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现代地震活动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震活动特征,利用近震直达波最大振幅比方法反演了99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并作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现代地震活动整体上继承了历史地震分布格局,未显示增强趋势;断裂带及邻区应力场P轴和T轴优势方位大致呈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分布,现今承受的作用力以近水平或斜向为主,但也存在部分其它方向的应力场和近垂直方向的作用力。震源断层的破裂类型,带内以逆冲(或正断),或近逆冲(或正断)型为主。带附近较明显地呈现出走滑型或近走滑型破裂的优势;北、南亚段应力场有明显差异,即北压南张,其分界大约在北纬32°附近,北西西走向的桥头集—东关断裂是两者间的构造变换带。  相似文献   
2.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安徽省较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历史地震分布特点,利用直达波最大振幅比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安徽淮河中游区1974年以来近百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聚类及空间合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震源断层滑动方式、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块体运动方式、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等。结果显示: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上震源断层总体上以近走滑型或斜滑型破裂为主,但倾滑型破裂也占一定比例;该地区构造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其中淮北和皖中块体仍可能分别向SWW和NEE方向运动,并在淮河构造变形带上产生左旋剪切作用,呈现一定的继承性活动特征;各块(带)上主压应力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在总体上较为一致,而各时段之间P轴方位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安徽淮河中游区受华北和华南应力场的共同作用,但其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控于华北应力场。  相似文献   
3.
安徽区域地震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安徽省境内的12个地震台的平均机制解以及较为可靠的中小地震机制解结果出发,讨论了安徽境内区域地震的应力场分布特点。在与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方向检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本省北纬32。以北地区的应力场分布具有华北块体的特点;而北纬32°以南的中南部地区已具有华北块体向华南块体过渡地区的应力场分布特点,而皖南地区已属于华南应力场的范畴。上述分布特点为划定华北块体的南边界提供了应力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是指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中北部地区,即通常所称的安徽淮河中游区.淮河中游区历史上发生过10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为变形带上1831年凤台东北61/4级地震.该地区也是安徽现代中小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区,期间区内还发生了1979年固镇5.0级地震.  相似文献   
5.
强夯引起地面振动的衰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瑞良  龚小平等 《地震学刊》2001,21(2):41-43,66
对强夯施工的现场进行了近距离的测量,得到了最大地动位移值随距离的变化特征,其衰减规律较好地符合负幂函数衰减规律,水平径向与垂直向的衰减指数分别为1.4953,0.4714。  相似文献   
6.
安徽佛子岭台平均震源机制解及其前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安徽佛子岭台不同时期的平均机制解结果,并讨论了这些结果的前兆意义。同时给出了霍山地区的小震频度变化曲线,认为:霍山地区可作为华北南部地区的应力场“窗口”,佛子岭台不同时期的机制解结果同大华北地震活动发展变化较为一致,这似可作为霍山地震“窗口”效应的佐证。文中还讨论了不同地区反映应力场的变化是否与其介质条件有关;而处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台站反映应力场变化的“灵敏”程度与台站所处方位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