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剪应变增量在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堆积体边坡是我国西南地区普遍可见的一类边坡,而此类边坡的失稳(特别是滑动失稳),一般沿剪应变最大的部位发生。利用快速拉各朗日程序(FLAC-3D),对澜沦江中游某堆积体边坡划分足够细化的单元,通过最大剪应变增量找出坡体内薄弱部位,即最容易失稳的部位,结合变形特征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同时与“最危险滑弧”搜索的最危险滑动范围对比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库岸边坡的变形破坏及稳定性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水电站库区一大型堆积体边坡,通过现场原位直剪试验获取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利用岩土数值分析FLAC3D软件,考虑了堆积体与基岩基覆接触带介质的应变软化特性,对水库蓄水和下降过程中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在库水升降作用下变形主要发生在堆积体内部;根据堆积体的变形特征可分为3个区:前缘牵引变形区,变形量最大;中间过渡区,变形量最小;后缘被牵引变形区,变形量介于前缘和中间之间。模拟过程中,在坡体的不同位置设置位移监测点,得到了蓄水和水位下降过程中各监测点的位移时程曲线,监测结果显示,水位下降时堆积体前缘易形成局部失稳。通过剪应变增量判断堆积体边坡在库水作用下可形成2个潜在的滑动破坏面  相似文献   

3.
松散堆积体工程边坡变形机理分析及支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选择开挖坡比、正确认识变形破坏机理是影响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和施工安全的前提, 本文研究了西南地区某松散堆积体工程边坡的结构特征, 根据地形条件确定了合理的开挖坡比, 采用二维有限元研究了开挖边坡的变形机理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潜在滑动面, 在此基础上, 提出支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边坡由厚度达70m 的坡洪积、泥石流块碎石堆积体组成, 斜坡下部缓中部稍陡, 开挖平台位于缓坡部位, 根据地形条件结合坡体结构特征确定边坡开挖坡比为1: 0. 75;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边坡变形开挖面附近及坡顶拉应力和坡体下部最大剪应力控制, 坡顶部位将首先产生拉张裂隙, 开挖边坡内部产生从坡脚部位向上发展的剪切变形, 滑面一旦与坡顶拉裂缝贯通, 边坡将产生整体失稳; 边坡采用锚拉桩、锚索框架、锚杆框架、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支护。  相似文献   

4.
降雨诱发堆积体边坡失稳破坏是一种较为突出的滑坡灾害形式,近些年随着强降雨天气频率增大,诱发的堆积体滑坡问题尤为突出。围绕堆积体边坡在强降雨下的破坏机制,开展相关研究,探究了不同基质含量以及含石量分布对于堆积体边坡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首先,通过室内大三轴试验确定堆积体边坡试样在固定黏土含量10%,碎石含量分别为30%、50%、70%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随后,开展降雨诱发堆积体滑坡的模型试验,研究强降雨条件下不同级配堆积体边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分析坡顶位移以及堆积体内部含水率、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阐明堆积体不同部位细粒含量变化及细颗粒竖向迁徙过程;最终,揭示降雨诱发不同含石量堆积体边坡的失稳与破坏机制,相关成果能为堆积体滑坡的预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地下空区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文  曹平  冯涛  袁海平 《岩土力学》2006,27(11):2015-2019
以边坡稳定性计算的非圆弧滑动面条分法为基础,提出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在无需对边坡最危险滑动面的几何形状进行假设的前提下,自由搜索最危险滑动面及其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通过工程实例,将改进方法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准确可靠,而且总能搜索到全局最优解。该实例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下空区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FAST台址巨石混合体的开挖稳定性对工程的建设和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典型剖面,对FAST台址巨石混合体边坡在开挖后可能发生的坡体内部深层滑动和表层块体失稳两种破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石混合体边坡沿最危险滑动面滑动的稳定系数约为2.8,不会发生坡体内部滑动。开挖后坡体上部较陡部位的表层块体由于失去支撑而发生失稳,再带动后方的块体运动。块体运动过程中重新堆积、咬合,体现出一定的自稳性。研究结果可为FAST台址巨石混合体及类似地质体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朱继良  黄润秋 《岩土力学》2005,26(8):1318-1322
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关系到该大坝的建设与运营。野外工作发现,它是深切冲沟型崩塌式堆积体,由下伏基岩和松散的堆积物组成。在1 360~1 450 m高程之间堆积体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收口转向特征,这有利于增加其稳定性。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目前较为通用的两种三维有限元软件(3D-Sigma和3D-Flac)对其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堆积体的应力场主要表现为以自重应力场为主,其应力分布主要受岩性控制;(2)堆积体的潜在滑动面为堆积体与其下伏基岩接触部位的一定范围内;(3)堆积体的位移表现为向坡外(临空面方向)滑移,且中前缘的位移量相对较大;(4)堆积体前缘的收口效应改善了其应力状态,增加了稳定性;(5)堆积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好,在1 472~1 610 m高程之间的堆积体有可能发生局部的中浅层破坏。  相似文献   

8.
基于最大剪应变增量的边坡潜在滑动面搜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陈善雄  余飞 《岩土力学》2013,34(Z1):371-378
滑动面位置和形状的判断是影响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合理地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是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岩土工程常用的Mohr-Coulomb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破坏是由于某一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了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此时剪切面上必然发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因此可以通过搜索最大剪应变增量的位置来确定边坡滑动面。基于以上思路,综合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和曲线拟合技术,提出基于最大剪应变增量确定边坡地基潜在滑动面的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计算极限状态时边坡内的应力、应变,在计算剖面中设置一系列的垂线,利用FISH语言编制程序搜索垂线上剪应变增量最大位置的坐标,以获得滑动面上的离散点坐标。然后,通过最小二乘的方法对离散点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滑动面的形状和位置。通过与极限平衡法的对比分析,验证文中方法的合理性。文中方法的判断标准物理意义明确,简便实用,且克服了对网格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阳鹿(阳朔—鹿寨)高速公路K52新滑坡为古滑坡堆积体中局部复活的滑坡,处于急剧变形状态,需进行抢险性处治。复工后对该滑坡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及变形监测,借助FLAC3D软件对其成因、变形过程及变形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古滑坡堆积体形成于顺层岩质滑坡,堆积体内部发育软-可塑状软弱夹层风化页岩,为新滑坡的主要滑带土;(2)导致新滑坡变形的主要内因为不良地质、微地貌、特殊的岩土结构,主要外因为在中后部堆载、填土改变地表水径流路径、向滑坡排放生活用水及降雨;(3)新滑坡具有三层滑面,失稳前底部滑面为主滑面,失稳阶段中部滑面为主滑面,属前段推移后段牵引型复合式滑坡,具多级、逐级及渐进滑动特点;(4)新滑坡变形进程为:后缘拉张变形-中部剪切蠕变-滑体A、B推移剪出失稳-滑体C前缘临空牵引失稳;(5)新滑坡处治重点应防止顶部、中部及底部三个滑动面继续变形,也应防止古滑面及古滑坡堆积体内部其余风化页岩夹层产生次级滑动。  相似文献   

10.
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简称汶马高速)沿线发育大量的千枚岩堆积体,施工开挖形成的千枚岩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显著影响着该公路施工及运营安全。以往对千枚岩堆积体的研究多将其视为均质碎块石土边坡,较少关注其特有的结构特征——千枚岩岩块的定向性,导致工程实践中边坡的失稳破坏。千枚岩为片理构造的变质岩,岩块具有显著的扁平化特征,沿坡运动后以一定的方向性停积。野外调研表明,堆积体中扁平状岩块的倾向与边坡坡面倾向相近,将此称之为岩块定向性,并认为该定向性是影响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以汶马高速千枚岩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设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千枚岩堆积体岩块定向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岩块定向特征的堆积体大型直接剪切试验,探索岩块定向性对千枚岩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度及堆积体中细颗粒含量对岩块定向性有显著影响,坡度为20°~30°时,定向性最明显,且随细颗粒的含量增大而增大;边坡稳定性分析时的潜在滑面抗剪强度由于岩块定向性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邓琴  汤华  王东英  秦雨樵  吴振君 《岩土力学》2018,39(11):4109-4116
多阶边坡除了最危险滑面需要关注,每级台阶的潜在滑面及其他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滑面亦需要得到重视。以双台阶边坡和复杂多台阶边坡为例,基于应变软化理论,利用FLAC3D软件分析边坡的剪应变发展规律,根据剪应变的集中带获取边坡的多个潜在滑面。分析滑面的剪入、剪出和滑面中部点的强度参数变化规律,并结合矢量和法分析滑面在应变软化过程中安全系数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获取边坡的最危险滑面及次级滑动面;随着软化的发展,滑面上点的强度参数从峰值强度逐渐降低至残余强度,然而演化的速度不同;随着应变软化过程的发展,所有滑面的安全系数均逐渐降低,最后趋于一个定值。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采用抗滑桩支护后的边坡稳定性,从设计和验算两个角度着手,基于Morgenstern-Price(M-P)法建立了抗滑桩支护边坡的分析模型,进而得到了抗滑桩下滑力和边坡安全系数的表达式;通过引入自适应遗传优化算法,建立边坡稳定性分析优化模型,搜索采用抗滑桩支护边坡的非圆弧最危险滑动面;从确定安全系数求抗滑桩所受下滑力和确定抗滑桩抗力求边坡最小安全系数两种情况出发,探讨了抗滑桩位置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搜索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边坡非圆弧最危险滑动面,并且能够得到抗滑桩的下滑力或边坡的最小安全系数,相同条件下抗滑桩应设置在边坡中部较为适合,才能最大发挥抗滑桩的加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尤明庆 《岩土力学》2008,29(8):2025-2032
均质土坡圆弧滑动分析通常需要对圆心坐标和半径的3个参数进行搜索。通过分析圆心水平坐标即圆弧平移对失稳指数的影响,确认危险圆弧或通过坡脚,或圆心水平坐标由半径确定。利用不等式证明垂直边坡的临界滑面通过坡脚,且滑出角度大于内摩擦角。纯黏性边坡倾角大于 后圆弧滑面通过坡脚;而小于该角度圆心在坡面中垂线上,滑出角度?66.78?的圆弧在半径趋于无限时成为最危险滑面,相应的边坡临界高度为 ,保持恒定。具体计算表明,内摩擦系数为0.05,0.1和0.2时,边坡倾角小于40?,34?和22?时最危险滑面不过坡脚,但相应的失稳指数与过坡脚滑面的数值相差不到2 %;内摩擦系数大于0.3后最危险滑动圆弧都通过坡脚。就此而言,在评价均质边坡临界高度时直接对过坡脚的圆弧进行搜索即可。本文结果是基于数学分析得到的,可以作为边坡数值计算程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煤矿排土场边坡变形失稳特征FLAC~(3D)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矿排土场边坡是一类特殊的人工堆积边坡,它的变形破坏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其堆积材料的特征性,使得煤矸石堆积体及其下部粘土层具有较强的应变软化特征。本文结合四川某煤矿排土场边坡,运用FLAC3D程序对该排土场边坡失稳变形特征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参数软化重现该类边坡失稳变形过程是可行的;②可以通过边坡位移特征寻找其滑面形态和失稳区域;③最大不平衡力是否收敛可以判定边坡的稳定状态。④模拟结果与实际吻合。  相似文献   

15.
堆积体边坡普遍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多处于基本稳定或者临界滑动状态,在降雨、地震、施工开挖扰动等条件下,边坡极易因变形过大而失稳。以大永高速卢家湾大桥堆积体滑坡为例,通过地质调绘结合勘探成果,在掌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背景基础上,用传递系数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了卢家湾大桥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并提出抗滑桩+锚杆的支护治理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加固后的边坡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为复合型边坡,长时间强降雨水下渗至地下,地形上受工程建设开挖形成的临空面影响,导致了该边坡的失稳;经过计算,综合治理后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2;滑坡监测数据表明,治理后坡体位移迅速收敛并趋于稳定,表明滑坡治理方案有效。工程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严琼  吴顺川  周喻  张铎  宋伟超 《岩土力学》2015,36(Z2):47-56
以河北省某露天铁矿边坡为工程背景,采用连续-离散耦合数值分析方法,对典型边坡断面进行分步开挖,结合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坡体的变形规律和受力特征。连续、离散网格区域分别采用有限差分FLAC和颗粒离散元PFC进行建模,着重从连续-离散模型的数据一致性,剪应变增量的形成、发展与局部位移的关系,连续-离散介质受力与位移过程,离散体细观破裂与坡体塑性变形等方面,对边坡稳定性的耦合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宏观和细观角度对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结果表明:(1)计算过程中坡体应力和位移在连续域和离散域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适用于边坡稳定性研究;(2)作为边坡失稳判据的剪应变增量变化过程主要受岩土体水平位移控制;(3)细观破裂机制可有效表征边坡的宏观塑性变形;(4)土体颗粒接触力链的方向改变是土体位移和变形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降雨条件下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  孔令伟  李波 《岩土力学》2015,36(11):3180-3186
采用新型介质雾化喷嘴离心场降雨模拟设备,进行了模拟降雨及格栅支护措施条件下松散堆积体边坡的离心模型对比试验。离心机模型与原型试验比尺为1:80,试验过程通过非接触定点高速摄影系统并结合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分析了试验过程中边坡的位移场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松散堆积体边坡在未降雨条件下是十分稳定的;在进行模拟降雨后,边坡顶部沉降及坡面水平位移随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发展,尤其边坡表面区域发生明显变形;边坡的破坏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圆弧滑动,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坡面逐层产生破坏,最终形成泥石流形态;通过采取坡面土工防护格栅支护条件后,堆积体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稳定性显著提高,故采用边坡防护格栅是提高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边坡失稳的仿真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仿真模拟平台,配合滑动方向准则及临界滑动面的寻求模式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考虑了边坡失稳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由此引起了临界滑动面的改变,真实地反映了边坡失稳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以算例对边坡失稳的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古水水电站工程区域堆积体边坡工程地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地区水电工程中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问题研究对水电工程建设极为重要。堆积体边坡研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包括:堆积体的历史成因、不同条件下的力学参数取值和稳定性分析。本文通过对古水水电站坝址区域内下覆为板岩、上覆为堆积体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该区域上覆堆积体和下覆板岩倾倒变形的历史演化过程:在冰水的携带作用下,边坡顶部的岩土体逐步向下迁移而形成堆积体,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层状效应;板状岩体在构造运动、河谷下切和风化卸荷等共同作用下,加之上覆堆积体重量的不断增加,从而发生折断并导致倾倒变形。在对冰水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的工程地质调查,得到了区域内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表现为顺软弱面整体滑动破坏和局部圆弧型滑动。  相似文献   

20.
大量研究表明,主要且直接诱发边坡失稳的主要因数是降雨,雨水入渗对非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分析非饱和黏土边坡基质吸力和渗流场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2D建立非饱和黏土边坡的数值模型,研究计算在降雨强度不同条件下,降雨时间相同和降雨总量相同这两种情况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饱和黏土边坡内部的剪应变增量随降雨强度的变大而增大,边坡的位移也和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降雨强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黏土边坡表层失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