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潘别桐  唐辉明 《地球科学》1989,14(2):145-154
文章简介了下汤地区区域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分析了下汤地区岩体渗透性、现代地应力场特征及车村—鲁山断裂现代活动性。从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类比、危险度估算及统计检验等诸方面,论证了下汤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结合岩石断裂力学研究成果预测了下汤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震级和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2.
覃子建  吴淑才 《贵州地质》1993,10(4):335-344
水库地震是人类开发水力资源的工程活动中,有些水库蓄水后会出现诱发的地震现象。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成的一座高原峡谷型的高坝大型水库,库区蓄水后5个月就有频繁的地震活动,主要有三个震区,至今延续时间已达13年,目前的这种地震活动势态仍在继续。本文就水电站工程及地质背景、震情与震害、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机制等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水库地震是当今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神经网络理论预测水库诱发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神经网络理论中改进的BP算法对水库诱发地震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不同的资料和不同的诱震因素,建立了两个水库诱发地震震级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统计学相比,用神经网络理论预测水库诱发地震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着重对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的建设过程、成果以及井网试运行与考核运行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并对井网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内在质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井网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质量 ,不仅可为一定震级以上的水库诱发地震趋势预测提供地下水前兆依据 ,而且还可为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区水库诱发地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耀华 《中国岩溶》1991,10(4):283-293
本文叙述了岩溶地区水库诱发地震概况,初步划分了岩溶水库地震成因类型,探讨了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指出贝叶斯(Bayes)概率模型和水库要素综合影响法可以作为半定量法对大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王玉宝  颜新荣 《地质与勘探》2003,39(Z2):355-359
文章根据水库诱发地震机制,从库区附近活动断裂的应力状态,应力积累程度、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分析研究,从而论证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与最大震级,以及水库地震对工程建筑物及库坝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库诱发地震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在总结了水库地震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后,以工程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地震地质学,对水库地震进行了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大坝施工期与建成后的安全运行,并根据库坝区的诱震地质条件,正确评价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为工程建设采取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其步骤分为三步:水库地震可能性评价、水库地震危险性评价与水库地震监测和预测研究。其内容为区域工程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地震与水库地震监测,并依据世界水库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构造断裂型、地表卸荷型与岩溶塌陷型3种主要水库地震类型的判据。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水库地震综合性分区评价及水库地震强度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系统查阅谷德振先生的生前论著,发现他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而且还是我国工程地震研究的开拓者。早在治淮工程开始就注意工程建设中的地震问题,1959年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后,特别关注工程地震问题,提出了工程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科学思路与技术方法,提出了活动断层的新概念,建议把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称为活断层,并提出了从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出发识别活断层的方法,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库水体荷载与沿断裂带库水下渗引起的强度弱化和孔隙压力共同作用的科学观点等。他把上述观点、思路与方法,成功应用到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治理、葛洲坝工程与丹江口工程坝址勘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9.
水库诱发地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总结了水库地震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后,以工程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地震地质学,对水库地震进行了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大坝施工期与建成后的安全运行,并根据库坝区的诱震地质条件,正确评价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为工程建设采取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其步骤分为3步:水库地震可能性评价、水库地震危险性评价与水库地震监测和预测研究.其内容为区域工程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地震与水库地震监测,并依据世界水库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构造断裂型、地表卸荷型与岩溶塌陷型3种主要水库地震类型的判据.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水库地震综合性分区评价及水库地震强度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河龙羊峡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的初步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该水库的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背景与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特征,将水库区划分为四个诱震环境的工程地质区段,并初步指出水库蓄水后可能潜在的水库地震的震中区及可能最大的震级。初步结论是:主要危险地段在Ⅰ区(即库首附近),最大可能的震级M_s<5级,影响到坝区的烈度不超过Ⅶ度(低于坝区的基本烈度),对坝区不会产生特殊不利影响,但应注意库首右岸的库岸滑塌以及大规模的滑塌所产生涌浪的影响。最大主震可能发生在满库前后。由于库盆是由第四纪的松软堆积物组成,在水位的多次变动所引起的库岸滑塌及黄河泥淤积的特点,可能很快在库首形成铺盖,起到阻挡库水沿断裂下渗的作用,而不利于诱发地震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将诱发水库地震的主要因素(岩性、岩体完整性、断层性质、库区区域应力状态、库区地震活动背景)划分为11个因子,并进行定量化;再根据每个样本到所属类内超平面的距离计算每个样本点的模糊因子,确定其对分类超平面影响大小;然后建立水库地震的支持向量机(SVM)和模糊支持向量机(FSVM)模型,并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等级预测。实例分析表明,两种模型均可用于水库诱发地震等级预测,具有预测精度较高、考虑因素全面的特点,相比之下SVM模型预测结果略优于FSVM模型。另外,在应用SVM和FSVM进行分类时,如果样本离散性较高,则SVM模型优于FSVM模型;相反,如果样本离散性较低,则FSVM模型优于SVM模型。  相似文献   

12.
广义S变换是目前比较新的一种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时频分析方法,其特点和优势为广义S变换的反变换与傅立叶变换有直接的联系,保证其是无损变换;线性变换保证其不存在交叉项;时频分辨率与信号的频率有关;基本小波不必满足容许性条件;尺度性质使得广义S变换有很好的频率聚集能力。基于这些特点和优势,在地震勘探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如利用广义S变换进行瑞利面波频散分析、时频域波场分离与去噪、沉积相旋回以及地震波初至识别等。笔者总结了应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广义S变换类型,并结合实例,阐述了该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对歧北凹陷三角洲进行分尺度研究。首先,通过各种地震属性的应用、地震相的追踪和砂分散体系的分析,发现复合三角洲分为西部三角洲和迁移的东部三角洲。然后,利用地震相的追踪能识别出歧北凹陷沙二段三角洲具有类似"s"型前积的反射特征,这是三角洲朵体侧向迁移的地震反射特征。在发现的侧向迁移现象基础上,对地震剖面上侧向迁移的每一个同相轴进行平面上追踪,控制每一个期次的迁移的朵体的平面展布范围,最终获得多个期次朵体的平面展布及演化,发现东部三角洲在沙二段低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6次;在沙二段湖扩-高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4次。西部三角洲持续垂向加积。侧向迁移现象的存在使得东部三角洲存在不同于其他三角洲的非均质性特征,砂体呈正韵律和反韵律的交互。东部三角洲的孔隙度整体相对较低,平均值14%,低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24.4%;该沉积类型的总平均渗透率较低,为0.017 2×10-3μm2,低于西部三角洲的0.037 5×10-3μm2;碳酸盐岩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3.5%,高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9.6%。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属性数据体的三维地震相体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维多属性数据体的地震相体分析技术,是继地震相剖面划相、平面划相后发展起来的一项体划相技术,它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地震相同时划相。地震相数据体为了解岩相、沉积相、地层和储层特征的三维分布特征提供了依据。这里介绍了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等聚类分析技术,进行地震相体分析的方法、流程和实际应用效果,并对体划相技术的方法特点进行了分析,地震相体分析技术能够用来刻画储层内部及地质体,例如碳酸盐沉积环境生物礁等。  相似文献   

15.
淮北矿区主采煤层多存在岩浆岩侵入现象,且具有侵入煤层多、分布面积广、侵入方式复杂等特点,常规地震勘探无法保证其解释精度。针对该问题,以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体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岩浆岩侵入状态的地震响应特征;综合利用基于地层物性差异的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基于波形差异的地震相分析技术和基于阻抗差异的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进行煤层岩浆岩侵入区的识别与解释,精细雕刻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薄层岩浆岩侵入区以测井约束的波阻抗反演解释精度高,厚层岩浆岩侵入区预测则综合地震属性分析与地震相分析结果。因此,根据矿区的煤层分布和岩浆岩侵入特征,综合运用地震属性技术、地震相技术与波阻抗反演技术,能有效刻画出岩浆岩侵入煤层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及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储层地震预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与有效的预测方法技术问题。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震旦系至中三叠统海相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厚4000~7000m, 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巨大而探明率低, 油气勘探的关键在于寻找优质储层。基于对地震资料和井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段的储层主要是生物礁滩相白云岩和发育构造裂缝的碳酸盐岩。依据井资料,总结介绍了该区三叠系马鞍塘组、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与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波速度、密度、电阻率等物性参数特征。在分析介绍储层地震预测原理方法与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作者研究提出的地震纹分析方法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含气储层检测中确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工作区内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确定了场区周围九个潜在震源区,分析计算得出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用概率论的方法,以洪华生等人提出的《断层—破裂模型》计算得到上海市南部地区地震烈度年超越概率以及10、20、50、100、200、300、500年内场区的地震影响烈度超越概率,并对这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8.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designing safe retaining walls. In this paper, a slic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nonlinear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while considering most of the possible parameters. The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resultant force of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earth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position are obtained. The explicit solution for the critical failure angle of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is proposed by simplif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ant force and the failure angle based on a graphical analysis metho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present method correlates with classical passive earth pressure theories. By comparing the present method with test results and previously published solutions, the results are found to be consist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seismic coefficients on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i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19.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解决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区域的重要手段,而突出区域特殊的地球物理特征为这种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实验室测试资料表明:突出煤层的地震波速度约为正常煤层的1/3,因此煤层突出区域具备利用地震技术进行检测的物性条件;地震正演模拟结果显示,煤与瓦斯突出部位的煤层地震反射波的传播时间、能量和频率特征,与正常煤层存在明显差异;实际资料表明,煤层突出地段在地震资料上出现地震波至时间加长、振幅减弱、频率降低等特征,这与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初步分析认为:地震资料的时间、振幅和频率变化等特征,可以作为利用地面地震圈定煤与瓦斯突出区域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震、钻井及录井资料分析,将苏丹Muglad盆地Nugara凹陷AG组整体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内部划分出五个三 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E,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上特征明显,且对应良好。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 架内,通过识别不同地震反射单元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和频率,在AG组内部五个三级层序内识别出席 状平行-亚平行相、楔状相、前积相、丘状相、杂乱相等地震相类型,地震相类型在各个层序中的发育分布具有继承性及 连续性,以此建立地震相演化模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结合岩心相和测井相分析与标定,认为AG组主要发育三角 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及湖泊五种沉积相类型,同时讨论了地震-沉积相演化规律及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