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消息     
《气象学报》1935,11(6):305-308
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份国内航空气象会议纪略我国航空事业,日渐发达,而飞行安全,全恃有详密之气象报告,故航空与气象,实有密切联络之必要。本月三十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应交通部与航空委员会之请,召集航空气象会议,出席代表,除该部会外,尚有欧亚中国两航空公司。公推竺可桢所长为主席。议决要案如下:  相似文献   

2.
郑子政 《气象学报》1935,11(2):81-87
苏俄列宁堡中央大地物理室与研究所之发达史暨其组织与研究计划——俄国气象事业之肇始盖溯自一八六九年,时乃有风暴警告部成立在中央物理台,其始二十五年由费尔德(Heinrich Wild)主其事,因在德人势力之下,测候规程之颁布,亦用德文以代俄文。在昔俄国之  相似文献   

3.
(一)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天气及其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也就越加重视起来。特别是经过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这一航空和航空气象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之后,在航空事业方面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飞机速度已达550浬/时,巡航高度到12公里左右,航程  相似文献   

4.
保山测候所开始观测民国三十年一月至三月份云南保山测候所于二十九年冬季开始筹备,旋于省立师范学校洽商借用场坪一方作为该所之观测场地,观测人员由大理测候所代为训练,业于三十年元旦开始观测。雅安测候所增加夜班观测气象研究所以雅安邻接康藏高原,地位重要,爰于三十年元旦起于该所增夜班观测,藉以探究该处天气之日变化。昌都测候所元旦成立气象研究所为推展西康气象事业,复着手筹设昌都测候所一处,以康俗币制与内地迥异,筹备伊始,颇费时日,幸赖蒙藏委员会等机关之多方协助,拨借房屋  相似文献   

5.
严振飞 《气象学报》1935,11(5):242-245
此次国际第二次极年探险工作之期与会各国除在南北二极设立测候站外,又於信风带季风区内作高山及高空探测,冀以阐发气象学上亟欲解决之问题,贡献於世。因我国亦在被邀之列,宜合作进行,於是南京气象研究所特设峨嵋及泰山二测候所,本台亦选择崂山之明道观内,设一测候所’以利工作。所址位於北纬36°10′,东经120°37′,  相似文献   

6.
金詠深 《气象学报》1936,12(3):154-160
普通言之,气压上升,未来天气多晴昙;气压下降,则将阴雨。故气压表亦有晴雨计之俗称。然仅就一处观测气压之升降,除比较显著变化外,则有验有不验。故预告天气,胥赖天气图。按图详究高低气压之分布,而准测其行动进展。惟天气图上之气象要素,系从各测候机关同时间观测之气象电报而来。各所地位,高低互异。凡地点拔海愈高,则其气压亦愈低。苟不事先设法纠正,化至同一高度,则难资  相似文献   

7.
一、航空气象机构的组织概况日本的航空气象工作由气象厅直接领导,各级航空气象机构是气象厅组织系统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航空气象业务系统。在东京管区气象台之下设有一个航空地方气象台,作为航空气象业务的中枢。另有9个航空气象站,53个机场分站和82个为航空提供天气实况的气象通报站。这些部门分别隶属于各管区气象台、地方气象台和气象站领导。航空气象业务工作的全盘计划由总务部的航空气象课制定,航空天气预报和通信业务由预报部负责,气象仪器、观测技术和气候资料整编由观测部负责,有关航空气象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由气象研究所负责。  相似文献   

8.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4):184-194
天气分析,为近年来气象学上最大之收获,气团之分布,与极面之移动既明,则短期预告,自较昔日仅凭经验之法则为准确。惟地面观测常以种种影响而不得明其真相。是故高空测候,因以日见发达。天气之预测,乃由地面之观察,进而为三度之分析。我国测候事业,尚在草创时期。测候所可用者数不满百,高空纪录,尤感缺乏。南京  相似文献   

9.
《气象学报》1935,11(3):143-148
我国气象电报,向由各处测候所,直接互送,此项办法於短距内,少数测候所间,尚属可行。年来我国气象事业,进步甚速,测候所之增加,测候区域之推广,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原用电报直接互送之办法,殊失便利,盖因路途之遥远,每电发出,须经辗转传递,同时又需分送各地,故於电政方面手续繁冗,徒为浪费;於气象机关方面,因电报迟到,常失时效。本年全国气象机关举行讨论会於首都,爰有采用分区广播办法之决议。大会闭幕以後,遵照决议原则,由交通部电政司与气象研究所会商订定施行办法十二则,自七月一日开始试行。当试行之初,只以泥  相似文献   

10.
KarlO.Lange 《气象学报》1936,12(6):327-339
1.无线电气象仪器之发展现状无线电气象仪器,所以测量高空中之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者也。在地位方便之测候所固可收受纪录,即人迹难於接近之处,亦得听取其气象报告。此种仪器,本可以飞机携之上升,以作探测,而迅速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阎良区气象局航空气象预报效率低下、技术手段落后、新产品新数据应用能力弱等问题,阎良区气象局设计航空气象试飞保障服务平台。平台以阎良智慧气象大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库,由天气实况监测,低空风切变预报预警,雷暴、积冰、颠簸预报预警,小尺度天气数值模式和航行态势可视化五个模块构成,为航空试飞及航空基地综合决策指挥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 新西兰政府从1861年就开始提供气象服务,1874年在海洋部建立了独立的预报服务系统。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爆发时,气象服务又成为新西兰皇家空军的一项职责。军事和国内航空的发展,对于气象服务提出了大量的新需求。战后,气象与航空之间的这种联系就保持了下来,新西兰气象局(NZMS)成为具有部分航空职责的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起,  相似文献   

13.
牟艳彬 《四川气象》2007,27(2):26-29,31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高原气候特征、高原机场天气特点以及对航空飞行的影响,介绍了高原大气科学研究的现状、高原机场航空气象服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航空气象服务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4.
194 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航空气象事业才开始发展。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相继应用于航空气象部门 ,航空天气预报方法及航空气象保障手段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民用航空气象保障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探测仅由温度表 ,电接式风向风速仪 ,水银气压表等简易的常规气象仪器进行 ;而预报则以天气图 ,实况图为资料 ,结合经验总结、外推法和模式法分析法来进行。当时的航空气象主要是着眼于本场天气和对流层下部 (30 0 0米以下 )危及飞行安全的低云、低能见度、大风、雷暴、结冰等天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航空气象…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1936,12(4):217-220
国内中央气象研究所施放探空气球首次成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施放探空大气球,携带自记仪器,测候高空气象,已有数年,均以降落俊,无人送回,或竟向东飘落海中,亦未可知,故皆未有结果。本年三月十六日及十九日,该所循国际气象学会高空测候组之请,又曾两度施放,悬赏徵收,业经先後于南通如皋乡间寻获,升空高度,第一次达一万七千七百余公尺,第二次达一万四千九百余公尺。由自记弧线获得高空各层之气压温度湿度等详细纪录。实为东亚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高原气候特征、高原机场天气特点以及对航空飞行的影响,介绍了高原大气科学研究的现状、高原机场航空气象服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航空气象服务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雷暴的形成、发展及各个时期的天气特点入手,利用T639和NCEP数值模式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预报技术,个例性的分析雷暴天气对航空飞行中存在的危险和不安全因素,总结雷暴在即将爆发到消散时的各项物理指标,并描述机载雷达在实时探测雷暴时雷达回波特点和对雷暴进行避险措施。通过对民航气象服务中雷暴自然灾害性天气特点的总结,为更好的保障航空气象专项服务,提供雷暴灾害影响分析和减灾的参考性分析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邦达机场两次风切变浅析及航空气象服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梅  穷达 《四川气象》2006,26(4):34-35
风切变是指平均水平风经过一个很薄的垂直气层所发生的风向和风速的急剧变化。在邦达机场,由于是供航观测,在历史资料中没有出现风切变,但在2006年1月20日和22日出现两次风切变,造成飞机复飞返航。高原机场天气复杂多变,而探测设备的缺乏及气象资料的严重不足制约着航空气象的发展,从而影响航空气象服务。本文对这两次风切变进行了分析,对航空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风切变是指平均水平风经过一个很薄的垂直气层所发生的风向和风速的急剧变化.在邦达机场,由于是供航观测,在历史资料中没有出现风切变,但在2006年1月20日和22日出现两次风切变,造成飞机复飞返航.高原机场天气复杂多变,而探测设备的缺乏及气象资料的严重不足制约着航空气象的发展,从而影响航空气象服务.本文对这两次风切变进行了分析,对航空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晓 《河南气象》2003,(3):31-31
日本于 1 872年在北海道的函馆 ,开设了第一个气象观测所———函馆气候测量所 ,即现在的函馆海洋气象台。而东京的气象观测则始于 1 875年 6月 1日。之后 ,北海道开拓使、日本内务省的地理局和各府、县 (相当于中国的省、市自治区 )都逐渐创设了测候所进行天气观测 ,但观测和统计的方法因地而异 ,各不相同。到 1 886年 ,日本全国的 2 0个测候所才统一在同一时刻、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测。现在 ,日本的观测站达到了 1 50多个。早期 ,日本全国的气象测候所观测到的数据 ,都保存在叫做“原簿”的记录簿上。为了长期有效地保存观测数据 ,并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