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西准噶尔南部地区出露的中酸性花岗岩以I型和A_2型花岗岩为主。本文通过对哈拉阿拉特山南麓乌尔禾地区新发现的A_1型碱长花岗斑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旨在准确厘定其形成时代,揭示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碱长花岗斑岩形成于295.0±1.8 Ma,为早二叠世初期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碱长花岗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显示高硅(SiO_2=73.72%~76.79%)、富碱(K_2O+Na_2O=7.70%~8.60%)、高TFeO/MgO(24.1~244,仅2件样品16)、10~4×Ga/Al(3.73~5.20)、(Zr+Nb+Ce+Y)(1010×10~(-6)~2425×10~(-6))和锆饱和温度(978~1039℃),低镁(MgO=0.01%~0.11%)和铝(Al_2O_3=11.55%~12.01%),强烈亏损Ba、Sr、Eu、P、Ti以及高ε_(Nd)(t)正值(+7.76~+11.9)等特征。与区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的A_2型花岗岩相比,乌尔禾碱长花岗斑岩相对富Nb(43.4×10~(-6)~122×10~(-6)),且具有较低的Y/Nb(0.46~2.24)比值,属准铝质A_1型花岗岩。综合以上数据并结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乌尔禾A_1型碱长花岗斑岩和区域同时期的A_2型花岗岩均形成于由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伸展环境。在弧后伸展体制下,热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底侵加热由亏损地幔衍生而来的年轻镁铁质下地壳物质,使其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最终在地壳浅部形成了相对富Nb的乌尔禾A_1型碱长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2.
哈里努登岩体位于阿拉善地块北缘,主要由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84.0Ma±1.8Ma,并非以往认为的志留纪。岩石SiO2含量为67%~72%,CaO为2.2%~4.4%,Na2O为3.7%~4.3%,K2O为2.1%~2.9%,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Al2O3含量为14.5%~17.2%,为准铝—弱过铝质(A/CNK=0.90~1.07),总体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35.2×10-6~130.6×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呈正异常(δEu=1.04~1.90)。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富集,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Yb、Y等),显示出弧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背景分析,阿拉善北缘在早二叠世时可能还存在与弧物质有关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3.
新特提斯洋在晚白垩世末期(68Ma左右)的构造演化一直饱受争议。西藏松多地区晚白垩世末期弧岩浆岩包括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锆石定年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年龄均为68Ma。松多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的Si O_2含量为68.5%~80.6%,K_2O含量为4.1%~6.5%,P2O5含量为0.011%~0.058%。花岗斑岩Mg#值较低,为11.3~19.0,二长花岗岩Mg~#值为24.2~43.5。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均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和明显的Eu(δEu=0.15~1.21)负异常。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花岗斑岩εHf(t)值为-0.9~+2.9,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在955~1196Ma之间;二长花岗岩εHf(t)值为-17.1~+7.9(只有1个点为负值),二阶段模式年龄在633~2219Ma之间。最终认为,松多地区晚白垩世末期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浆源区为新生下地壳,但花岗斑岩更靠近古老下地壳。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新特提斯洋在晚白垩世末期68Ma左右属于洋脊俯冲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出露的两条花岗斑岩带分布在与嫩江—八里罕断裂相关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内。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该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4.99±0.99 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斑岩Si O2含量为70.56%~78.34%,(Na2O+K2O)为7.10%~8.99%,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20,富硅、碱,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花岗斑岩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9.49~14.71),Eu负异常较强(δEu=0.33~0.73),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Th、U,Sr、Nb、Ti相对亏损,呈明显负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嫩江—八里罕断裂在早白垩世晚期曾发生短暂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出露的2条花岗斑岩带分布在与嫩江—八里罕断裂相关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内。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该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4.99±0.99 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斑岩SiO_2含量为70.56%~78.34%,(Na_2O+K_2O)为7.10%~8.99%,铝饱和指数A/CNK为0.94~1.20,富硅、碱,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花岗斑岩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_N=9.49~14.71),Eu负异常较强(δEu=0.33~0.73),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Th、U,Sr、Nb、Ti相对亏损,呈明显负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嫩江—八里罕断裂在早白垩世晚期曾发生短暂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6.
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是近年来在区内发现的首例中型钨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纪花岗岩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钨矿化与矿区花岗质岩石有明显的空间关系。然而,与钨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成因尚不清楚。本文对矿区出露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3个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82.3±3.2Ma、284.3±2.2Ma和284.8±2.3Ma,属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成矿年龄一致。所有岩石具有高硅(Si O_2=73.6%~78.3%)、富碱(K_2O+Na_2O=5.15%~9.62%)富钾(K_2O/Na_2O> 1.1)、贫钙(Ca O=0.19%~0.75%)和钛(Ti O_2=0.04%~0.24%)、弱过铝-强过铝质(A/CNK=1.01~1.39)特征。这些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较大(变化于20.3×10-6~328×10-6),但二云母花岗岩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La/Yb)N=0.96~2.06)、Eu强烈负异常(δEu=0.07~0.41)的深"V"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显示轻稀土略富集((La/Yb)N分别为2.8~5.5和4.8~7.4)且Eu负异常(δEu=0.33~0.39和0.34~0.63)明显的右倾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所有样品均显示相对富集Rb、Th、U、Pb元素和相对亏损Nb、Ti、P、Sr、Ba元素,但二云母花岗岩中W含量(4.6×10-6~9.4×10-6)相对低于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中W含量(分别为15.1×10-6~168×10-6和8.4×10-6~16.0×10-6)。所有样品的锆石具有正的高εHf(t)值(+3.8~+11)和相对年轻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Hf的tDM2为0.60~1.0Ga)。以上特征说明,这些岩石属高钾钙碱性分异I-A过渡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这些岩体是二叠纪时期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两个独立岩浆事件的产物,母岩浆均来源于新生地壳熔体与幔源岩浆,经过高度分异演化后结晶形成矿区岩石。花岗质岩浆活动为巴斯铁列克钨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岩浆演化过程(结晶分异与熔体-流体作用)对成矿元素有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辽东中部的本溪-宽甸一带发育有较大规模的中生代岩浆岩,关于这些岩体的形成时代、岩浆来源及构造背景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溪关门山岩体由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构成,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为126.4±1.5 Ma,碱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25.7±1.7 Ma,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具有富Si、K,贫Fe、Mg、Ca、Ti的特征,A/CNK=0.95~1.12;微量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K、Th、Rb,亏损Ba、Sr、Ti、P等;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La/Yb)N=7.62~17.32,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上述特征表明关门山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关门山岩体为非造山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活动产物,其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岩石圈减薄环境,是华北板块东部伸展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笔者研究了小莫尔可地区碱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成因及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样品中的锆石多呈半自形晶,具有振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0.38~0.68),揭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该区碱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石炭世((348.9±2.1)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体主量元素具有高硅(SiO_2=75.78%~77.01%)、富钾(K_2O=4.58%~4.76%)、贫铝(Al2O3=11.80%~12.37%)、贫钙(CaO=0.28%~0.31%)、低镁(MgO=0.05%~0.09%)的特征;微量元素具有亏损Ba、Sr、P、Ti等元素,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呈现Eu负异常明显、轻稀土元素轻度富集的"海鸥"式分配,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通过Eby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进一步判别其为A2型花岗岩,代表其形成于碰撞伸展的转换过程之中。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其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合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9.
巴根黑格其尔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该矿床为一中型矽卡岩型铅锌铁矿。本文对矿区内的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1±2.2Ma,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斑岩A/CNK在0.83~1.35之间,具有高硅(70.21%~72.85%)、富碱(6.60%~8.53%)、低P_2O_5(0.09%~0.11%)的特征;分异指数(DI)为85.7~92.8,固结指数(SI)为3.52~5.80,表明岩石经历了较强的分异演化作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显示U、La、Hf、Yb、Lu、Rb、K相对富集,Sr、P、Ti、Ta、Nb和Ba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且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花岗斑岩属准铝质到过铝质的高分异Ⅰ型花岗岩。花岗斑岩(~(87)Sr/~(86)Sr)i值为0.70222~0.70557,ε_(Nd)(t)值为2.3~2.5,ε_(Hf)(t)值为6.2~9.2,二阶段Nd模式年龄为741~755Ma,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613~808Ma,经校正后的(~(206)Pb/~(204)Pb)t值为18.253~18.396,(~(207)Pb/~(204)Pb)t值为15.521~15.546,(~(208)Pb/~(204)Pb)t值为37.841~38.066,具有混合成因Pb的特征,以上结果说明花岗斑岩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加入地壳的亏损地幔物质。巴根黑格其尔花岗斑岩岩浆与大兴安岭地区的晚侏罗世花岗岩岩浆基本同期侵位,其形成与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后碰撞过程有关,并可能叠加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弧后伸展的影响。巴根黑格其尔花岗斑岩对矿体起到破坏的作用,是在成矿以后形成的,后期的找矿勘查工作应重点围绕闪长岩展开。  相似文献   

10.
南祁连北缘东段刚察大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而约束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刚察大寺花岗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花岗闪长岩中锆石自形程度较好,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振荡生长环带,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7~0.91),表明其为岩浆成因;最小一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5±4)Ma,即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属性,主量元素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贫镁的特征,其Si O2=65.52%~74.23%、(K2O+Na2O)=6.95%~8.24%、Al2O3=12.33%~15.26%、Mg O=0.31%~1.32%,A/CNK介于0.85~1.05之间,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亚碱性系列岩石;整体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51~0.80)和Sr、P、Ti的明显亏损。南祁连北缘东段刚察大寺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起源于高温低压条件下中、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暗示,刚察大寺早志留世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出露的两条花岗斑岩带分布在与嫩江—八里罕断裂相关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内。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该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4.99±0.99 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斑岩Si O2含量为70.56%~78.34%,(Na2O+K2O)为7.10%~8.99%,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20,富硅、碱,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花岗斑岩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9.49~14.71),Eu负异常较强(δEu=0.33~0.73),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Th、U,Sr、Nb、Ti相对亏损,呈明显负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嫩江—八里罕断裂在早白垩世晚期曾发生短暂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部红格尔地区碱长花岗岩是白音乌拉-东乌旗A型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86~294 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岩石富硅(SiO_2=75.13%~80.17%)、富碱(Na_2O+K_2O=7.33%~9.11%)、富铁(TFe_2O_3=1.01%~2.31%)、贫镁(MgO=0.09%~0.27%)和贫钙(CaO=0.12%~0.52%)。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K和Pb明显富集,Sr、Ba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i、La和Ce亏损明显,Zr、Hf相对富集。岩体稀土总量较低且变化大(∑REE=33~165μg/g),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低且轻稀土弱富集,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06~0.13),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较平缓、轻微右倾的海鸥型分布型式。εNd(t)为正值(+1.08~+3.18),tDM2变化于805~965 Ma之间;有较高的放射成因铅,(~(206)Pb/~(204)Pb)i为18.710~19.280,(207Pb/204Pb)i为15.557~15.597,(~(208)Pb/~(204)Pb)i为37.887~38.330。岩石学、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红格尔地区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其形成于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是后碰撞俯冲板片断离诱发中下地壳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红格尔地区A型花岗岩的发育可能反映了内蒙古中部古亚洲洋在二叠纪前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中部夏日哈木矿区二长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资料,以确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夏日哈木矿区的二长花岗岩呈岩株状和脉状捕虏体出露于矿区中部。2件二长花岗岩样品中岩浆锆石LA-MC-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23.7±2.5 Ma(MSWD=0.27)和920.1±2.8 Ma(MSWD=0.18),属新元古代早期。岩石高硅(SiO_2=73.24%~73.83%)、富碱(Na_2O+K_2O=7.96%~9.79%)、贫钙(CaO=0.31%~1.13%)、贫镁(MgO=0.11%~0.2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分布特征,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0~0.45);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Sr、Ba、Nb、P、Eu和Ti的负异常。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属于S型花岗岩。岩石具有较低的CaO/Na_2O比值(介于0.13~0.26之间,平均0.19),较高的Rb/Sr比值(介于1.27~12.45之间,平均7.61),显示出上部地壳源区的成分特征,可能由泥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本文认为该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可能与加厚陆壳上部泥质岩石减压熔融并经历了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热源主要来自于陆壳加厚过程中K、Th、U等元素放射性蜕变产生的热量。综合分析认为,东昆中隆起带中部地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时间上对应于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时间。  相似文献   

14.
对黑龙江陈家店金矿区内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7±4)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具有富Si、富Al、富碱质和低Mg、低Ca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高场强元素(HFSE)Th、Rb和K明显富集,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Sr和Ti明显亏损的特点;稀土元素以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为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强(La/Yb)_N=0.47~4.99,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8~0.68)。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花岗斑岩具有碰撞后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后的构造环境。综合研究认为,矿区花岗斑岩的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其成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地处火山弧形构造带,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5.
西准噶尔乃至整个北疆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乌尔喀什尔山一带库鲁木苏岩基中的库鲁木苏序列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细粒正长花岗岩、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组成。该序列富硅(Si O2=70.78%~76.85%)、富碱(K2O+Na2O=7.87%~9.71%)、低钛(Ti O2=0.08%~0.41%)、贫钙(Ca O=0.16%~1.42%),为准铝质至强过铝质(ACNK=0.98~1.15);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典型的"V"字型,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及高场强元素(Zr、Hf),而强烈亏损Ba、Sr、P、Eu和Ti。以上特征表明库鲁木苏序列为A2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库鲁木苏序列形成于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永甸地区的辽吉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永甸花岗岩形成于(2 180.4±5.3)Ma。永甸花岗岩富Si(SiO_2=72.20%~73.54%),富碱(K_2O+Na_2O=7.83%~8.35%),贫Ca、Mg、Al(CaO=0.28%~1.37%,MgO=0.07%~0.14%,Al_2O_3=12.22%~12.88%)。稀土配分模式曲线为右倾型,有较强的负Eu异常(Eu/Eu*=0.38~0.69)和较高的Ga/Al比值,而且岩体富集Zr、U、Y等高场强元素以及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贫Ba、Sr等元素,这些特征表明永甸花岗岩属于A_2型花岗岩。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永甸花岗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来源于减薄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7.
新疆西准噶尔南部地区出露的中酸性花岗岩以Ⅰ型和A2型花岗岩为主.本文通过对哈拉阿拉特山南麓乌尔禾地区新发现的A1型碱长花岗斑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旨在准确厘定其形成时代,揭示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碱长花岗斑岩形成于295.0±1.8 Ma,为早二叠世初期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碱长花岗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显示高硅(SiO2=73.72%~76.79%)、富碱(K2O+Na2O=7.70%~8.60%)、高 TFeO/MgO(24.1~244,仅2件样品<16)、104×Ga/Al(3.73~5.20)、(Zr+Nb+Ce+Y)(1010×10-6~2425×10-6)和锆饱和温度(978~1039℃),低镁(MgO=0.01%~0.11%)和铝(Al2O3=11.55%~12.01%),强烈亏损 Ba、Sr、Eu、P、Ti 以及高 ∈Nd(t)正值(+7.76~+11.9)等特征.与区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的A2型花岗岩相比,乌尔禾碱长花岗斑岩相对富Nb(43.4×10-6~122×10-6),且具有较低的Y/Nb(0.46~2.24)比值,属准铝质A1型花岗岩.综合以上数据并结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乌尔禾A1型碱长花岗斑岩和区域同时期的A2型花岗岩均形成于由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伸展环境.在弧后伸展体制下,热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底侵加热由亏损地幔衍生而来的年轻镁铁质下地壳物质,使其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最终在地壳浅部形成了相对富Nb的乌尔禾A1型碱长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黑龙江张家湾地区中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该区域花岗质岩浆作用、成因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具有高SiO_2(73.12%~77.82%)、富碱(K_2O+Na_2O=6.36%~8.56%)、富铁贫镁(TFeO/MgO=6.67~25.43)的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值大多大于1.1,Eu负异常明显(δEu=0.01~0.74),富集Th、U、K和Rb,亏损Ba、Sr、P和Ti;锆石饱和温度变化范围为757~900℃,平均为816℃,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由高分异花岗岩向过铝质A型花岗岩演化。稀土元素特征指示,岩浆物源由幔源和下地壳物质混合而成,中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构造类型为A2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作用阶段。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受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碰撞后造山作用的影响,中侏罗世张家湾地区处于造山后伸展拉张的环境,岩石圈由挤压向伸展构造背景转变,地幔物质上涌并伴随岩浆的底侵作用,引发地壳物质的熔融,最终形成了该区域的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19.
哈里努登岩体位于阿拉善地块北缘,主要由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84.0Ma±1.8Ma,并非以往认为的志留纪。岩石SiO2含量为67%~72%,CaO为2.2%~4.4%,Na2O为3.7%~4.3%,K2O为2.1%~2.9%,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Al2O3含量为14.5%~17.2%,为准铝—弱过铝质(A/CNK=0.90~1.07),总体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35.2×10-6~130.6×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呈正异常(δEu=1.04~1.90)。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富集,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Yb、Y等),显示出弧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背景分析,阿拉善北缘在早二叠世时可能还存在与弧物质有关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20.
巴音呼都森中酸性花岗岩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山,处于北昆仑岩浆弧中,岩石类型由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浅肉红色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浅灰肉红色二长花岗斑岩组成。笔者分别选取该地区多登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景忍二长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微区定年,获得时间为(217±2)Ma、(212±1)Ma,表明该岩体成岩年龄为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iO_2含量(67.01%~76.61%)、K_2O含量(3.47%~5.52%)、Na2O含量(1.55%~4.52%),而贫MgO(0.12%~1.37%),低TiO_2(0.06%~0.84%)、P2O5(0.01%~0.36%)的特征,稀土元素特征具弱的Eu负异常(δEu值=0.17~0.72),A/CNK均小于1.1,岩石系列属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综合分析认为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该型花岗岩的确定证明了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之前碰撞造山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