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贼鸥用于南极环境大型指示生物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自磐 《极地研究》2004,15(2):91-97
对南极长城站附近棕贼鸥(C.s.lonnberg)、灰贼鸥(C.maccormicki)和两者的混合配对(hybrid)的食性与考察站环境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贼鸥的食物结构受站区人类废弃物的直接影响。贼鸥食性构成同时与人类活动和动物生态习性相关而起到双重信息载体作用,可作为南极环境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推动实现南极环境生态评价的量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自磐 《极地研究》2003,15(3):177-185
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贼鸥的食性生态进行观测与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贼鸥的食物结构中 ,自然生态类食物百分组成 ,棕贼鸥 (C .s.lonnbergi)占 63.4% ,灰贼鸥 (C .maccormic ki)占 77.8%。同期 ,取自考察站的人类废弃物中垃圾食物的百分组成分别为 36.6%和 2 2 .3%。贼鸥食性对考察站废弃物有一定的依赖性 ,与本区环境质量下降 ,尤其考察站对废弃物的疏于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此表明 ,强化南极考察人员环境意识 ,建立封闭式废弃物管理系统 ,对保护南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东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巢区和无巢贼鸥群栖地的贼鸥回吐渣团及其他食物残物进行收集、分析和鉴定 ,结果表明 ,本区麦氏贼鸥主要捕食雪  ,其残物在食物项中的平均出现率为 6 7~ 80 %;同时贼鸥从本区几个考察站觅取人类遗弃的垃圾食物作为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垃圾食物的平均出现率为 6 .8~ 1 1 .6 %。不同巢区贼鸥对雪 的捕杀量和垃圾的需求差异较大 ,其主要与营巢地域的雪 分布密度以及摄食区的占有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5,7(2):28-34
在1988~1994年期间,对南极拉斯曼丘陵东部麦氏贼鸥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尺度在1989/1990年考察站建设期间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该区多国考察站、点的建设和发展中,一度缺乏对废弃物品和垃圾等的有效管理,使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以及频繁的人员活动对栖息动物的直接侵扰与危害,是造成本区麦氏贼鸥繁殖与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南极拉斯曼丘陵麦氏贼鸥种群变动及其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988-1994年期间,对南极拉斯曼丘陵东部麦氏贼鸥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尺度在1989/1990年考察建设期间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该区多国考察站,点的建设和发展中,一度缺乏对废弃物品和垃圾等有有效管理,使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以及频繁和人员活动对栖动物的直接侵扰与危害,是造成本区麦氏贼鸥毓与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湿地是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西线迁徙种群的主要越冬地。由于黄海湿地在不断萎缩,水鸟的食物资源逐渐减少,丹顶鹤越冬种群有集中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越冬的趋势。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评估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分析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管理概念模型,提出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有效保护丹顶鹤越冬种群及其越冬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底栖动物是越冬丹顶鹤的主要食物来源,丹顶鹤越冬生境中底栖动物量的变化本质上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改变了滨海湿地的生态过程,减少了越冬丹顶鹤食物的丰富度和可利用量,因此,在越冬丹顶鹤食物丰富度管理对策方面,提出以恢复水文过程为核心的滨海湿地生态过程恢复。在食物可获取性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管理人工管理区和自然生境区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覆盖度和高度,提高越冬丹顶鹤食物的可获取性;同时,在自然生境区,防止自然湿地流失,控制互花米草向陆地扩张速度,恢复碱蓬(Suaeda glauca)生境结构。  相似文献   

7.
白鹤是极其珍贵的湿地水鸟,是典型的旗舰物种,其种群动态为评估栖息地生态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标志。鄱阳湖作为白鹤最主要的越冬地,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详细介绍了白鹤的生存现状、生活习性及迁徙路径,具有很强的科普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对越冬大天鹅(Cygnus cygnus)栖息地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以黄河三门峡水库为例,由于越冬大天鹅缺少可利用的栖息地,大天鹅越冬时过高的种群密度导致了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直接威胁着越冬大天鹅的生存和繁衍。大天鹅栖息地选择研究是其栖息地修复和种群分布研究的基础。从影响越冬大天鹅选择栖息地的水源、食物、干扰、隐蔽物4方面选择了10个可能因子,探讨越冬大天鹅栖息地选择机制。利用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越冬大天鹅分布实测数据,考虑到大天鹅分布的"1-0"型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开展研究。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变量,经显著性检验,最终筛选出用于建立模型的7个变量,其贡献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与投食点的距离、与水体的距离、与小麦地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坡度。通过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回归模型,预测越冬大天鹅出现概率的空间分布,与观测值建立误差错判矩阵,得到的Kappa系数为0.78。在三门峡水库,由于冬季食物匮乏,大天鹅在越冬期多选择靠近人类投食点和种植冬小麦的区域,其主要越冬栖息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植物覆盖较少、坡度较缓的开阔坑塘水面、滩地和洪泛湿地。  相似文献   

9.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其滨海滩涂以及周边人工湿地是濒危鸟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的重要越冬地。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的两个冬季,分别在崇明东滩湿地记录了122只和116只鹤。在大部分调查期内,白头鹤都在海堤内部的农田(昼间觅食场地)和外面的潮间带滩涂(夜间栖息地)之间采取"离开—觅食—返回—休息"的越冬行为模式。调查发现白头鹤清晨飞到农田,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在田间觅食。在傍晚之前,白头鹤返回到海堤外的潮间带滩涂。在调查期间,在芦苇、互花米草群落和养殖鱼塘区域内未调查到白头鹤。在收获后未翻耕的稻田中的谷物是白头鹤的主要食物来源,而当农田开展作业活动时白头鹤主要在滩涂觅食。崇明东滩湿地东北潮间带滩涂已被外来植物控制,保护区也有计划开展互花米草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作,我们建议在栖息地优化区域开展鹤类食源地营造,以满足鹤类取食;同时,建议冬季农田保留不翻耕农田的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月23日,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尔卡卡检查站附近的山坡上(36°39′N,90°33′E;海拔4 900 m)发现了一雌一雄2只藏雀(Carpodacus roborowskii Przewalski,1887),并拍摄了图片。经过仔细观察与鉴定,确定为新疆鸟类新纪录种。此地点距离模式标本采集地点(布尔汗布达山)仅340 km。藏雀为中国特有的、十分罕见的物种,对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栖息地、生态习性、物种分类、食物、繁殖和种群状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A study has been done on the comparison of nesting and feeding behavior, population variances as well as breeding success between two populations of south polar skua (Catharacta maccormicki) from near Great Wall station on Fildes Peninsula and near Zhongshan station in Eastern Larsemann Hills, Antarctica. There are evident differences in their population ecology. The foraging habit is much related to regional ecosystem and food resources near their territorial area. Dependence on human food waste influences skua's diet,which considerably affects their behavior even population variation in both areas. The skuas in Zhongshan Station,could shorten and/or regulate the timing for their egg laying and hatching, and take precedence of one chick brooding, for keeping their breeding success, and subsequent species continuation.  相似文献   

12.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1,3(3):45-55
1988年12月~1990年2月,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南极中山站附近,对南极麦氏贼鸥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观察。本文报道了麦氏贼鸥在该地区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及繁殖生态等。  相似文献   

13.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4,6(1):28-37
在1989/1990年度南极夏季,对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本区麦氏贼鸥育雏期大约在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雏鸟的成活率较低,本年度为38.9%,从出雏到育成(首飞日),育期平均53.2天(范围52-55天)。雏鸟平均体重日增长率,第一雏鸟为27.42g/d,第二雏鸟为16.56g/d。雏鸟生长的逻辑斯蒂克曲线数学方程式为:W=1255.41+22.6034e-0.1518t(第一雏鸟)生长曲线渐近线为1255.4g,拐点为20.5d,第一雏鸟体重的最大日增率x=43.94±8.24(g)。影响本区麦氏贼鸥雏鸟生长和成活率的主要外部因子是天气(如暴风雪)同类自残以及食物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在南极长城站区附近活动的6科11种鸟类的数量、分布、繁殖、行为、栖息环境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作者认为:(1)在长城站区附近分布的鸟类全为肉食性种类;(2)企鹅在整个食物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亲鸟的护幼行为较强;(4)所观察到的鸟类全为早成或半早成鸟,但亲鸟育雏期又都较长,这是一种特殊习性。  相似文献   

15.
南极验潮进展及中山站验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栋臣  黄继锋 《极地研究》2008,20(4):363-370
介绍了潮汐观测的方法、最新成果以及南极验潮的进展;分析了南极中山站潮汐观测现状,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并参考南极其他站的经验,为改进中山站目前的验潮系统提出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6.
1998年 1 2月 1 1日至 1 999年 1月 1 3日在中山站近岸海域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 p H、T、盐度 (电导率 )、浊度、DO、COD、营养盐 (NO3 - N、NO2 - N、NH4 -N和 PO4 - P)和叶绿素 ,部分监测站位海水样品分层采集 ;其间还进行两次中山站区排污口生活污水连续 2 4小时监测。结果表明 ,冰缝间以及海冰底层下 1 m内的海水为各种环境理化因子的急剧变化层 ,大于冰底 1 m深的海水中的各要素变化梯度趋于平稳 ,营养盐垂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p H和 DO为一类海水水质 ,无机氮属一、二类水质 ,无机磷属超三类水质 ,表层海水中叶绿素 a的平均值为 0 .6 71 mg/m3。中山站排放的生活污水中 COD、p H和悬浮物均符合我国的废污水排放标准 ,仅无机磷超一级排放标准。文中还探讨了在中山站近岸海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山站1995-2006年的电离层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地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变化的依赖性,研究发现在中山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阳10.7厘米通量指数F10.7P增大而增大,其饱和或放大趋势不明显。除冬季12-16 UT、20-2 UT与夏季2-11 UT以外的绝大部分时刻,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NmF2月中值随F10.7P变化斜率随季节、地方时而变化。在日变化中,NmF2随F10.7P变化斜率极大值出现在磁中午附近,明显大于其他时刻,在夜侧变化斜率整体较小,且在分季和冬季的夜侧以及夏季全天,其斜率随地方时变化不大。在年变化中,日侧斜率最大值出现在两分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而夜侧斜率在夏半年(10月-3月)整体上要大于冬半年(4月-9月)。结合中山站位于极隙区纬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分析了上述NmF2变化特征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比较多,在傍晚(1800~22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要少一些;较强的极光主要也出现在午后和子夜附近。冕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子夜附近和午后的极向侧和天顶,在傍晚出现很少;带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午后和赤道侧的傍晚与子夜;极光浪涌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向日极光弧则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子夜前比子夜后多,极向和天顶比赤道侧多。除向日极光弧外,其它形态的极光在中山站的出现情况与Kp指数相关。中山站进入极光带的时间通常在午后,具体时间也与Kp指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