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洋中的水下陆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今大洋中分布有许多水下陆块,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大陆破裂,洋脊跃迁及同扩张沉降等过程。引发大洋水下陆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推测与垩纪中期的超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125Ma后陆-陆碰撞造成的碳储存的讨论DerrillKerrick等评论:Selverstone和Gutzler(1993)认为,在特提斯陆-陆碰撞期间,碳从大气转移到深成变质储集层可能导致了125Ma后的全球变冷。但是,由于大气CO_2含量长期由...  相似文献   

3.
4.
三维陆架海模式在渤海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本文用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对渤海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渤海温度场从混合在层化至再混合和季节性变化过程;在混合区与层化区之间有一次冷水带;夏季,3个湾的湾顶和秦皇岛外海的海表层温度相对较高,后者与秦皇岛外海较弱的风和潮混合有关,SST、温跃层及潮锋位置的变化与气象外力和潮运动有关,具有天气尺度和大小潮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朱玉荣 《海洋科学》1999,23(2):32-35
泥沙运动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与工程等的需要,泥沙运动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它同时也是研究的难点。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海洋学家以及工程学家等经常需要了解浅海、陆架上的泥沙运动情况,即泥沙输运率,包括大小与方向。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海洋环境中泥沙运动的研究比河流中的要困难得多。国际上,Gadd等1978年在美国的纽约陆架,Heathershaw1981年在欧洲北海地区对此研究得较早(约70年代末),研究较多,研究程度也较高;我国海洋环境中泥…  相似文献   

6.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6,15(2):120-126
通过地震剖面、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地壳结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等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滨岸岛链、陆坡北缘和陆坡南缘三条反“S”型构造带。它们形成于晚第三纪,较“新华夏系”和“南海系”晚。反“S”型构造带新生代晚期的活动方式,对南海北部陆缘的地质演化影响显著,同时控制了这一区域的灾害性地质因素的活动方式和分布。  相似文献   

7.
8.
温文 《海洋信息》1996,(7):19-20
近年来,广东汕尾、汕头、深圳和湛江等市都积极发展鲍鱼养殖,并从海上养殖发展到陆地采用工厂化进行养殖生产。据了解,其中仅汕尾市近年就投资过亿元建成了鲍鱼养殖场8个,共1.6万平方米,年产鲍鱼160吨,成为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工厂化养殖鲍鱼基地之一。在陆地工厂化养鲍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  相似文献   

9.
10.
何啸  贾村  孟静  刘娟  陈旭  杨小欣 《海洋科学》2023,47(3):1-14
内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波动形式。内孤立波是典型的非线性内波,多发于陆架边缘海,如南海等海域,对陆架海域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内孤立波在陆架地形上的传播问题,先基于弱非线性与全非线性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振幅、地形高度条件下内孤立波的演化的过程,探讨了动力系数对内孤立波演化过程的影响,对比了两模型的模拟结果在内孤立波演化过程、能量分配以及能量耗散的差异,后分析了南海的动力系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孤立波不发生破碎的情况下,弱非线性模型与全非线性模拟结果相近。当发生破碎过程时,弱非线性模型可准确模拟头波,但无法通过强非线性的破碎过程耗散能量,只能以裂变的方式辐射能量。在弱非线性模型中,随地形高度增加,频散系数减小到零,平方非线性系数由负转正,立方非线性系数绝对值增大一个量级,并主导陆架地形上内孤立波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比南海夏季与冬季非线性内波动力系数空间分布,发现内孤立波在传播过程由于夏季平方非线性效应、立方非线性效应与频散效应较强的影响,其在夏季更易发生陡化与裂变,波列发生频率高。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陆缘海沉积物中碳酸钙旋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阎军 《海洋科学》1989,13(5):28-32
东中国海、南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变化的分析与对比,表明其碳酸钙含量变化与典型的太平洋CaCO_3,旋回并不一致,而是与大西洋型CaCO_3曲线相同。本文称之为西太平洋陆缘海型CaCO_3旋回。这种太平洋陆缘海型CaCO_3,分布模式对该区域古气候研究及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划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前人的模式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之后亚洲夏季风降水和环流的改变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本文利用最新的IPCC-AR4模式模拟资料和FOAM模式来研究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机制。大多数IPCC-AR4模式以及FOAM模式重现了亚洲夏季风降雨与环流变化的自相矛盾性。利用FOAM模式,本文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来理解海洋变暖在季风响应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降雨和环流对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主要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经向的热梯度)和水汽输送。全球增暖导致海陆温差的增大使得大气对流中心北移从而减弱了北印度洋的底层大气季风风速。这些敏感性实验还表明了太平洋的变暖增强了亚洲夏季风环流但减少了降雨量,从而削弱了印度洋增暖对亚洲夏季风的颖响。模式研究还表明了海洋的增暖能够增强亚洲夏季风自身的内在变率。  相似文献   

14.
莺歌海附近陆架区埋藏古河道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仪,在莺歌海陆架区海底发现了大量埋藏古河道、古湖泊。根据其分布位置及断面特征,推测出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期埋藏古水系的分布。据沉积物层中的超覆层序及埋藏古河道的端点水深推测,晚更新世末期调查区最低海平面的位置在130—140m等深线附近。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16.
17.
中,新生代华南陆缘离散地块的基本特片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8.
19.
东海陆架盆地海相中生界及其与邻近古海洋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道反射地震、地磁、钻井资料表明,东海存在中生代地层。区域地层、古生物、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赋存发育海相中生界的可能性。中生代期间,包括台西南、粤东、闽西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存在一海相沉积环境,它可能是西太平洋、也可能是从南海东部或中部经过的中特提斯洋伸向陆地的一个支角。该支角北部可能抵达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