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二战后有关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加以硫理并划分出若干流派,对各派观点进行了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还对中国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三大地带间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总合差距均呈扩大趋势,切合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地区差距变动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二战后有关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加以梳理并划分出若干流派 ,对各派观点进行了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 ,还对中国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 ,三大地带间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总合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切合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地区差距变动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3.
运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对我国三大地带及地带间地面交通线路密度的绝对差、相对差进行测度,发现三大地带内部及地带间交通线路密度的相对差和绝对差都很大且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区位熵大于1的省域集中在东部,区位熵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呈优势递减。地面交通线路密度与多数经济、社会因子的相关性都很强,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性最强,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负相关。主成分回归分析表明:三大主成分与地面交通线路密度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各因子的作用大小不同。针对地面交通线路密度与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等典型影响因素的正、负相关性,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以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对我国3大地带及地带间地面交通线路密度的绝对差、相对差进行了测度,表明3大地带内部及地带间的相对差和绝对差都很大且存在扩大的趋势.区位熵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区位熵大于1的省域集中在东部,西部区位熵普遍偏低,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域的区位熵都在0.5以下的极低水平.对主要人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表明:地面交通线路密度与经济、社会诸多因子的相关性都很强,其中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性最强,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负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韩延玲 《干旱区地理》2004,27(2):273-278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收入差异两方面对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和启示:(1)北疆和东疆基本处于同一一发展水平.而南疆与它们则有较大的差距;(2)在三大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要远大于城镇居民货币工资收入差异;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较大的相对差异中可以透视出.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相对差异也较大;(3)北疆、东疆与南疆之间的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4)北疆、东疆与南疆之间居民收入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在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呈扩大态势:(5)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及其过大,会对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等各方面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鲁凤  徐建华 《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用锡尔系数对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地带——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自治州)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将中国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的差异以及各省区的省内差异,发现省内差异对于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的影响较三大地带间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差异显著得多,是构成全国整体区域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该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其程度远小于东西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稍有扩大,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总体水平经历了由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1993年以后,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趋同。基于南北内部区域细分的6个次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是导致上述南北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总体变化的空间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中国的城乡差异是独特的,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来描述区域差异和进行国际比较不甚确切,文章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在考察了三大地带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的基础上,对1978-1998年20年间三大地带经济不平衡发展作了系统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得结论;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虽然明显,但不可怕,造成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除了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以外,首先是投入强度(尤其是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其次是出口能力和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为缓解三大地带的差距,并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近期的投资重点应放在中部地带,尤其是中部城市。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三大地带(关中、陕南、陕北)、地级行政区域和县级行政区域3个不同层次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1978~2004年间,不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陕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都呈逐年扩大的变化态势,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且区域空间划分得越小(地域空间单元越小),所体现出的差异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1.
借助SPSS 16.0和Arc GIS 10.0软件,分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经济规模与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东多西少、东密西疏、沿长江和沿海呈"π字型"密集分布是国家级经开区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2)全国范围看,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规模在城市间和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持续减小,但区域内部差异增减变化的情况不一。(3)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的绝对经济规模体系由"倒梨型"发展为"纺锤型",但规模等级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相对经济规模等级体系呈现为中部不断变粗的"纺锤型",极高和极低区在空间上发生东西倒置。(4)国家级经开区规模等级体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程度在不断提高。(5)区位、开发区所处发展阶段、城市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区域政策和全国性产业转移是近年来影响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规模的主要因素。(6)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经开区将迅速发展,引起经济规模空间分异格局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2.
旅游经济在辽宁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9种测度区域经济差距的指标,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和扣除旅游收入后的经济差距进行测量与对比,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旅游经济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结果显示,2007年之前旅游经济对于辽宁区域经济差距起到了扩大作用,而2007年之后旅游经济缩小辽宁区域经济差距的功能逐步增强。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在辽宁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未来如果辽宁发展战略得当,旅游将会发挥更大的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Pilot reform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key nod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introduced in 1978.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post-reform China,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NNS),defined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entered on specific spatial nodes,by addressing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scope.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NNS were explore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Pudong New Area an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exploration stage led by Special Economic Zones(SEZs),the expansion stage domina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 optimization stage featuring State-level New Areas and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s.During all the three stages,N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from localized to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As a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in transitional China,NNS have become engin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mportant condui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N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achieved a benign coupling and formed a grad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NNS are an important method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complex and diverse economic effects tha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ilot reform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key nod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introduced in 1978.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post-reform China,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 (NNS), defined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entered on specific spatial nodes, by addressing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scope.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NNS were explore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Pudong New Area an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xploration stage led by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the expansion stage domina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 optimization stage featuring State-level New Areas and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s. During all the three stages, N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from localized to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As a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in transitional China, NNS have become engin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mportant condui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N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achieved a benign coupling and formed a grad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NNS are an important method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omplex and diverse economic effects tha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元静  金凤君  刘涛  焦敬娟 《地理学报》2016,71(12):2103-2119
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关键节点逐步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经验。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过程与特征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重要节点的区域开发战略界定为国家节点战略,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并以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定量考察了国家节点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探索阶段、以开发区为主导的推广阶段和以国家级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的优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国家节点战略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区域政策由点及面的螺旋式演进,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作为增长极理论在中国转型时期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国家节点战略不仅是区域发展“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也是转型期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节点战略地区与区域发展实现了良性耦合,形成了梯次区域开发模式。实证研究表明,国家节点战略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经济效应呈明显的复杂多元特征及阶段性和尺度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点。在确定了研究的方法,采用的指标后,文章从三个方面,及全省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省内各区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区内部的差异,分析了广东省1980—1990年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区域差异迅速扩大,且主要体现在珠江三角洲与全省其余各地差异的扩大;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三角洲内部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但1980年以来三角洲呈现出很强的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差异发展的特点与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最后,文章探讨了缩小广东省区域差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决定知识创新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知识创新的投入、知识产出以及人力资本积累量化地分析了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我国各省区的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大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世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这样的现实会在未来使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进一步加大,应引起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 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欧向军  赵清 《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将中国互联网域名地区分布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 运用相关分析、Lorenz 曲线和区位 熵等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上探讨了中国互联网分布的区域差异。通过分析认为: (1) 中国互联网发 展水平从东到西呈阶梯状分布。(2) 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差距较大。(3) 东部地 区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在拉大, 但全国各地区差异基本保持不变。(4) 东部地区互联网发 展速度加快, 中部地区发展缓慢, 西部地区步履艰难。(5) 互联网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反 映, 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