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云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口城市化质量与土地城市化质量两方面,构建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6年相关数据为支撑,定量计算云南省多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度、综合发展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并根据协调发展类型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云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类型和对比类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协调状态进行评估;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分别以2007年和2016年为时间节点,揭示不同时段云南省各市(州)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特征看,云南自2010年起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土地规模扩展过快,存在造成空城的风险;城市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趋势良好,逐步进入协调阶段;从空间格局特征看,呈现以昆明为中心,从中部“协调型”逐步转变为边缘“失调型”的空间格局;土地城市化滞后型数量少,且集中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数量多,广泛分布于滇东、滇西、滇南和滇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各市(州)协调发展状态分属协调阶段、磨合阶段和失调阶段,协调发展对比类型空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4个系统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对典型样带区进行影响因素探讨。结果表明:城市韧性子系统间逐步趋于均衡,但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社会子系统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子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子系统位序转换加剧;城市韧性水平集聚趋势减弱,各子系统空间发展格局多样化;城市韧性发展空间异质性显著,中低、低韧性水平城市居于主导地位,东部地区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集群化”空间分异特征显现,城市群地区的韧性高于其他地区;东部沿海样带受城市活力影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变化相对缓慢,长江沿岸样带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而胡焕庸线沿线样带无明显差异、但其整体受城市扩张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1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①城市蔓延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发表在城市类或地理类期刊上;②城市蔓延研究的国家合作较为密切,但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较为分散,最活跃的国家、机构和作者分别是美国、中国科学院和萨尔瓦蒂(Salvati);③以城市、增长、土地利用、城市化、美国、格局、中国、影响、区域、GIS等高频关键词为主线,大致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④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蔓延单个领域,近期则开始与其他领域(如景观生态、人类健康、土地财政等)相结合。未来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和合作网络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多尺度研究的增多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土地城市化水平与进程的空间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洋  王少剑  秦静 《地理研究》2014,33(12):2228-2238
土地城市化在中国快速而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支撑与制约角色越来越明显,但目前对土地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框架依然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土地城市化率的概念与测度方法,并确定其阈值。以中国656个城市的城区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和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基本数据,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土地扩展面积和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分别评价了中国城市的土地城市化规模、水平、绝对进程和相对进程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分析了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对土地城市化进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 近10年来,中国城市总体土地城市化率提高近一倍,由“金字塔式”等级分布逐渐转为“钥匙式”的分布格局;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但城区面积更大,使其土地城市化率的数值较低。② 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群的城市土地扩展面积最大,呈现出行政等级式分异和空间集聚式分异的空间格局;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呈现出沿海城市群与其他城市分异的空间格局。规模越大的城市,土地城市化进程越明显。③ 近10年来中国土地城市化进程的两大核心用地增长类型是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规模越大的城市,工业用地增长的驱动作用越显著;中西部地区和中小规模城市以居住用地增长为核心,沿海城市群和重要交通轴线城市以工业用地增长为主。  相似文献   

5.
杨青山  刘鉴  张郁  杨维旭 《地理学报》2020,75(10):2146-2163
沿边口岸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关键节点。本文以中俄边界往来最密切的口岸城市满洲里为例,首先,通过构建改进动态集中指数(MDCI),将满洲里口岸—城市关系划分为低水平平衡发展阶段(1979—1987年)、口岸发展稍快于城市发展阶段(1988—1997年)、口岸发展大幅快于城市发展阶段(1998—2005年)、城市发展稍快于口岸发展阶段(2006—2015年)和口岸与城市关系新突变点(2016—2017年)。其次,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国家、区域、地方和个体4个尺度对满洲里口岸—城市关系影响的程度,研究表明:在全时段上,表现为国家尺度>个体尺度>地方尺度>区域尺度的关系;低水平平衡发展阶段,表现为国家尺度影响较大,区域尺度、地方尺度和个体尺度影响较小;口岸发展稍快于城市发展阶段,以国家尺度影响为主,其中,俄罗斯影响稍大于中国,其他尺度影响均较小;口岸发展大幅快于城市发展阶段,国家、区域及个体尺度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且作用大小相对均衡;城市发展稍快于口岸发展阶段,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地方尺度作用较明显,个体尺度影响弱化,其中,区域尺度影响最大,之后表现为国家尺度(俄罗斯)>地方尺度>国家尺度(中国)>个体尺度的关系。口岸与城市关系新突变点,个体尺度与国家尺度影响较大,区域尺度与地方尺度影响较小。最后,综合运用VAR模型、深度访谈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国家、区域、地方及个体尺度因素对口岸—城市关系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全时段和分阶段的分析。本研究可为满洲里促进口岸—城市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多尺度视角的新思路,也可为中国广大边境地区探讨口岸—城市关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万旭  李江风  曾杰  冉端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9):2173-2187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 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 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 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 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城市景观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深深地刻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未来的景观将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人类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却是通过城市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区域物质能量流,进而影响区域生态过程,这种城市景观通过空间格局对生态系统特征和过程造成的影响,可以称之为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本文考察了中外学者近年来就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所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包括景观要素与格局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城市动植物群落、气候、水文、土壤等造成的影响。作者通过评述近年来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认为尽管目前对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结合尚未完善,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在不同尺度、不同切入点的实证研究,为建立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有机结合提供基础。这些研究的结论及其所揭示的规律将作为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的依据,推动城市和人类-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厦门市同安区不同扩展轴上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扩展轴上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的研究,是了解城市化对城市景观生态影响过程与机制的一个理想途径.本文选取厦门市同安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分析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别在沿同集路方向与沿往翔安的324国道方向的城市扩展轴上布设样带,通过移动窗口取样,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沿同集路方向的扩展轴各项指数受城市化影响较明显,沿324国道方向的则不明显;在景观水平上,城市化造成沿同集路方向扩展轴景观形状更为复杂,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格局由原本的多种景观均势并存转变为以城镇景观为主导的格局,景观更为破碎化,而沿324国道方向景观形状没有明显受城市化影响,但城市化促使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格局由原本的以耕地景观为主导的格局转变为多种景观均势并存的格局,景观破碎化程度方面则没有明显受城市化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城市扩展轴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的不同,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城市建设布局模式、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等因素则影响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的幅度与峰值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论珠江三角洲城市效率及其对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上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 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1)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 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 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11.
Urban growth and shrinkage constitute the overall pattern of growing urbanization across the globe.Studies on urban vacant land(UVL)are few,and have proved to be mainly rudimentary and subjective.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of UVL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Typology,morphology,proximate causes,and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UVL are then analyzed at parcel,transect,city,and national levels based 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Results show that UVL can be categorized by land cover,land usage,and land ownership.Worldwide,UVL has been widespread and extensive.For example,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ies of UVL in the cases of Guangzhou and New York are 8.46%-8.88%and 3.17%-5.08%,respectively.The average vacancy rate of residential land amounts to 11.48%in 65 U.S.cities.Generally,UVL shows fragmentation and irregular shape,and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exist at parcel,transect,city,and national levels.Proximate causes,such as excessive land division,irregularly shaped land parcels,decreases in resident population,deindustrialization,land speculation,insufficient investment,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can all result in UVL.Currently,UVL has become a gray area of social,economic,and ecological space.However,it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 potential resource for enhancing urban sustainability.Policy implications to promote urban sustainability using monitoring,control,and differential revitalization of UVL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基于小波分析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尺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长株潭核心区1989~2008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提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湘江样带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样带内的典型样线进行分析,得到时间及位置变化对土地利用特征尺度值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核心区不同部位的特征尺度选择不是唯一的,具有不同的尺度敏感性。长株潭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类型最为单一,对于尺度变化最不敏感,适宜采用3 300 m左右的平均粒径为特征分析尺度;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尺度敏感性最强,特征尺度采用1 980 m左右的分析粒径为宜;长株潭生态绿心区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尺度敏感性较强,以3 060 m的平均粒径为特征尺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间土地分等方法研究--以湖南省地级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国华  郑云有  朱翔 《热带地理》2000,20(3):238-242
针对我国城市间土地分等研究落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城市间土地分等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各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选用八类因素共26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湖南省12个地级市可为五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规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用地规划是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传统空间规划方法的不足,提出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规划模型。研究对蚁群优化算法的空间禁忌策略、选择策略进行改进,考虑了城市生态用地的生态效益和空间集约性,在规划目标函数中引入生态适宜性、空间紧凑度和最邻近距离指数,并设计最邻近距离指数的栅格计算方法。以广州市为例,分别模拟城市生态用地占广州市面积15%,30%和50%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规划模型能够合理的对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布局进行配置,明显提高了城市生态用地生态效益和空间集约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潜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城市土地潜力是城市建设者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的基础。该文利用GIS对土地、规划、环保、人口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建立测算最低经济容积率的模型,求得每块城市土地的经济容积率;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最低经济容积率,并用地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数据对结果进行修正,得出南京市城市土地潜力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欧阳晓  朱翔 《地理学报》2020,75(3):571-588
认识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特征、扩张质量及景观生态效应等综合信息将有助于城市群空间高质量发展规划与决策。选取10个不同发育等级的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景观扩张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0—2015年期间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景观生态效应,并构建人口、经济与城市用地协同发展指数,据此分析城市用地扩张中“人—地”关系协同程度。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各个城市群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建成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张强度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之前成熟型城市群的扩张强度最高,2010年之后培育型城市群成为扩张强度最高的类型。②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总体上呈现不均衡布局的趋势,高速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全国视角来看,东部高于中、西、东北部,整体城市群快速扩张的中心由东向西移动。③ 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模式表现出边缘式和飞地式两种空间扩张模式并存,不同发育等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性,成熟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其他两种类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初具雏形或尚未形成。④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吞没”了郊区和农村地区,破碎化程度、形状的复杂程度较高,景观格局表现出不稳定。⑤ 城市群“人口—土地”协同程度逐步增强,“经济—土地”协同程度整体较高,整体上表现出城市用地扩张质量有所提升。新时期城市群城市用地应严格控制扩张规模,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均衡发展,为城市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焦点历经管网设计、不透水面阈值控制、低影响开发及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呈现"多尺度多视角衔接"趋势。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调蓄功能变化机制及管理应用,揭示了1985-2015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是调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发现基于小流域的调蓄功能变化与建设用地强度整体低关联,但局部高相关,高相关的地区位于大城市或某些乡镇周边的建设增长热区,而这些热区的建设用地与调蓄空间规模较大且接触机会更多,是开发之前调蓄空间保护、开发控制以及开发之后综合管理等3个土地利用调蓄目标因子协调不当的结果;最后提出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345"模式,即以3个目标因子和5类控制要素为基础,实施土地利用调蓄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等4类差别化战略模式,从更大尺度认识老城区和新区的雨洪关联,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土认知和视野。  相似文献   

19.
杨洋  李雅静  黄庆旭  黄聪 《地理研究》2016,35(9):1672-1686
复合1992-2012年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等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运用多种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方法,对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城市用地规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比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更为均衡;城市用地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首位优势在减弱,城市人口规模呈位次型分布但首位优势在增强;位序迅速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山东省和河北省,位序显著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辽宁省。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空间分布呈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特征,且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空间特征比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更为突出。研究结论可为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greening of vacant parcels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 continues to gain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cluding its use to ameliorate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food deserts. Planning for such uses requires accurate inventories of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vacant parcels, which may prove difficult to produce for large, sprawling urban complex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hat combines remote sensing and cadastral data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forms of vacant land for the Phoenix, Arizona metropolitan area while reducing computation time. The approach identifies vacant parcels for potential greening, focusing on privately owned land lacking buildings and impervious surfaces. The results for the Phoenix area reveal hot spots of these parcels, many of which reside along the fringe of the metropolis awaiting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vacant parcels, however, reside within the metropolitan core and are suitable for greening as well, potentially serving to mitigate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food deserts in this region.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parcel results are detai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