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矿物晶体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晶体具有极其规则的原子结构.然而,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是完整的,原子排列的规则图像被晶体缺陷所破坏.本文列举不同类型的缺陷:点缺陷(空位、间隙离子、置换离子、反位缺陷、拓扑缺陷、Schottky缺陷和Frenkel缺陷)、线缺陷(位错)、面缺陷(颗粒边界、小角晶界、反相畴和堆垛层错)和体缺陷(空洞和析出物).  相似文献   

2.
王成华  李全辉  张美娜  苏娟  占川 《岩土力学》2014,35(11):3207-3213
为评价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因形成缩径、扩径、断桩、泥皮等缺陷导致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变化的程度,针对缺陷桩单桩开展了现场模型试验研究。进行正常桩和缺陷桩的竖向静载模型试验,测试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对比缺陷桩和正常桩的单桩承载特性,分析了缩径、扩径、断桩、泥皮等缺陷对单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对比正常桩和缺陷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得出了基于文中缺陷桩设计方案的结论,缩径缺陷和泥皮缺陷均使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降低,降幅在正常桩极限承载力的15%范围内;扩径缺陷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无明显陡降点,桩顶沉降较正常桩递增缓慢;断桩缺陷影响荷载-沉降关系曲线中反弯点的出现位置,即反弯点出现时的桩顶位移与断桩缺陷距地表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同水灰比水泥土防渗墙成墙后较短时间内的电性变化特征,沿墙体走向利用布设在墙体上方的多个电极对设有不同缺陷的防渗墙进行了电性探测试验。防渗墙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深度不够、序间接缝、桩体开叉、搅拌不匀等完整性缺陷会引起探测剖面上电异常特征变化,异常区分布位置和缺陷位置具有对应关系。2.5维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具有相同的特征,并进一步表明不同缺陷的异常特征受缺陷类型、缺陷位置的电性特征、缺陷尺寸控制。  相似文献   

4.
刘红岩 《岩土力学》2019,40(Z1):431-439
岩体是同时含有宏、细观缺陷的天然损伤地质体,如何更好地反映该两类缺陷对岩体力学特性的共同影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FLAC3D中的弹脆性模型和Null模型分别描述完整岩石和上述两类缺陷的力学行为,用超细单元剖分计算模型的方法模拟岩体破坏,同时提出一个利用岩石孔隙率反映细观缺陷的新方法,研究细观缺陷即岩石孔隙率、裂隙倾角及长度等对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研究了上述两类缺陷对岩质边坡临界滑面(CFS)及安全系数(FS)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缺陷对岩体单轴压缩破坏模式、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起控制作用,同时控制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安全系数;尽管细观缺陷并不能改变宏观缺陷对岩体力学行为的控制作用,但其对这种控制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宏细观缺陷以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岩体力学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饱和土中沉管灌注桩常见缺陷及Q-S曲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政梅  周艳娥 《贵州地质》2000,17(4):279-282
本文叙述了在饱和土中使用沉管灌注桩常见缺陷,如断桩、缩颈、夹泥、抽空等以及造成缺陷的原因和对应和Q-S曲线特征,对于缺陷控制和基础补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处理前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到的一根缺陷桩为基础,分析确定了缺陷的性质、位置和大小,并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采取"中心钻孔掏除缺陷法",用特制的机械及人工对桩身内的混凝土缺陷进行处理,处理后浇筑混凝土。然后用取芯法进行前后检验,结果表明,该缺陷处理方法行之有效,避免了采用传统方法压浆对缺陷不能根除的弊端,既节省了工期又节省了费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灌注桩多个缺陷统计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典庆  吴帅兵  周创兵 《岩土力学》2008,29(9):2492-2497
由于施工技术水平、岩土工程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基桩中经常出现各种缺陷。为此,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灌注桩多个缺陷统计特性的分析方法。在考虑钻芯法检测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采用泊松分布模型模拟基桩中多个缺陷的出现概率,推导了缺陷平均出现率后验分布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估计缺陷尺寸修正的贝叶斯抽样方法,给出了评价钻芯法检测概率的方法。算例分析表明,钻芯法的检测概率对准确地估计缺陷平均出现率有明显的影响,如果不考虑检测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缺陷平均出现率将被低估。随着检测到缺陷数目的增加,更新的缺陷平均出现率的均值逐渐增加,更新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此外,先验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小缺陷平均出现率和缺陷尺寸估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温度作用下缺陷花岗岩的热损伤问题,以甘肃北山缺陷花岗岩为例,从损伤力学和热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缺陷花岗岩内部热应力的产生机理,推导出缺陷花岗岩裂纹热损伤的临界应力公式,分析了高温作用对花岗岩热弹性比能变化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温度作用下花岗岩热损伤演化方程,并对温度作用下花岗岩应力损伤面可能存在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对含缺陷的花岗岩在温度作用下结构内部结构晶体单元损伤、晶体单元损伤应力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模拟温度升高到60℃时,花岗岩缺陷裂纹附近出现明显的热损伤,远离缺陷处出现微弱的热损伤;当温度升高到120℃时,花岗岩缺陷处剪切破坏特征明显,裂纹处的热损伤点继续增大,远离缺陷处出现非常明显的不间断损伤点,损伤量、热应力、能量累计数出现了突变;此后,随着温度升高到200℃,损伤增量变化微弱。北山缺陷花岗岩的损伤量和温度之间存在直接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捕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葛云锦 《岩矿测试》2010,29(3):217-220
在接近实际储层的温压条件下,利用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了碳酸盐岩储层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模式。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研究证实,在含油气条件下可以通过矿物晶体缺陷的愈合而形成烃类包裹体。根据矿物晶体缺陷类型和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可以把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模式分为4种:点缺陷型、线缺陷型、面缺陷型和体缺陷型。由于矿物晶体生长过程中点缺陷和线缺陷容易愈合,多数包裹体以这两种模式形成。点缺陷型包裹体体积一般较小,不方便分析;而线缺陷型包裹体体积变化较大;面缺陷型包裹体数量较少,一般厚度较薄;体缺陷型包裹体由于难以形成因而数量很少。结合天然样品对比,线缺陷型次生包裹体是最常见的,也是分析中用到最多的包裹体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值模拟软件PFC2D建立不同形式的缺陷岩石,探究完整岩石、含单孔洞缺陷岩石、含单裂隙缺陷岩石以及单孔洞+单裂隙缺陷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声发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缺陷岩石的力学性质不同,当岩石的缺陷面积相同时,裂隙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孔洞的影响;与无孔洞、无裂隙的岩石声发射特征相比较,孔洞、裂隙的存在使岩石的声发射特征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岩石声发射的最大撞击强度、撞击峰值数目以及应变范围的变化;在相同缺陷面积条件下,单裂隙缺陷较单孔洞缺陷对于岩石声发射特征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透射法在检测大直径灌注桩完整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超声波透射法检测大直径灌注桩桩身完整性的原理、方法和现场检测技术。通过现场检测实例,给出了基桩存在缺陷时声参量的几种特征。检测结果表明:超声波透射法能够相当准确的判别长桩的多处缺陷。  相似文献   

12.
钻孔桩基础的一个失败实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列举了一个显然是按照正常施工过程步骤成桩的败例。以对整个成桩过程全面调查和详细试桩结果为基础,对该桩质量所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改进挖斗体结构、改善无循环钻孔灌注桩成孔工艺,对混凝土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手段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跃进 《福建地质》2001,20(1):53-56
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应根据水底地质地貌情况,解决好护筒的选型、止漏、埋设、吊拔以及水中桩身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软土地层中施工的地基基础,大量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制桩。本文介绍基础桩完整性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低应变动测的几个关键问题及荷兰IT测桩仪在上海地区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支盘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支盘灌注桩受力机理的分析 ,结合郑州某工程支盘灌注桩试桩资料 ,利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对支盘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筒桩与普通沉管灌注桩施工挤土效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圆孔扩张理论 ,分析了筒桩施工挤土效应 ,并通过比较 ,得出筒桩施工挤土效应远远小于普通沉管灌注桩或预制实心桩 ;筒桩可内外承担摩阻力 ,承载力高 ,挤土效应小 ,是一种比较理想和值得推广的桩型。  相似文献   

17.
缺陷桩荷载沉降性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有限元法对断桩,扩径,缩径等缺陷桩进行分析,得出这类桩荷载沉降性状及其摩阻力与端阻力发挥特性等方面的一般性规律,对桩的设计与施工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from a pile load testing program for a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Louisiana. The testing includes two 54-in. open-ended spun cast concrete cylinder piles, one 30-in. open-ended steel pile and two (30- and 16-in.) square prestressed concrete (PSC) piles driven at two locations with very similar soil conditions. Both cone penetration tests (CPTs) and soil borings/laboratory testing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ubsurface soil conditions. All the test piles were instrumented with vibrating wire strain gauges to measure the load distribution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test piles and measure the skin friction and end-bearing capacity, separately. Dynamic load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all test pile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pile installations to quantify the amount of setup with time. Static load tests were also performed on the PSC and open-ended steel piles. Due to expected large pile capacities, the statnamic test method was used on the two open-ended cylinder piles. The pile capacities of these piles were evaluated using various CPT methods (such as Schmertmann, De Ruiter and Beringen, LCPC, Lehane et al. method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ll the methods can estimate the skin friction with good accuracy, but not the end-bearing capacity. The normalized cumulative blow counts during pile installation showed that the blow count was always higher for the PSC piles compared to the large-diameter open-ended cylinder pile, regardless of pile size and hammer size. Setup was observed for all the piles, which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increase in skin frictions. The setup parameters “A” were back-calculated for all the test piles and the values were between 0.31 and 0.41.  相似文献   

19.
振动沉管灌注桩是建筑工程中常见桩选择之一,沉管桩随着土层较大变化易受到挤压而倾斜。沉管桩桩身缺陷可根据采得波形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在无法确定其为何种缺陷时,可以采用开挖探查的方式,直接观察桩身的缺陷。同时可用高应变测试方法,得到基桩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