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特征与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盆内及其周缘钻孔取芯和露头剖面资料,结合区域背景和龙王庙组地层充填厚度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周缘龙王庙期北邻摩天岭微古陆和汉南古陆、西接康滇古陆,东南和东北分别为威信-黔江、石阡-秀山-龙山和镇巴-巫溪-巴东水下古隆起环抱;盆内呈近北东向展布的川中古隆起和阆中-通江坳陷、江津-奉节坳陷构成“一隆两坳”,南部泸州-筠连-昭通继承性坳陷依然存在;盆地及周缘向东北隅和东南隅分别接入秦岭洋和江南盆地。受此影响,龙王庙期发育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沉积体系,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构成沉积主体,可识别出混积潮坪、局限-蒸发台地、半局限-局限台地和台地边缘沉积相类型;进一步通过碎屑岩含量与陆源方向、石灰岩、白云岩和膏盐岩含量与海域局限性和台地边缘相对位置、颗粒岩含量等分析,阐明了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展布样式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潮坪向海侧、水下古隆起、泸州-筠连-昭通坳陷周缘是颗粒滩有利发育区,乐山和资阳地区经由早寒武世早期的充填拼合作用已形成统一古隆起,震旦纪末期-早寒武世的南北向桐梓-筠连裂陷槽演变为泸州-筠连-昭通台内坳陷,研究成果对拓宽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层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准确建立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模式和精细刻画颗粒滩时空分布规律,是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依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以四级层序为单元,精细刻画等时地层格架内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建立沉积模式,揭示颗粒滩发育规律,指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结果表明: (1)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发育典型浅水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体系,自盆地西缘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颗粒滩、云坪和咸化潟湖等微相类型)、开阔台地(颗粒滩、灰坪等微相类型)、台地边缘和斜坡—盆地等沉积相类型;(2)建立了“一凹两隆,双滩成带”的沉积模式,颗粒滩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和相对海平面升降,具体表现为垂向上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海退时期,平面上沿台地边缘带和围绕咸化潟湖的相对隆起区呈带状分布。由于颗粒滩是优质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因此该结果可为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沉积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基本特征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中国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相继发现了陕中气田、轮南—塔河油田、塔中油气田、川东北大气区等大型油气田。这些发现揭示了非均质性强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有4种类型:台缘生物礁(滩)、岩溶风化壳、白云岩和台内颗粒滩四大类储层。中国的台缘礁滩储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面积小的孤立状的塔礁(川东和川东北),另一类是连片分布似层状的台缘礁滩复合体。岩溶风化壳储层依岩溶成熟度和构造型式有三种,即克拉通内岩溶老年期的低幅度地貌层状白云岩储层,岩溶壮年期的高幅度地貌非均质裂缝-洞穴单元储层,以及断块掀斜翘倾的岩溶青年期独立岩溶储层。有油气前景的白云岩储层主要为三类:与蒸发台地相关的准同生白云岩,埋藏成岩作用白云岩和生物成因白云岩。台内颗粒滩主要有两类:即白云石化颗粒滩和裂缝性颗粒滩储层。中国的碳酸盐岩分布广,达300km2,四大类储层发育良好,除已发现油气的四大盆地外,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南方和羌塘地区古特提斯域碳酸盐岩沉积区将取得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下组合碳酸盐岩多成因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下组合(震旦系至石炭系)的震旦系至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三种成因类型的岩溶,即构造不整合面岩溶、准同生期沉积间断岩溶和同生期岩溶。受多期区域性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下组合中形成多个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之下的碳酸盐岩发育不整合面岩溶型储层。在碳酸盐岩沉积后的准同生浅埋藏阶段,受到局部短期构造抬升作用而暴露至地表,发生沉积间断和岩溶改造,从而在相对较为连续的厚层碳酸盐岩中发育多层的沉积间断岩溶型储层。受短期相对海平面下降影响,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相白云岩暴露至海平面之上,遭受同生期的大气降水岩溶改造,在相对海平面上升—下降频繁变化作用下,发育多层同生期滩相岩溶型储层。由于构造抬升作用以及相对海平面下降而形成的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决定了该级别层序界面之下岩溶型储层发育的分布范围和强度,并且多种成因类型的岩溶从早至晚依次叠置和复合改造,构成了下组合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在垂向和横向上广泛发育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组合及相序等的详细分析,川西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可识别出6类沉积相,由西往东依次为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局限台地相及潮坪相。川西北地区沉积相分布明显受泥盆纪同沉积断层控制,具有由西往东迁移的特征,同时台地边缘具有由礁向滩演化的特征;受古岛遮挡影响,川西南地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具有受同沉积断层及障壁岛双重控制的特征。沉积作用对观雾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控制明显,主要表现在沉积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及原生孔隙发育程度,受沉积旋回控制的相控准同生溶蚀改善了原生孔隙,受沉积演化控制的相分布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资阳地区龙王庙组局限台地台内滩沉积厚度薄,且在工区西北部剥蚀尖灭,有效识别资阳地区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分布是油气取得突破的关键。基于ZY1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储层精细标定及层位解释基础上,首先利用地震相及振幅属性刻画有利的沉积相带,再结合分频属性及波阻抗反演确定有利储层的边界及厚度,最终利用古地貌及裂缝预测确定优质白云岩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综合预测结果表明,资阳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中上部,横向上主要发育两个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的滩体。工区西北部位于二叠系沉积前的古地貌高部位,且暴露剥蚀区更易形成有利的溶蚀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7.
在典型野外露头、岩心以及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对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岩相古地理、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洗象池组沉积期为镶边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盆地整体位于局限台地内部,在梁平—重庆台洼两侧发育高能滩相;②储层多发育在洗象池组中上段,岩性以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藻白云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粒间孔、晶间孔与裂缝,孔隙度集中分布在2%~5%之间,平均为3.46%;③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受沉积相、准同生溶蚀作用与表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储层主要发育在古地貌较高部位、海水向上变浅旋回的上部及奥陶系尖灭线附近。预测位于台洼两侧的合川—广安与南川—石柱一带古地貌高部位为有利滩相储层发育区,西充—广安—潼南地区为有利岩溶储层发育区;指出西充—广安一带为有利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结合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区域沉积背景,本文对川中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磨溪地区龙王庙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磨溪地区主要位于局限台地内,包括澙湖、颗粒滩和云坪三个亚环境,沉积产物以晶粒云岩及颗粒云岩为主。纵向上,龙王庙组由两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构成,旋回底部以澙湖沉积为主,中上部以颗粒滩沉积为主,顶部以云坪沉积为主。其中,颗粒滩亚相根据不同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颗粒岩累计厚度、单滩体颗粒岩厚度等可划分为滩主体(滩核)、滩翼以及滩间洼地三个微相。平面上,龙王庙组上下两段的沉积相展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较龙王庙组下段而言,上段沉积时滩体的沉积范围、规模均有所扩大,同时颗粒滩具有向东迁移的趋势。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的展布主要受沉积期微古地貌以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本文最后建立了磨溪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正处于大发现期,其中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的突破,使得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越来越获得研究者的重视。洗象池群作为寒武系有利储集层段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地质研究程度相对滞后。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露头、钻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洗象池群沉积相、沉积体系模式,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建立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指出了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洗象池群呈现碳酸盐岩镶边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5种沉积相;(2)建立了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其中一条为台地边缘颗粒滩,分布于该盆地东缘,另外两条为台内颗粒滩,分布于局限台地相的东西两侧,分属局限台地相和半局限台地相;(3)台内颗粒滩发育主要受古地貌及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所控;台地边缘颗粒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缘,发育受沉积古地貌坡折控制。结论认为:台内颗粒滩和台地边缘滩储层质量好,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和颗粒滩带分布的新认识,对古老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构造—古地理演化对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构造恢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塔里木盆地经历克拉通基底形成阶段、南华—震旦纪强伸展—挤压阶段、寒武—奥陶纪弱伸展—强挤压阶段、志留—白垩纪振荡升降变迁阶段、新生代弱伸展—强挤压阶段等5大构造演化阶段。塔里木盆地南华—震旦纪发育北东向陆内窄深裂谷系统,不同于显生宙;寒武纪—早奥陶世发育“两台一盆”的“东西分块”的大型克拉通内碳酸盐岩台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快速演变为“南北分带”;志留—泥盆纪形成克拉通内坳陷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纪发育克拉通内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生代发育一系列分隔的快速变迁的陆内坳陷碎屑岩沉积;新生代发育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沉积,形成复杂的叠合盆地。受控原—新特提斯洋与南天山洋的开启—闭合,以及新生代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具有多期性、多样性、迁移性与强烈的改造性,不同于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相似文献   

11.
利用磨溪地区龙王庙组钻井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开展了沉积相、高频层序和储层成因研究.识别出潟湖、滩间海、颗粒滩和云坪等4种亚相;将其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各层序又包括3~5个五级层序,四级层序及体系域可良好对比.储层整体孔隙性较好,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晶间(溶)孔、溶洞和裂缝,储集岩类主要为细晶云岩、粉晶云岩和颗粒云岩.沉积相和高频层序明显控制着有利储层的发育:颗粒滩和云坪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四级层序高位域的孔隙度明显优于海侵域,在四级和五级层序界面附近发育的早期岩溶对云坪和颗粒滩储层物性改善起到关键作用,也为埋藏岩溶和表生岩溶改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地层资源量巨大,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是该领域风险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但当前该层系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储集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深是制约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以乌什地区昆盖阔坦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精细描述和104块岩石薄片分析,并优选样品开展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锶同位素、白云石有序度及U-Pb同位素年龄测试,分析了奇格布拉克组沉积环境及白云岩成因。结果表明: (1)塔里木盆地乌什地区昆盖阔坦剖面奇格布拉克组厚约141 m,主要发育叠层石、凝块石、泡沫绵层石3种微生物白云岩和鲕粒、粘结颗粒2种与微生物作用相关的颗粒岩,并根据相序组合可以划分为4个段,自下而上构成碳酸盐缓坡背景下的内缓坡潮坪—微生物丘滩沉积序列;(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奇格布拉克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处于温暖、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近岸浅水环境,海水具有较高盐度、较高水温和氧化—弱氧化特征,海平面先逐渐上升后快速下降;(3)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形成于准同生—浅埋藏期,白云石化流体为具有较高盐度的海水。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塔里木盆地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储集层主控因素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皎  何登发 《古地理学报》2014,16(4):441-460
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14.
高达  胡明毅  李安鹏  杨威  谢武仁  孙春燕 《地球科学》2021,46(10):3520-3534
为明确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沉积微相时空分布及其对储层的控制,利用地震、钻井及岩心资料,开展了精细的沉积、层序和储层研究,深入讨论了高频层序与沉积微相对有利储层的控制.龙王庙组主要发育鲕粒颗粒云岩、砂屑颗粒云岩、花斑状粉晶云岩等8种岩相,垂向上发育深水台地-滩间海型、颗粒滩型和局限潮坪型等3种岩相组合.龙王庙组构成1个三级层序,可分为2个四级层序(SQ1和SQ2),各四级层序可分为3~5个五级层序.高频层序格架内,颗粒滩和局限潮坪具明显的加积和朝东南方向进积趋势,SQ2颗粒滩和局限潮坪的发育优于SQ1.局限潮坪微相的窗格孔细晶-粉晶云岩和花斑状粉晶云岩孔隙度最好,主要分布于四级和五级层序的顶部;其次为高频层序中-上部的颗粒滩微相.与高频海平面变化相关的早期溶蚀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并为后期储层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Building the sedimentary model accurately and delineating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bank are the keys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success in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Thus,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were studied based on field outcrops,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aking a fourth-order sequence systems tract as a unit,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within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ere precisely described,and th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grain bank and point out the futur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typical shallow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ional system was developed in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Mixed tidal flat,restricted platform(microfacies types including grain bank,dolomitic tidal flat,lagoon,and gypsum lagoon),open platform(microfacies types including grain bank,lime tidal flat),platform margin,and slope-basin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edge to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2)A sedimentary model was established,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one depression,two uplifts,and two grain banks in the form of belts”.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banks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palaeo-topography and relative sea-level fluctuation. It wa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of a fourth-order sequence vertically,and distributed as a belt along the platform margin and around the lagoon area horizontally. Our paper pointed out the grain shoal deposit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the results thus provide a sedimentary geological basis for futur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th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厚层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但栖霞组有利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不明朗,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进展。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对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特征、沉积格局以及古地貌进行研究发现:川西北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依次发育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并发育台缘滩或台内滩等若干亚相类型。其中栖一期沉积水体较深,为弱镶边碳酸盐岩台地形成期,台缘滩厚度薄,展布范围有限;栖二期为栖霞组主要成滩期,滩体厚度大,展布范围广,具典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特征。栖霞组白云岩主要为台地边缘高能滩相沉积背景,栖霞组沉积期,研究区具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其不仅控制着台地边缘高能滩相的沉积分布,并进一步为该区白云岩储层发育奠定了基础,白云岩具有西北向东南、西南向东北逐渐减薄的特点。结合沉积演化和古地貌分析结果,认为古地貌为栖霞组白云岩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及西南方向等古地貌高地为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及测井解释等手段,以揭示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大王庄油田沙三段上部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为目的开展工作,得到以下认识: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三段上部发育碳酸盐岩滩坝沉积,藻砂屑云岩、鲕粒云岩、泥晶云岩及含陆源碎屑的藻屑—鲕粒云岩是本区主要的岩石类型。滩坝发育四种沉积微相,包括藻屑碳酸盐岩滩微相、鲕粒碳酸盐岩滩微相、泥晶碳酸盐岩湖湾微相及含陆源碎屑的颗粒碳酸盐岩滩微相。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分布主要受到湖平面变化、古地形、构造活动强度及陆源碎屑物质供应程度的影响,中央隆起带古地貌微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岩石类型和沉积微相的差异,高部位形成藻屑碳酸盐岩和鲕粒碳酸盐岩,低部位的低能环境形成泥晶碳酸盐岩湖湾。藻屑碳酸盐岩滩和鲕粒碳酸盐岩滩微相是本区碳酸盐岩滩坝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该区沉积微相的研究及相模式的建立有助于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大王庄油田下一步精细的储层预测,也为类似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三叠系颗粒碳酸盐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主要的产气层系之一,按成因可划分为残余粒间孔型滩相储层、岩溶型滩相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岩溶型滩相储层、埋藏岩溶型滩相储层和表生岩溶型滩相储层)、白云岩化型滩相储层和复合型滩相储层。它们的储集空间特征分别为:残余粒间孔型滩相储层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早期岩溶型滩相储层以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埋藏岩溶型滩相储层以溶蚀(扩)孔洞为主;表生岩溶型滩相储层多具有形态各异的岩溶孔洞系统;白云岩化型滩相储层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复合滩相型储层为两种或以上成因类型相叠加;优质颗粒滩碳酸盐岩储层最终形成绝大多数是以沉积相为基础叠加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