例按基底剪力法,振型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析了多层基础隔震钢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其对应的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力和层间剪力。  相似文献   

4.
在虚拟激励法的基础上推导了多高层建筑结构剪切层模型在地震作用下层间相对位移和层地震剪力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的解析表达,通过数值积分获得层间相对位移和层地震剪力的各阶谱矩和标准差,基于随机动力响应过程跨越安全界限次数为泊松过程和两态马尔可夫过程的假设,计算了层间相对位移和层地震剪力的动力可靠度,并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动力可靠度的计算程序.算例表明该方法是高效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过程,将时程分析法与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时程分析法在抗震设计计算中的地位与作用,时程分析法是能够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地震环境、结构的非线性和能量损耗及损伤的真正动力分析方法,是比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精确、更可靠、更合理的方法,不应仅仅作为补充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有关大震作用下楼梯与框架共同工作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采用结构有限元软件Midas/Gen,对一个5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式楼梯框架办公楼模型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对模型在大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楼梯和框架共同工作性能的研究,并与不考虑楼梯影响的框架的工作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板式楼梯框架的失效机制和受力特点,指出了楼梯与框架共同工作时的受力不利部位.结果表明:楼梯相较于框架梁柱是模型的薄弱部位;模型的失效是从楼梯发展到框架,由下层发展到上层.最后根据模型的失效机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7.
超高层结构地震剪力响应由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结果经常不能满足规定的最小剪力系数要求。为此,文章简述剪力系数的概念和调整方法,以具有不同剪力系数的两个模型对比分析结构弹性、弹塑性地震响应差异,探讨剪力系数对超高层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以通过强度和刚度调整使最小剪力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的两个模型,分析不同调整方法引起的结构响应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满足最小剪力系数的结构的弹性基底剪力大、层间位移角较小,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响应也较小,受力状态优于不满足最小剪力系数的结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结构弹性倾覆力矩需求和弹塑性基底剪力按刚度调整大于按强度调整;结构弹塑性最大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响应相差不大,但出现刚度大\,层间位移角也大的与抗震理论相悖的情况;在满足抗震要求的情况下,构件的受力状态则是按强度调整更优,构件截面更加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墙单元将剪力墙中断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离散,利用传递矩阵技术探讨此不规则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反应,四阶Runge-Kutta法用来求解用正则坐标写出的对应于第j个振型的运动方程.将得到的3个不同剪力墙高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的固有频率、最大位移反应和基底剪力与振动台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说明本数值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最后得出了并不是对所有的框架-剪力墙结构都需把其剪力墙延伸到整个结构高度的结论以及用墙单元和传递矩阵技术求解能有效地减少计算单元、取得同样精度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是中国古塔损毁的主要因素。为了合理地评价古塔的地震作用,探讨了古塔地震分析模型的构成,以及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时的参数确定方法;结合典型古塔的抗震分析研究,比较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所计算剪力的差异。研究表明,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古塔的水平地震作用,可有效地简化分析工作;但所计算的基底剪力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值,且两种方法的计算差值随着场地特征周期Tg与古塔基本周期T1的比值变小而增大。研究建议将底部剪力法采用的等效质量系数由0.85调整为1.00~0.90,对于Tg/T1值较小者取较大的等效质量系数,以保证古塔的抗震验算安全度。  相似文献   

10.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钢结构加层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钢结构加层后,结构的整体质量、刚度、周期、阻尼比等都发生较大的变化。仅对加层部分结构进行计算分析是不安全的,应进行结构的整体分析。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顶部加2层纯钢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加层层数的整体框架模型、不同阻尼比ζ和有侧移及无侧移框架形式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计算表明,由于加层后结构周期加长,整体框架的底层层剪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六榀钢筋混凝土支撑框架模型(两榀为普通支撑框架,另四榀为消能支撑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和试验结果;编制了非线性程序,对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和试验实测值符合较好;另外还计算了两榀足尺消能支撑框架结构,研究不同的消能器滑移荷载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能支撑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稳定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平面框架结构为例阐述了结构平稳随机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的应用。首先利用静力凝聚方法大幅度地缩减结构的自由度数目,形成一维链状模型,使得结构运动方程中只包含各层反应从而大大降低计算工作量。其次推导了结点随机反应和层间随机反应的计算公式,可以方便地获得结构在理想白噪声、金井清谱和改进金井清谱三种随机地震地面运动激励下的协方差位移反应函数和协方差速度反应函数。最后通过一个单跨双层的平面框架结构实例,阐述了这种方法的使用过程。  相似文献   

13.
Many staircase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structures suffered severe damage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Elastic analyses for 18 RC structure models with and without staircases are conducted and compar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ircase on the stiffness, displacements and internal forces of the structures. To capture the yielding development and damage mechanism of frame structures, elasto-plast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one of the 18 models. Based on the features observed in the analyses, a new type of staircase design i.e., isolating them from the master structure to eliminate the effect of K-type struts, is proposed and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of staircase isolation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cost.  相似文献   

14.
隔震结构地震波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隔震结构的设计一般是采用时程分析算法进行的,故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十分重要。而目前设计人员往往依据隔震前模型进行隔震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本文依据隔震前和隔震后两种不同的选波模型和对地震波反应谱控制频段的不同提出三种选波方案:方案一为对所选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在场地特征周期Tg附近的平台段和隔震前结构基本周期T1a所在下降段的控制;方案二为对在Tg附近的平台段和隔震后结构基本周期T1b所在下降段的控制;方案三为对所选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在Tg附近的平台段和隔震前、后两结构基本周期段的分别控制。通过对某五层混凝土框架隔震结构分别输入三种方案所选的20条地震动记录,对比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离散性,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支座位移的合理性,证明方案三可以取得最优的计算结果,并提出一种基于规范设计反应谱不同频段的三频段控制选波方法。此外选取5个不同结构形式的工程算例验证三频段控制选波方法对于一般结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陶传迁    解恒燕    杨光  刘文洋 《世界地震工程》2021,(4):122-136
为了拓宽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出了梁板分离式分层隔震结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所有楼层或某些楼层的全部或部分楼板通过橡胶隔震支座支承于梁上。建立了分层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利用自编程序按时程分析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别计算了不同工况下分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运用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振型分析法分析了刚度比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发现了刚度比变化过程中分层隔震结构的两个极限状态,并利用其中之一初步判断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渡口河大桥为在建宜万线上的一座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了研究其地震响应特性,分别按桩土连续梁模式、桩土空间刚架模式来模拟桩土共同作用,建立了相应的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合成了桥址处地震动时程。研究比较了这两种模型和不考虑桩土作用模型按反应谱输入方式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地震竖向分量的影响、不同波速的行波效应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了一些对实际工程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wood‐frame structures in south‐western British Columbia is analytically investigated through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by utilizing available UBC‐SAWS models, which were calibrat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test results. To define an adequate target response spectrum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information from national seismic hazard maps, record selection/scaling based on the conditional mean spectrum (CMS) is implemented. Furthermore, to reflect complex seismic hazard contributions from different earthquake sources (i.e. crustal events, interface events, and inslab events), we construct CMS for three earthquake types, and use them to select and scale an adequate set of ground motion records fo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e focus on the impacts of adopting different record selection criteria and of using different shear‐wall types (Houses 1–4; in terms of seismic resistance, House 1>House 2>House 3>House 4) on the nonlinear structural respons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cord selection procedure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robabil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tral acceleration at the fundamental vibration period and maximum inter‐story drift ratio,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response spectral shapes in selecting and scali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Subjected to ground mo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return period of 2500 years, House 1 is expected to experience very limited extent of damage; Houses 2 and 3 may be disturbed by minor damage; whereas House 4 may suffer from major damage occasionally. Finally, we develop statistical models of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rift ratio conditioned on a seismic intensity level for wood‐frame houses, which is useful for seism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设备,利用多种地震理论学说和迄今为止所积累的描述地震活动记录,组建仿真中心,建立不同类型的地震仿真模型,借助SOA架构下的虚拟网络技术,将地震监测点和相关地震信息资源库互联,形成覆盖全国的地震预报模拟网。利用获取的数据,进行仿真处理,并逐步筛选出有效的地震数学模型,以便实现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云南洱源县振戎中学食堂钢筋混凝土耗能减振体系,首先建立了耗能减振结构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其次,结合文献[10]提出的“三水准”地震损伤性能目标和文献[11]中的简化设计方法以及ATC-40报告中的能力谱法,对此结构在大震下的地震损伤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设计验算;最后考察了耗能减振装置对结构损伤性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烈度区大跨刚构-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鑫  卫星  李明清 《地震工程学报》2017,39(6):1005-1010
为研究大跨刚构-连续梁桥在高烈度地区的地震响应,选取羊记沟左线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Midas软件建立多个有限元模型,考虑纵、横桥向的水平地震波输入,比较反应谱与时程分析结果,获得结构动力响应特点,为大跨刚构-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刚构-连续体系仅单墩刚构时不宜采用反应谱分析,高烈度地区桥梁进行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时,选用与场地适应的地震波的同时,应考虑采用本地地震参数转化人工波作为地震激励源。桥墩不等高时,可通过改变墩截面形状及其与主梁连接方式调节内力分布,避免矮墩刚度大导致的内力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