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双差(DD)定位算法同时结合波形互相关(CC)方法,重新分析了北加州近20年(1984~2003)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将北加州地震台网(NCSN)现有地震目录中震源的定位精度提高了3个数量级。定位过程中结合使用了由所有震中距离不超过5km的相关事件对测得的30亿个互相关到时差数据以及北加州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列出的700万个P波到时读数。双差法重定位后获得311273个事件。重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能够勾画出非常精细的、与活断层相关的地震活动构造图像,并且能够揭示诸如地震条带、重复地震等的时空构造特征。结果显示,约有90%的地震在同一个台站具有相关的P波、S波列,并且有12%的事件属于重复地震。通过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认为,在95%置信水平下,现有台网定位的不确定性在水平方向平均约0.7km,垂直方向平均约2km。地震事件的相关性以及重定位后相对位置的改善在北加州大部分地区非常一致,这就意味着使用该方法高精度地确定由不同板块构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震活动图像是普遍适用的。本文认为,长期的、一致性好的地震监测以及数据分析工作是提高现有震源目录中地震定位精度和以后精确定位日常化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1995年加利福尼亚里奇克雷斯特地震序列,使用伯克利数字地震台网(BDSN)的宽带,大动态范围仪器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地震定位和震源参数估计。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稀疏宽带合网对网外区域的监测能力,它也适合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监测小震级地震事件的情况,另外,我们还介绍一个震例研究,这是其他区域宽带台网检测能力的代表。为了评估稀疏台网的检测能力,我们把根据BDSN震相测量所估计的地震位置与“直实位置”目录中由南加州地震台网(SCSN)记录数据得出的高质量地震位置做了比较。为了确定不同类型数据对绝对事件定位的重要性,使用了一个自适应网络搜索定位程度,它利用了一个或多个台站的多震相拾取的时间和方位角。我们使用了BDSN台站距离范围在250-500km和500-800km内的稀疏子台网,结果表明:在区域距离范围内,可能得到达到18km以内的绝对事件定位,这是CTBT所要求的,然而,在远区域距离范围内,较低的保噪水平不可能使事件的定位达到CTBT所要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疆、西藏区域台网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对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地震事件开展了精定位;利用新疆区域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对2021年9月4日皮山MS5.4地震和9月5日叶城MS5.4双震序列中的12次MS≥3.5地震事件开展了震源机制解反演;综合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了皮山MS5.4和叶城MS5.4双震序列的震源特征;结合本文作者已取得的于田地区强震活动性研究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西北缘两个强震区内(皮山—叶城地区与于田地区)的强震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皮山MS5.4和叶城MS5.4双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泽普断裂带,两次MS5.4地震的质心深度为17 km左右.(2)皮山MS5.4和叶城MS5.4地震之间伴有NE-SW向的次级隐伏拉张断层破裂.(3)2015年皮山MS6.5地震序列呈现出NW向的单...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1≥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一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295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12~18 km,平均深度为14.9 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震信号自动识别方法及应用(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信号的实时、自动、准确识别对于地震自动速报和地震预警十分重要。仿真信号试验分析表明,观测数据的四阶统计量函数(BKCF)对信号与噪声在能量和(或)频率方面的微弱差异变化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动探测区域地震事件的方法和测定直达波震相到时的BKCF-AIC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波震相到时测定的精度,本文首先对指定时段的P-波记录进行偏振特性分析,其次对含有P波的S波记录进行偏振滤波处理,再次应用上述方法测定震相到时。与传统算法相比,基于山东测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地震震例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大幅度降低地震事件误检、漏检率,进一步提高了震相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6.
李姣  姜金钟  杨晶琼 《地震学报》2020,42(5):527-542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漾濞MS4.8和MS5.1地震序列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MS5.1主震前7天至主震后30天共258次地震事件更加准确的震源位置,然后利用匹配定位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地震目录,并对其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双差重定位获得了漾濞地震序列中193次地震的精确位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定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3 km和1.9 km,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应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使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得到了1 625次中小地震事件,事件数量是云南地震台网目录中的6倍,被检测事件主要为主震后早期余震及ML≤0微震事件。对比2016年云龙MS5.0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后初步分析认为,“震群(多震)型”和“主余型”地震序列的一个主要区别可能是“震群(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余震数量相对更少、余震活动衰减得更快。   相似文献   

7.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一个地震,sPn与Pn震相到时差是一个常量,与震中距无关,只与震源深度和地壳模型有关。基于该理论,以河北数字台网数据为基础,识别sPn震相和Pn震相,计算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ML4.4地震震源深度,结果为6.86km。双差定位法是目前确定震源深度比较精确的方法,双差定位得到的震源深度为7.01km。双差定位法所用数据量比较大,计算过程繁杂。利用sPn与Pn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的结果与双差定位法结果接近,计算快速、简单,所需数据量小。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8.
地震记录的P波自动捡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相到时的精确捡拾是地震定位的关键所在,是进行地震预警的前提.对云南测震台网的观测数据进行P波自动捡拾试验.用基于幅值和频率的P波识别方法和STA/LTA方法捡拾到的P波到时,与人工捡拾的结果比较接近,取得较好的结果;用该方法对云南强震台网的部分强震记录的竖向资料进行P波到时自动识别,也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于GPU加速的匹配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江苏盐城及邻区18个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台网目录中挑选211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匹配定位技术对江苏盐城附近连续10年的地震进行检测和识别,共识别出1349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地震事件的3倍,最小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L1.9降为ML1.2。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揭示:建湖地区的地震密集带与洪泽-沟墩断裂有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20km,断裂两侧震源深度有显著差异,断裂带倾向NW;射阳震群震源深度比建湖震群有所加深,优势分布为10~25km,震源深度由南东向西北逐渐变浅;宝应地区地震丛集分布;东台地区由于模板事件相对较少,扫描定位后,地震事件在陈家堡-小海断裂带附近零星分布。研究结果为研究盐城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测震台网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为基础,采用模板匹配滤波方法,检测2017年9月4日—6日河北临城震群遗漏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9次被测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震级范围为M_(L )0.0—1.2,并标定新检测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估计其震中位置及震级。通过地震精定位和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临城地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构造应为近EW向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