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时,位于距震中约286km外的固原地区的两个地点正在实施大地电磁测量,对这两个测点电磁仪器记录到的电磁场时间序列和邻近固原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和震电场理论数值模拟研究等结果,探讨了震电磁信号的激发机理。结果表明:大地电磁仪器不仅记录到了该次地震的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波驱动同震电磁效应”产生的同震信号波形,而且记录到了地震破裂过程中所激发的震电磁信号波形;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和震中到观测点一线区域中下地壳存在的低阻层,构成了震电磁信号传播的“导电通道”;岷县漳县地震电磁震电磁信号早于地震P波38s左右到达,且持续了4s左右,如果能捕捉到震电磁信号并用于地震预警,将可以大大减少因地震导致的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2.
地震泼由多种频率成份组成,在其传播过程中。由于地球介质的滤波作用,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高频成份逐渐被衰减。周期越大的成份传播越远。因此,在地震观测上,不同频带的地震仪用于观测不同震中距范围的地震,使仪器较好地响应,就我国台网而言,短周期仪用于地方震、近震的监测,中长周期仪和长周期仪用于远震,极远震的监测,其中长周期仪偏重于记录极远震。但作者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注意到,短周期仪的记录应用于远震,极远震的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短仪资料,将会更加丰富远震、极远震的震相资料。本文以高台地震台的资料为依据,从震中距和震级角度,与中长仪和长仪作比较,对短仪记录远震、极远震的震相及特征作了统计分析与初步探讨,并对新疆地区“影区”地震S波的记录、日本地区地震_PPcP等震相的出现提出了现象的存在,给出了相应的观测结果,以待步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后,地震谣言进入“高发期”,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由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性慌乱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着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谣言的形成机制,探讨在社会恐震心理下地震谣言的传播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陆(重点是南北地震带北段)水氧异常变化,深入研究了有震与无震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总频次、起始异常时间差等,发现有震异常往往呈现“同步性”或“群体性”特征,而大部分“零散性”异常则属于非地震异常。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水氡异常预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用太  唐毅 《地震研究》1995,18(4):365-370
本文通过一系列水动力学模型实验,探讨了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时发生幅度衰减、时间滞后乃至形态变异等复杂现象,其特征同含水介质的类型、波动信息的频率与传播距离等有关。这样的结果,对地下水位映震条件、映震特征与映震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宇  谭大诚  邱大琼  张锋  陈亮 《地震》2021,41(2):180-189
和田地电场台站距离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震中约305 km, 该台不同方位测道之间相关系数均值在0.8左右, 应用多极距原理获知震前两月该台地电场数据中“近场”信息较复杂, 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 计算该台不同极距测道的优势方位角α和不同方位测道间相关系数δNS/NW, 获知震前数月长、 短极距αδNS/NW存在不同的异常现象。 2011—2019年, 和田台周边300 km范围发生了6次MS5.0以上地震, 这种异常现象的差异具有类似特点。 这反映出在同一场地, 地电场长、 短极距观测装置对周边中强地震的映震能力可能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地震综合预报的需要,捉出了利用(0—1)权重回归方程。来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强度、不同孕震时段,进行“有震”“无震”判断的预报模型。并以唐山等地震为例,经过反馈计算,取得了较好的验证效果。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及其控震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区域地质、构造、遥感地貌、地球物理、野外露头等多方面的证据,标定出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在分析卧龙—怀远、虎牙断裂南段和白龙江等横断层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探讨了横断层的控震作用。研究认为,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具有独立发震、使龙门山主断裂带分段活动及分段发震、与主逆冲断裂联合发震、在主震发生后控制余震传播和引发余震等多种方式的控震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据“全球大地震目录”对1651次大地震的发震时间,按月日统计出发震“月日谱”,将揭示出的“多发震日”现象,以多发震日易发震的认识,试图用于发震时间的定量预测;对全球大地震依据地理座标,选取最佳经纬限度,提出“经纬网格”地震区域分区法的构想,用以统览全球地震的空间分布状态和编制以空间为序列的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992-1994年间发表的125篇有关论文和“八五”短临预报攻关三级课题研究报告,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在观测技术、震例与预报方法、映震理论与数据处理、干扰因素与映震灵敏条件等方面取得的科学进展,为“九五”立项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期研究发现的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时间偏移”现象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频率偏移”现象,并对“震前扰动”与“台风影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不同意《地震前兆还是其它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将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台风并完全排除其与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境内1981年以来的ML≥2.0地震,进行“缺震”,“过震”的统计,得出“过震”后不易发生较大地震,而“缺震”后会较大地震发生的结论,指出用“缺震”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把“缺震”作为常规预报指标,用于山西各区的地震预报研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震源、陆上地震台站(包括流动台站和固定台站)和海底地震仪首次在台湾海峡地区开展了深地震探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延平2号”科考船气枪枪阵信号最远传播距离达280km, 成功获得了数万道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并且识别了不同类型的P波震相。HX9剖面一维地壳结构模型表明, 由2个速度间断面产生的Pc及PmP两组反射波和基底折射波(Pg)所反映的地壳结构构成了该区基本的地壳结构特征, 康拉德界面和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别为16.0~17.5 、28.0~29.5km。  相似文献   

14.
强震前后地壳形变场动力学图象及其参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地壳形变动态监测数据,应用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1976)、丽江(1996)等强震前后地壳形变场动力学图象及分数维和多断层整体活动水平等参量的演化.结果表明:“震前形变场降维有序”和“震前多断层加速运动”两种时空特征,可能是孕震过程进入非线性阶段后变形局部化和断层软化所致.它们在几次强震前重复出现,具有重要的地震前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是地壳介质中相对比较活跃的组分之一,广布于地壳深部介质中,由于存在的普遍性、流动性与难压缩性,当形成一个封闭条件的承压含水层系统时,便具有灵敏的映震性,这已经被许多观测事实所证明.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某些大震(Ms≥6.0)前后井水位的异常现象,并命名为井水位的远场效应,远场效应主要包括震时的同震“阶变”异常,或同震“振荡”异常、以及震前的前驱波异常等.  相似文献   

16.
高曙德  苏永刚  王君平  郝臻  王军燕  赵洁 《地震》2005,25(2):115-121
2003年11月岷县5.2级地震前武都台地电阻率资料出现了明显前兆异常, N85°E测道电阻率资料出现了典型的“勺形”变化, N73°W测道电阻率自2002年5月打破正常年变化形态, 2003年8月开始急剧升高。 研究结果认为, 从出现地电阻率异常到发震, 两测道各向异性变化明显, 各向异性度S′最大变化量超过了正常年变化的二倍。  相似文献   

17.
对常见的地震预报预测、浮夸灾情、“乌龙”类涉震舆情举例说明,给出相应识别方法,并指出,在涉震舆情应对中存在缺乏监控平台、完整应对方案、联防联控合作等问题,可以采取追查谣传源头、加强普法宣传、公布灾情查询方式、及时删除并解释原因等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并有效处置涉震舆情。  相似文献   

18.
微地震震相识别和初至拾取是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中的两个关键步骤,其结果会对后续事件定位和压裂裂缝缝网解释产生重要影响.常规方法如STA/LTA法、模板匹配法、多道互相关法等需要提取有效信号与噪声间振幅、偏振、频率、波形相似性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完成震相识别和拾取工作.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自动特征提取能力,根据井中微地震观测系统的多道数据源特点,提出基于U-Net的多道联合震相识别和初至拾取方法(MT-Net).方法采用具有"逐采样点"识别能力的U-Net模型,模型训练阶段以具有不同信号特征的多道微地震监测记录作为输入,以P波、S波及噪声的概率分布标签作为输出,通过设置二维卷积操作使得道内与道间的波形信息同时被自适应地学习,以满足对相邻道间波形记录处理结果高度一致性的要求;测试阶段将连续记录中的分段波形馈入模型,通过设定P波、S波概率分布曲线阈值完成单震相、双震相和噪声的波形分类,同时对含有效震相的微地震事件完成初至拾取.实际微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文方法与同样基于U-Net的单道方法(ST-Net)相比,显著降低了震相识别中低信噪比事件漏拾与误拾发生的概率;同时有效避免了部分单道发生严重的初至拾取结果偏差及P、S震相误拾等情况.本文方法的识别与拾取结果整体上达到了与多道互相关法接近的水平,可满足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中实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述的 L_g 波,是指 L_(g1)震相,在我国通称为震相。一般认为可用高阶振型面波理论来解释 L_g 波的传播。关于 L_g 波传播的特点,可用下面两段话作简要的说明。Bth(1973)写道:“研究表明,短距离大陆地震的记录中有一个震相的振幅比 S_g大,而被误认为 S_g 震相。这种波就是 L_(g1)。它的波速为3.54Km/sec,S_g 波波速为3.37Km/sec。在分析通过大陆传播的地震和爆炸的记录时,必须注意 S_g 波和 L_(g1)波,不要混淆,不要误认为是一种波。赵荣国(1980)经对大量地震图的分析后表明:“除西藏高原地区外,L_g 波在亚州东部的浅源地震图上,是最常见的比较容易识别的也是比较实用的震相,可以  相似文献   

20.
对智利地震在温州地震台的记录特征进行分析,对分析方法做阐述.其结论是:可清晰记录智利地震衍射波PDIF震相;PDIF震相波形“孤立”,起始平缓,周期较大;利用PDIF、PKP、SKKS、SS等明显震相的到时进行大震速报,可提高大震速报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