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冻土三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马巍  吴紫汪 《冰川冻土》1997,19(1):52-57
利用CT手段观测了分析冻土三轴压缩蠕变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蠕变过程中围压的作用抑制了冻土体中裂隙的增长,加强了结构的强化作用,致使冻土在不稳定蠕变阶段和稳定蠕变阶段表现出结构强化占优势,随着非弹性变弄的进一步累积,如果结构强化仍然占优势,则变形具有衰减特征;如果弱化作用克服了围压效应占主导,则发展以破坏而告终的非衰减蠕变,破坏首先发生在样品低密段的薄弱区,在样品表面形成拉伸裂缝,然后向  相似文献   

2.
滑带土的蠕变过程与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前人对滑带土的蠕变性质及微观结构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土体在蠕变过程中因时间效应发生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延安二庄科北区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直剪蠕变试验研究了滑带土的蠕变特性,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蠕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土样进行SEM图像扫描,并对其微观结构孔隙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滑带土样在400 kPa正应力荷载下具有明显蠕变特性,每一级剪应力加载均出现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阶段;当剪应力值达到255 kPa后,试样发生蠕变破坏,且滑带土样在蠕变过程中由于时间效应发生了塑性破坏。在每一级加载后,土样剪应变率均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在各级剪应力加载后的衰减蠕变阶段,随着加载剪应力的增大,剪应变率也增大;蠕变过程中,土样的孔隙数逐渐减少,土颗粒重新定位排列,孔隙定向性增强,趋向于长条形的孔隙越来越多,孔隙轮廓越来越光滑,但圆形度越来越差。随着蠕变破坏的发生,在蠕变过程中形成的结构被迅速破坏,孔隙定向性减弱,数目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3.
金川软岩蠕变破坏机理电镜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金川矿岩石蠕变破坏机理,应用微观扫描电镜(SEM)对蠕变受力情况下岩石破坏断口微观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微观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岩石蠕变断裂的微观机制主要是拉伸、剪切作用下岩石发生脆性断裂,从岩石断裂微观形态研究岩石蠕变断裂,可以更好的揭示岩石断口微观形貌特征、裂纹生核、扩展、及断裂方式与岩石蠕变演进过程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深部岩体非线性蠕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王永岩  齐珺  杨彩虹  魏佳 《岩土力学》2005,26(1):117-121
对深部工程中不同深度的巷道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的蠕变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时间-蠕变、水平地应力-蠕变曲线组和时间-水平地应力-蠕变三维曲面。应用Mohr-Coulomb和Griffith破坏准则,获得了高地应力岩体的蠕变破坏规律,并计算验证了郑榕明和孙钧提出的非线性流变理论。  相似文献   

5.
吹填软土蠕变过程中结构强度变化及微观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性土长期变形过程必然对土结构产生影响。通过对结构性吹填软土进行三轴蠕变试验,在蠕变过程中选取有代表性时间点的样品,对其进行微观结构分析与结构强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蠕变过程其实就是土体内部结构硬化和软化相互转化的过程。当应力水平低于结构屈服应力时,土体的蠕变是硬化占主要部分,其微观结构的变化是逐渐趋于稳定,结构强度相应增长。当应力水平超过结构屈服应力时,土体的蠕变是软化占主要部分。该阶段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即其结构从大量破坏阶段到土体结构最终破坏阶段;微结构却从稳定阶段变为不稳定阶段,最后又回到无序阶段。  相似文献   

6.
冻土蠕变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温度、不同加载应力作用下冻结兰州黄土、黏土、砂质黏土的蠕变试验,分析了蠕变曲线、初始应变、流变起始应变与流变起始时间、破坏应变与破坏时间及相对蠕变指标.结果表明:3种土质冻土的蠕变曲线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加载过程中,应变非线性增加,且加载应力越大、温度越高,初始应变越大;流变起始时间与破坏时间都与加载应力、温度有密切关系,加载应力越大、温度越高,越先出现流变和破坏. 对于相同的土质,加载应力和温度对流变起始应变、破坏应变的影响不大;对于不同土质的初始应变、流变起始应变和破坏应变,都是黏土最大、砂质黏土次之、兰州黄土最小. 3种土质冻土的初始加载段和非稳定蠕变段所占的时间较短,但产生的应变却较大;同时,温度越高,相对流变时间越短、相对破坏时间越长,说明非稳定蠕变阶段所占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稳定蠕变阶段所占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变长.  相似文献   

7.
罗泽军  张清照  石振明  潘青  俞松波 《地球科学》2022,47(12):4484-4497
工程岩体开挖会遇到各种复杂应力条件,岩体在荷载作用下随时间会产生流变现象,这种“累进性破坏”导致工程岩体常出现滑坡、塌方、大变形和支护困难等问题.为解释天然岩体结构面的流变现象,以天然红砂岩结构面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面三维形貌扫描试验、结构面分级加载剪切蠕变试验,对天然岩体结构面的剪切蠕变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岩体结构面蠕变变形量与蠕变应力和结构面三维形貌特征指标正相关;岩体结构面蠕变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即过渡蠕变、稳态蠕变和加速蠕变阶段,当法向应力一定时,结构面三维形貌特征指标越大,发生的蠕变破坏越剧烈;基于结构面剪切蠕变曲线与剪切蠕变速率曲线特征,建立了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的岩体结构面剪切蠕变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8.
杨秀荣  姜谙男  王善勇  张峰瑞 《岩土力学》2019,40(11):4331-4340
为探讨寒冷地区隧道围岩的长期稳定性,选取吉林省辉白隧道中的片麻岩进行冻融循环条件下的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对片麻岩蠕变特性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片麻岩的蠕变变形量逐渐增加,而蠕变破坏应力、蠕变时长、长期强度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同时冻融循环温度的幅度对片麻岩的各蠕变参数也有一定影响,表现为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温度越低,岩样的初始瞬时蠕变越大,而蠕变时长与长期强度越小。同时基于试验结果,利用1stOpt优化软件对Burgers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可得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在蠕变减速段和稳定段吻合较好。最后通过SEM扫描和能谱EDS分析了冻融循环对片麻岩微细观结构的影响机制。岩样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均为剪切破坏,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岩石的破裂程度越来越严重、破坏块度越来越小。研究结果为寒区岩石工程的支护设计和防冻害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严重,从前一直认为泥岩吸水膨胀、蠕变是导致成片套损的主要因素。成片套损位置研究发现,嫩江组二段底部与嫩江组一段顶部成片套损实际集中于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内,而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岩石矿物学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其不含遇水膨胀的蒙脱石,且粘土矿物含量也低于其上下相邻岩石,表明其遇水膨胀与蠕变较弱,岩石遇水膨胀与蠕变不会构成成片套损的主要原因。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岩石岩心观察描述、镜下鉴定、矿物成分综合测试和岩石强度性质研究发现,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泥岩为富含长英质的质地坚硬岩石,含粘土矿物较少,不含蒙脱石,岩石吸水能力差、膨胀与蠕变能力弱;标志层中存在多个化石富集带,化石沿岩石层理分布形成沿层理方向的区域性力学薄弱面;沿化石层层理的抗张强度与抗剪强度远低于其他层位和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强度性质。因此,一旦注入水进入嫩江组二段底部标志层,富含化石的岩石沿岩石层理优先发生破坏,并迅速扩展,形成成片套损现象。  相似文献   

10.
韩超  庞德朋  李德建 《岩土力学》2020,41(4):1179-1188
对陕西柠条塔砂岩样品进行单轴分级加卸载蠕变试验,分析样品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循环级数增加,各级耗散能非线性增长,各级塑性应变能相对稳定;耗散能超过塑性应变能可作为样品破坏的先兆能量特征。通过定义相关系数,建立能量与变形之间的关系后发现:随循环级数增加,各级塑性应变能与各级新增塑性应变呈正相关性,各级耗散能与塑性应变累积量呈正相关性。分别对加载、蠕变、卸载及恢复等4个阶段的能量计算后得出:各阶段能量演化速率均随循环级数的增加而增大。加、卸载速率恒定时,加载段能量变化率大于同级卸载段能量变化率,蠕变段能量变化率大于同级恢复段能量变化率。通过分析各级循环加载段能量变化规律,提出能量衰减系数 ,该值随应力水平增长呈幂函数形式降低,以此提出一种可以有效预测破坏应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青海-西藏±500 kV直流联网输电线路工程塔基基础设计问题,在青藏高原五道梁处取地表粉质黏土,制备不同含水率、不同密实度的重塑土样,在-2 ℃条件下进行了直剪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冻结粉质黏土剪切蠕变曲线除了在个别较高应力下具有加速蠕变阶段外,大多数蠕变曲线只有非稳定蠕变和稳定蠕变2个阶段,表现为衰减型蠕变。通过长期强度方程计算出冻土长期强度衰减值。冻结粉质黏土长期强度与含水率、密实度密切相关:在含水率较低情况下,冻土长期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较为明显,之后随含水率的增加,冻土长期强度逐渐降低;相同含水率情况下,密实度大的冻土长期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冻土的蠕变及蠕变强度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马巍  吴紫汪 《冰川冻土》1994,16(2):113-118
基于试验,本本讨论分析了冻土三轴蠕变规律及温度和围压对冻土蠕变强度的影响,给出了土蠕变及蠕变强度随时间降低的方程式,进而提出了冻土蠕变强度的物型屈服准则。通过改变参数可将冻土的瞬时强度准则与冻土的瞬时强度准则与冻土的蠕变强度准则统一为同一个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3.
冻土蠕变的渐进屈服准则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王正贵  马巍 《冰川冻土》1996,18(2):155-161
基于冻土蠕变的现象分析表明,冻土蠕变的破坏是由于冻土中非弹性变形积累的结果,在冻土的任何变形阶段都存在着非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了冻土渐进屈服的出现,渐进屈服反过来又促进了冻土蠕变的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4.
袁文华 《岩土力学》2013,34(11):3091-3095
通过大量的人工冻结黏土蠕变试验研究,获得在高偏应力下人工冻结黏土具有显著的蠕变特性:当应力水平较低时,人工冻土发生黏弹性蠕变变性;当应力水平较高时,人工冻土发生黏塑性蠕变变性。因此,以西原模型为基础,增加一个黏弹性元件项和用抛物线屈服函数代替塑性屈服项,构建了高应力下抛物线型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改进的西原模型可以较好描述人工冻土剪切蠕变特性。基于小生境技术的遗传算法和人工冻土黏弹塑性模型有限元理论,在FEPG(有限元程序生成器)自动生成平台上研发了位移反分析程序。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深井冻结井筒开挖过程进行了位移反分析,获得了与试验相一致的冻土本构力学模型参数,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在6%以内,反演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冻结井筒开挖过程的位移反分析获得的人工冻土本构模型参数,能反映冻结壁施工过程和有效冻结范围内冻土本构参数平均值,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冻结壁应力场、位移场和稳定性预测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pore characteristics in dense and loose samples subjected to a biaxial creep test. Sliding creep between particle contacts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DEM simulations, which displayed similar creep behavior found in experiments. The irregularly shaped pore geometry in the soil packing was quantified with a best-fitting ellipse with the aid of the region-based metho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initial density of soils and the deviatoric stress values under which creep starts determine unique evolution of pore space. In addition, the weak pore structures, elongated along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or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al loading), collapse first and ultimately only those stable pore structures, elongated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r parallel to the axial loading direction), survive and then dominate the entire soil structures as creep proceeds. 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at last become more uniform and homogenized throughout the sample, and a more stable particle arching elongated along the loading direction is gradually produced during creep.  相似文献   

16.
冻土的蠕变特性对深井冻结法施工至关重要。针对某矿区人工冻土在-5℃、-10℃、-15℃和-20℃下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发现冻土的抗压强度受冻结温度变化影响,两者间为线性反比例关系。通过小生境原理对传统的遗传算法作模糊随机改进,给出模糊遗传算法的步骤思路,进而运用该算法反演冻土蠕变模型中的参数值,获得各温度下的蠕变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蠕变模型计算值在蠕变各阶段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准确反映了冻土蠕变的整体规律。可见,模糊遗传算法能有效反演蠕变参数,较传统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7.
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冻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介绍了CT扫描技术的特点, 回顾了利用CT扫描试验进行冻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包括研制与CT配套使用的用于冻土的辅助设备、 利用CT数进行冻土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利用CT数定义损伤并进行损伤演化研究、 利用CT图像进行细观结构分析等, 总结了冻土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最后, 指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冻土研究所遇到的问题、 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其中, 着重介绍了高质量CT图像的获取、 CT数的变化与冻土试样感兴趣区域内的各组分变化的联系、 冻土CT图像的数字化处理方向. 结果表明: CT扫描技术是现阶段对冻土内部细观结构进行无损检测的最理想有效的技术之一, 借助辅助设备及图像数字化处理, 势必对冻土领域的研究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温冻土的蠕变特性试验及蠕变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岁桥  王宁宁  张虎 《冰川冻土》2020,42(3):834-842
为了研究高温冻土蠕变变形特征以及各影响因素对蠕变的作用, 分别在含水量15%、 25%及35%, 荷载100 kPa、 200 kPa及300 kPa, 温度-1.5 ℃、 -0.7 ℃及-0.3 ℃的条件下开展了室内单轴蠕变试验, 分析在无侧限条件下高温冻土在不同温度、 荷载及含冰量条件下的蠕变变形特性。结果表明: 在当前试验条件下, 冻土蠕变变形非常可观, 且蠕变曲线都没有出现渐进流阶段; 温度是影响冻土蠕变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而含冰量是影响冻土蠕变的关键内在因素; 在高含冰量条件下温度及荷载的改变对蠕变速率的影响非常显著, 甚至引起量级上的差别。在现有试验条件下, 高温冻土蠕变过程可利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来较好地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