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邹玮  孙才志  覃雄合 《地理科学》2017,37(6):859-867
借助Bootstrap-DEA模型综合测算了环渤海地区17个城市海洋经济效率,并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方法,定量刻画了2000~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考察了影响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纠偏后的海洋经济效率更低,但准确性更高;计算得到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海洋经济效率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渤海西南沿岸。 从标准差椭圆分布来看,海洋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的空间格局;从重心的移动轨迹来看,效率重心先向渤海西南部海洋经济区移动,再转向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与渤海西部海洋经济区移动,最后转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移动。 针对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驱动机制的分析表明,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资源消耗型海洋产业比重过大是导致海洋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海岸带是陆域环境和海域环境的交叉和相互作用地带,世界上约有6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范围相对较小,但具有高生产力和高价值、动态而敏感的区域。海岸带利用结构与自然、人文资源的开发方式直接相关,其结构由两部分元素组成,一是土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另一是人类社会系统,人类自古以来对海洋的开发就以海岸带为重点和基地。论文根据国际上海岸带利用结构分类,重点分析辽宁海岸带利用结构特征。同时文中应用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锡尔熵指数(锡尔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辽宁海岸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系统论在海洋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海洋、区域经济多层次的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系统。该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述了海洋经济演进的内在动力及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复杂的海洋经济系统以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为基础物质支撑,以陆域社会经济系统为拉动,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结构。  相似文献   

4.
应用空间格局统计方法全面挖掘我国海洋经济空间格局演化态势,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别从全国及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空间维度探析其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整体以及三次产业空间格局均向西南方向并以南为主要方向移动;海洋经济整体空间收缩发展,空间集聚程度增强;海洋第一产业空间分布最靠北且最分散,海洋第二产业空间分布最集中且仍保持空间集中化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空间分布最靠南且呈现空间扩张化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空间发展的集聚程度增强,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海洋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增大,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增长极作用日益突出。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涉海人力资源基础、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自产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的显变化,由出生和死亡两大因素制约的人口再生产形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其基本态势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结构调整和医疗科学技术进步的大力推动下,干百年来一直居高难下的人口死亡率率先出现连续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导致人口增长显加速,人口结构走向年轻化;  相似文献   

6.
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耀光  崔立军 《地理研究》2001,20(3):338-346
通过对辽宁海洋资源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部门结构和海洋产业布局特点等的分析,并根据海域资源差异、区域海洋经济结构差异、海洋产业分布状况等,划分出辽宁渤海海洋经济区和黄海海洋经济区。探讨了区域海洋经济区的形成与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机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辽宁海洋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海洋产业部门,提出了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钦州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得到开发。但它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港,连接东南亚面向世界,腹地广阔,资源丰富,是大西南最近的出海点。并有城市为依托。它港池宽、水深、浪小、少淤积、地质基础好,地形平坦,施工简单。它的开发必将加速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和大西南经济协作区的建立。建设钦州湾产业群,开凿平陆运河,把钦州港建成海洋与内河兼备的大港,带动大西南面向世界,迎接亚太经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在界定海洋经济质量和海洋经济规模概念的基础上,应用以综合赋权为基础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之间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多数处于中低水平状况下质量与规模不协调的状态,即海洋经济质量超前规模或海洋经济质量滞后规模;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与规模间协调关系分别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海洋经济质量超前规模程度较小的超前型经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型向海洋经济质量滞后规模程度较小的滞后型转变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明当前影响海洋经济质量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应因地制宜地分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极其迅速,海洋经济发展同样迅速,海洋经济与沿海地区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海洋经济介入沿海地区的社会生活领域,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建构。从动态系统的视角看,海洋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耦合维持着两个系统的稳定性,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制衡机制。本文通过对海洋经济与不同社会变迁因素的复杂关联和互动机制的研究,运用数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了辽宁省2000-2010年间的海洋经济与社会变迁关联情况,并对其的关联度进行科学度量。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社会变迁因素之中,海洋科学技术对海洋经济贡献较大,是海洋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对海洋经济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0.
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与GIS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国胜  邵宇宾 《地理学报》1998,53(6):546-553
本文探讨了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表层海水叶绿素遥感信息反演模型。介绍了三种基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算法。根据这三种算法,利用GIS建模技术,推导了具有空间特征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GIS理论估算模型,以及这种模型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烈  沈静 《热带地理》2002,22(4):345-349
论述环北部湾旅游圈形成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以两国四方八大中心城市,四大旅游板块为核心,兼收并蓄“陆、海、边、山”优势,形成两个扇面,共树一个区域旅游形象,面向三大客源市场,协同建立东亚国际旅游区,并就此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区域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整合、设施配套以及旅游组织等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罗小虹  吴旗韬 《热带地理》2014,34(4):561-567
依据2012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构建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法,定量分析了广东省珠三角外围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各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各异,省内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半城市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根据各城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1)经济发展落后于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包括河源市、梅州市、云浮市、汕尾市等,未来在城市发展中重点要促进此类地区人口和产业等要素的集聚。2)经济发展较快但区域差距扩大地区,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韶关市和清远市,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要提高中心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吸引人口和经济要素同步集聚;同时培育市域副中心,形成新的增长极,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3)经济发展较快而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地区,包括汕头市、揭阳市和潮州市,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发展要重点加强建设区域性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优化已经发展的城镇地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环钦州湾地区位于中国沿海地带的南部末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的西南地区出海口,地缘政治经济地位显要突出。经历“九五”期间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快速成长的地区之一,与昆明、贵阳地区一起,形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成长新三角。面对新挑战,环钦州湾地区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建设成为大西南出海主通道,对外开放窗口和口岸,海洋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城市群,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群的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空间经济联系进行研究,首先从度、入度、出度3个角度对自贸区内的44个城市建立网络模型分析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次对网络图进行中心度分析,判断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对自贸区内44个城市划分。最后利用派系过滤算法对城市网络图进行社团结构分析,利用K-plex算法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贸区内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核心城市群与边缘城市群圈层明显;同时中国在自贸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带动国家经济关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开发与区域划分: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述彭  曾杉 《地理科学》1997,17(2):97-104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有区域发异的概念,由此产生的中持续发展思维成功地运用到三角洲的开发和三角洲文明的形成之中。在以海岸带为基线,面向内陆和面向海洋的区域开发与区域交往的漫长历程中,古代留下众多历史启示。古往今来,区域划分一直是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5000年文明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锤炼出区域划分的目标:寻求区域内部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保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最佳临界状态,分级处理模糊边界。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各圈层经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成都市的发展对四川省和西南地区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成都市的各经济圈层的经济特征发生了变化: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经济、人口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各圈层的产业结构其比重的排序、人口状况和从业人员结构及其比重的排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与国内同类城市对比,也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动陆海统筹,转变和优化临海产业布局,制定和完善海洋开发政策与体制建设,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韧性水平,中国自2011年以来先后启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旅游业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总结和评估该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提升;而新冠疫情事件作为调节变量,削弱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区域异质性上,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中南沿海地区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最明显,而对华东沿海地区旅游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则更为显著。鉴于此,合理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因地制宜规划沿海区域经济体系,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以“空间分布-空间组合”为研究框架,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部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中部地区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为凝聚型分布。(2) 城市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及交通指向性特征显著,形成分别以武汉、长沙、郑州、合肥以及太原为核心的城市分布集聚区,环鄱阳湖地区城市节点发育弱。(3) 中部地区已形成以1个核心城市,3个区域中心城市,21个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及55个地方性城市所构成的城市体系。(4) 京广线和长江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2条城市发展轴,陇海、京九和浙赣则较弱。(5) 城市域面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长江中游各城市群进行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俞路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148-1160
基于交通可达性指数对2009—2016年期间中国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整体上所有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范围上来看,无论时间可达性还是经济可达性,东部城市都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高铁建设导致经济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可达性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但集聚外溢效应同样存在,这种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近邻地区,向周边中等规模以上城市扩展。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区域间交通成本仅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下降,由此导致区域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尚处在交通成本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倒U字曲线”的中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城市体系功能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发曾  袁中金 《地理学报》1992,47(3):274-283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城市体系功能组织的区域背景,提出了“一点三圈”式设想,并在明确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基础上,论述了首位城市郑州和核心城市圈、中间城市圈、周边城市圈的功能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