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彭克银 《地震》2004,24(1):50-54
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 应力场特征, 统计了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中强地震与川滇及其附近地区大地震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 1900~2000年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6次5.5级以上地震有5次在其后2~3年内,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及其附近地区发生了7.5级以上地震。 反之, 1900年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7.5级以上地震7次, 其中5次地震前2~3年内理塘-德巫断裂上均发生了5.5级以上地震。 在此统计基础上讨论了2001年2月23日雅江6.0级地震对西南地区近期地震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1989年地震活动概况 今年我国大陆至今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发生7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6次在西南地区,表明大陆地震活动仍处在起伏活跃中,西部乃是主体活动地区。 1989年1—10月,新疆境内发生的地震3.0—3.9级(M_S下同)138次,4.0—4.9级26次,5.0—5.1级3次。地震活动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西昆仑地震带、乌恰地区和南天山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继续相对平静。  相似文献   

3.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地块区及其次级地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已有历史地震资料统计显示,青藏高原内活动地块边界构造带上大地震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特征,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这可能暗含着活动地块  相似文献   

4.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是指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中北部地区,即通常所称的安徽淮河中游区.淮河中游区历史上发生过10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为变形带上1831年凤台东北61/4级地震.该地区也是安徽现代中小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区,期间区内还发生了1979年固镇5.0级地震.  相似文献   

5.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构造带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活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祁连山构造带1984年以来的13次中强地震(Ms≥5.3),其中有广义前震的10次,占77%.广义前震与主震优势间隔时同3个月,优势空间距离约300~400 km,震级差在1级以上.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沿构造带似呈有序分布;同一地区中强震之前广义前震空间分布图像具有一定相似性.广义前震的有序活动可视为祁连山构造带中强地震发生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7.
南北构造带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它是第四纪地壳构造变动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地质灾害多发带;也是地壳厚度和重力异常的陡变带,它在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地震活动性来看,该带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8级以上大震,是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个地震带。  相似文献   

8.
正自有仪器记录以来,祁连山构造带6级地震活动,经历了两个绝对平静期和两个相对活跃期。显现出长时间段起伏活动、空间依赖大构造带有序分布和迁移的基本特征。第一平静时段(1900—1919),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事件的记录。第一活跃时段(1920—1954),伴随M≥7大震活动30余年。第二平静时段(1955—1985),祁连山构造带没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第二活跃时段(1986—2016?),祁连山构造带记录到6级地震7次。  相似文献   

9.
1994年11月份,华北(33.0°-42.0°N,111.0°-125.0°E)范围内,共发生ML≥3.0地震8次(见下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11月8日发生在黄海的ML4.6地震。辽东半岛及黄海海域北部仍是3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地区,山西带在平静了二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3.8级地震,平原带也有二次3级地震活动,本月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属中等活动水平。12月份,该范围内共发生ML≥3.0地震11次,其中最大地震为12月23日沙城ML4.3地震(见下表)。本月华北地区能量释放最高的地区为燕山带中段,但该带在4级地震发生的背景上无一次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海域活动断裂探测和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地震活动强烈 ,不仅在陆域的不同地震区带内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而且在不同海域也有强震发生 ,如在渤海、南黄海、台湾海峡和北部湾等海区均发生过多次 6~ 7 级地震 ,有的海域地震的重复性很高 ,如渤海及邻近海域自公元 1 54 8年以来已先后发生过 4次 7级以上地震 ,南黄海在最近 50 0年内已发生过 1 0次以上 6~ 7级地震 ,台湾海峡在 1 7世纪和2 0世纪先后发生过多次 7级以上地震。近 40年来 ,我国对陆域活动构造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尤其是最近 2 0年来 ,由于定量活动构造学的发展 ,对陆域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及…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全球分区、带历史震例总结对比方法,研究近代(1890年后)发生的103次8级以上地震,约占全部地震发生数的0.5。选择在震前几年强震活跃过程中出现率较高的10项特征,作为8级地震中期预测的经验性依据,统称为"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它们可能反映主震破裂区及附近中短期阶段应变释放的演化过程,有一定的构造物理背景。预测全球2009年7月至2015年8级地震可能发生地段,共5处危险区和9处注意监视区。实际对应结果是:在其中4处危险区内发生6次8级以上地震(有两次双震);在3处注意监视区内发生4次8级以上地震。预测时段内全球也只发生这11次8级以上地震。虚报的注意区中有6处都在大陆内部,预测喜马拉雅带中段及太平洋周边发生的10次8级以上地震,获得较好对应,可供大地震趋势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5年2月15日7时38分7.5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境内发生了6.2级地震,在4团、乌什设立的强震台记录到了地震加速度记录。本文介绍了乌什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历史地震环境,对比分析了衰减公式与实际事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史料记载,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大震发生频度高.其构造分布特点是,主要沿东边界带密集成带分布.中北段,大震沿银川-天水-武都呈近南北向展布;中南段,大震沿康定-西昌-嵩明-通海也呈近南北向展布.中段的龙门山带错位,大震构造分布不连续.这与川青地块向南东运动,由于川中盆地的阻挡,形成兼右旋活动的动力学机制有关.这一现象在1900年以前的大震分布中可清楚见到.而1900年后的大震沿东边界带的成带分布不明显,更多分布在南北地震带中西部地区的几个主要构造带上,即北西向祁连山构造带的中段、库玛构造带、鲜水河构造带、川滇地块西侧几个构造带上.虽然地震在约10度范围内总体呈南北向分布,但不象1900年前在东侧边界带大震的集中性和成带性显著,整体散布在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构造带上.尤其是1988年云南澜沧耿玛7.6级地震开始的本活跃期以来,南北地震带的6级以上强震相对集中在3个主体地区:滇西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西侧地区、祁连和巴颜喀拉地块.根据各地震活跃期强震分布区的分析,在各地震活跃期强震主体地区会持续至该活跃期结束.为此认为未来南北地震带的7级地震仍然会发生在这3个相对6级地震集中区.进而可以在这3个地区寻找大震破裂的空段,或未破裂段,即是下次大震可能发生的潜在场所.  相似文献   

14.
<正>陕西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属秦巴断块隆起,系由东西走向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为我国东西和南北巨型构造的交汇地带,是连接青藏块体和华北、华南地块的过渡区,也是多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地震震源机制可以用来研究构造带的应力分布状况,特别是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形变特征,对研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预测预防等至关重要。近年来,陕西南部地区发生了8次4级以上地震(最大震级5.9级),研究采用P  相似文献   

15.
秋立塔格断裂和黑孜尔断裂是穿过黑孜尔水库的活动构造带。黑孜尔断裂现今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以来的运动特点。该地区发生6级左右地震有10年左右间隔的特点。1999年库车5.7级地震发生以后,库区地震活动目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在未来3—5年内,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6.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2005年1-12月, 全球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6次, 低于1900年以来19次的年平均水平. 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东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图1). 在时间上分布相对均匀, 除2月份和4月份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外, 其它月份都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 在苏门答腊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 并且在印度板块的西触角处于10月8日发生了7.8级地震. 2005年1-12月, 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为5.29×1017 N·m, 处于自1900年以来的平均值3.853×1017 N·m之上.  相似文献   

17.
茫崖地区所处的构造位置比较特殊,对区域应力增强较为敏感,区域内发生的震群和3、4级地震对本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具有预测意义。区域内震群和5级以上地震活动又与青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注茫崖地区地震活动有助于青海地区的震情趋势判定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月24日16时09分,在新疆乌什发生一次6.4级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41.4度、东经79.3度,震源深度为22公里,宏观位置在新疆乌什县东北部的英阿瓦提乡一带。 震区位于天山南麓的柯平块体北缘,是北东向库齐断裂和近东西向苏尔滚断裂的复合交汇部位。这里是南天山地震带中的一个中强地震频发的地区。 根据宏观调查的初步结果,破坏最重的极震区在乌什县英阿瓦提乡境内,与微观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地震周期性规律等角度,着重研究了该区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强震自公元849年以来,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1900年之后进入第五活跃期,且当前应变处于较高状态,未来几年内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较大。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是7.0级地震的主体空区。ML5.0以上地震具有以东经110°为轴东西对跳特征,东经110°以西地区是新一轮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6次5.9级以上地震前,均存在ML4.0级以上地震空区或条带。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阴山地震带逐渐形成两条明显的ML4.0级以上地震条带,条带交汇部位所在临河—乌海地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级、1654年庐江东南5级等4次地震呈NNE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