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香港海啸监测及警报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德  李健威 《华南地震》2008,28(2):118-124
地震监测、海啸数值模拟和海平面监测是监测和预报海啸的主要工具。为了有效监测南海北部可能发生的地震海啸,香港天文台(HKO)正在香港筹建一个宽频地震站,同时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PTWS)的框架取得美国加州综合地震网(CISN)显示系统的实时地震信息,并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0)的全球通信系统(GTS)接收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验潮站和海啸浮标数据以监测海面的波动情况。香港天文台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取得海啸漫滩模式交换计划(TIME)下的海啸数值模式,把香港本地的高分辨率水深和地形数据融合在模式之内,并利用这个模式计算南海多处地区在不同地震情景下的海啸传播,为海啸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陈建涛  叶春明 《华南地震》2010,30(Z1):145-152
南海东南边缘的马尼拉海沟是国际上公认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海啸条件的危险地区,由于南海没有大面积的岛屿阻隔海啸传播,如果在马尼拉海沟发生大地震引发海啸,那么将对广东省漫长的海岸线造成严重破坏。广东省南海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广东省地震速报系统和国家地震自动速报备份系统的基础上,由地震速报、震源机制快速计算、海啸数值模拟计算等模块组成,对南海地震海啸进行实时监测,提供海啸波浪到达海岸线的估计时刻和最大海浪高度,提供预警信息等社会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香港天文台在2012年引进了一套采用平行运算技术的海啸数值模型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COMCOT)model,并与香港天文台在2010年初开始运行的地震数据处理及分析系统结合,利用后者探测及分析所得的太平洋或南海地震参数,模拟海啸传播过程和计算海啸在海面上及抵岸时的情况。并用日本311地震所产生的海啸为主要案例,加上过去香港曾经录得的海啸记录,验证COMCOT模拟海啸的能力,讨论COMCOT在香港天文台海啸预警工作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 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 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 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 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5.
(1)本文在对未来500年内由地震引发的可能是最坏情况的海啸进行研究后指出,惠灵顿港周围地区及其南部沿有发生海啸以至洪水泛滥的危险性。(2)参考历史海啸资料对惠灵顿地区几个主要断层运动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就惠灵顿发生海啸而言,在西Wairarapa断层发生震级为8的地震(类似于1855年的地震)会造成最坏的情况,地震学家估计,未来100年内出现这种事件的概率为30%。(3)对海底运动导致的海啸波浪进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海啸防灾减灾机制,对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本文首次对我国的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借鉴我国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在根据我国一些历史地震海啸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的方法对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海啸危险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日本南海海沟地震为例,介绍了日本对该次地震发生概率的研究,展示了日本南海海沟地震引发的地震动灾害、海啸灾害及其他方面灾害评估的方法和结果,为合理应对日本南海海沟地震以达到防震减灾目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了多次破坏性海啸,例如2010年智利南部Mw8.8级和2011年东日本Mw9.0级地震海啸,引起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防灾减灾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课题,2008年至今连续3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WCEE)上均有大量海啸研究相关文章发表。本文通过调查这3届WCEE海啸专题最新研究成果,跟踪国际海啸研究动态;对目前2个研究热点问题,ASCE7-16中海啸荷载及影响和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进行调研和总结;从历史海啸目录、海啸数值模拟及应用、海啸预警系统和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4个角度对我国海啸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考虑我国目前在海啸灾害研究方面的现状,结合国际海啸研究动态,思考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当前应侧重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海啸危险性分析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有相关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地震海啸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简要综述了我国地震海啸的研究进展,借鉴我国已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全面开展地震海...  相似文献   

10.
台湾及其邻近地区的海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不仅陆上地震频繁,发生在海外的地震也不少,但其中仅有极少数的海底地震曾引起海啸。然而,由于台湾北部及西部水深极浅,近距离海底地震所引起的海啸有可能会造成重大灾害,对1867年发生在台湾基隆附近的海啸曾造成数百人死伤。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9.0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并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相似文献   

12.
海啸波近岸共振响应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凤 《地震学刊》2010,(2):147-151
应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非线性浅水长波方程,建立了海啸波产生和传播的二维数值模型;对太平洋地震引起的夏威夷群岛海啸波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和测站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谱分析,得到整个计算区域的能量谱分布,并给出了发生能量聚集的位置及相应的谱峰周期。讨论了海啸波传播到近岸时可能产生的共振响应现象,发现海啸波和近岸的共振响应不仅与近岸复杂地形有关,还与海啸波传播到近岸时的波浪入射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概率统计、回归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相关分析方法,全面地分析、研究了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多震区域的地震资料和乓尔尼诺事件的资料,发现厄尔尼诺事件与地震活动从大范围来看似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与局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明显相关。该事件的发生与东太平洋隆起地区、菲律宾群岛等地区的地震高频年相对应,与我国台湾地区、青藏高原等多震地区发生的地震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有关资料记载:1921年8月4日丹东市小寺地区可能发生5(3/4)级地震,并引起海啸危害。笔者通过现场考察和《安东县志》等史料的考证,认为这次地震不实,所发生的海啸不是地震引起的。本文最后对小寺地区容易遭受海啸危害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这对丹东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谭皓原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2):4887-4900
菲律宾群岛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因素多样.尽管近几年来已经有了少数关于该区域层析成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及中菲律宾地区,而关于群岛周围其他海沟和南菲律宾地区的讨论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同时获得过关于菲律宾群岛深部纵、横波速度结构的研究,本次研究通过反演155779条P波震相和59642条S波震相,同时获得了菲律宾群岛从地表至150 km深度的纵、横波速度结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地壳内部存在着广泛的低速异常,而表征俯冲板块的高速异常则沿着群岛周边的海沟展布.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中段的俯冲角度和俯冲活动性比南段小;菲律宾海板块在东吕宋海槽南段微弱的俯冲作用很有可能同本哈姆海台的碰撞有关.菲律宾群岛大部分MW>6.0的强震沿着各个板块的边界发生,体现出菲律宾海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强耦合作用,群岛西侧的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16°N-20°N之间呈现出的弱耦合状态可能跟北吕宋地区的拉张应力环境有关,南海块体在16°N以南的地区同上覆块体之间的耦合作用较强;群岛东侧的菲律宾海板块在14°N以北的地区没有强震发生,它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耦合程度从北向南逐渐增强,在12°N以南的地区要强于12°N以北的地区;此外苏禄海盆和菲律宾构造带之间也存在着强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南海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交汇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考虑并关注潜在地震对南海区域的影响,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陆地地区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但是针对海域的工程地震研究还比较少,地震动参数特征和地震动衰减规律尚是空白。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分析了南海及临区的地震构造,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表明:(1)南海北部历史上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该区域的近海工程要考虑琼粤滨海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引发的地震影响;(2)南海中部区域要更加关注台南至菲律宾吕宋岛西侧俯冲带的影响,该区域地震易发、多发,6级左右的中强震较多,强震和大震也偶有发生;(3)俯冲带地震与浅地壳地震的特征有一定差异,因而有必要对俯冲带板内、板缘地震做专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南海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交汇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考虑并关注潜在地震对南海区域的影响,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陆地地区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但是针对海域的工程地震研究还比较少,地震动参数特征和地震动衰减规律尚是空白。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分析了南海及临区的地震构造,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表明:(1)南海北部历史上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该区域的近海工程要考虑琼粤滨海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引发的地震影响;(2)南海中部区域要更加关注台南至菲律宾吕宋岛西侧俯冲带的影响,该区域地震易发、多发,6级左右的中强震较多,强震和大震也偶有发生;(3)俯冲带地震与浅地壳地震的特征有一定差异,因而有必要对俯冲带板内、板缘地震做专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介绍由广东省地震局开发的南海地震监测与海啸数值模拟平台,该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于国家地震自动速报备份系统的南海地震实时监测平台,全天候实时监测南海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地震自动速报,如果震级达到6级以上,平台发出声音报警,并预留短信接口,可发布海啸预警信息;二是基于COMCOT模式的南海地震海啸数值模拟平台,根据地震三要素、震源参数、断层参数等,进行数值模拟海啸传播过程,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线的时间和浪高,获得海啸传播时程和破坏程度,用于预判发布海啸预警信息。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先有地震,后才引发海啸,而海啸预警才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气象厅在根据日本沿岸发生的地震预测海啸发生方面,是以地震发生后3min为目标,努力发布迅速准确的海啸警报和预警提示。将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时发生的特大海啸灾害作为一次沉痛的教训,2013年3月,日本开始使用验证改进后的新的海啸警报。本文将介绍这次改进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明打威地震(Mw7.8),致使苏门答腊近海明打威群岛向海一侧的俯)中带浅部发生破裂,在巴盖群岛西南的沿海地带引发了3~9m高的海啸,并夺去了至少431人的生命。对有限断层震源破裂特征的远震P波、SH波及瑞雷波的分析说明,在倾角为10。的巨大逆)中断层上破裂过程持续了大约90s,破裂速度相对较低,约为1.5km/s,在约为100km长的震源区总滑动量约为2~4m。根据地震矩所计算的能量释放为1.4×10^-6,小于2006年7月17日爪哇海啸地震(Mw7.8)的能量释放量2.4×1^-6。明打威地震致使2007年9月12日群岛地震(MW7.9)的滑动区上倾部位发生破裂,结合沿岛弧锡默卢岛西北方向近海的1907年1月4日(M7.6)海啸地震,说明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发生特大俯冲地震的上倾地区的浅层逆冲破裂,特别容易引发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