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2002~2003年6~8月闪电定位仪探测的空中电荷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空中正负电荷的强度、密度、移向对对流性天气预报的指示性,并用前期电荷活动情况作为预报因子,建立对流性天气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台风莫拉菲(2009)登陆前后电荷结构演变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以及卫星和闪电定位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莫拉菲(2009)在登陆前后以及衰亡阶段的电荷结构及形成。结果表明:莫拉菲在登陆前存在近海加强过程,加强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台风眼并伴随眼壁区闪电活动的多发。眼壁区对流在近海加强阶段呈现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主负电荷区位于-25℃——10℃层,其上下各有一个正电荷区。而在台风达到最大强度后呈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仅存在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和下部的正电荷区。眼壁区对流的电荷结构同台风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而不受登陆直接影响。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外螺旋雨带对流主要表现为正的三极性或正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之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外雨带对流只能呈现正的偶极性电结构。外雨带三极性电结构的形成可以类似于眼壁区三极性结构的形成,也存在其他形成机制,即在霰粒子与冰晶组成的正偶极性电荷结构下存在一个由雹粒子组成的正电荷区,从而形成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台风衰亡阶段对流主要表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活动较弱,类似于陆地雷暴消散阶段的特性。不同类型的电荷结构所对应对流的相对强度也在文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1交流目的 根据中加气象科技联合工作组第11次会议纪要相关内容,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孙军和强天气预报中心刘鑫华于2009年10月26~30日赴加拿大安大略风暴预报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旨在全面了解加拿大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业务开展情况,重点学习强对流、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集合预报技术在业务中应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闪电与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对1999年~2001年青海省海东及黄南地区12个站点(廿里铺、平安、乐都、互助、大通、民和、尖扎、湟中、湟源、同仁、化隆、循化)的雷暴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分析闪电与之所对应的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于闪电发生位置的对流性降水的空间分布,并利用闪电定位仪来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5.
环境温湿层结对雷暴云空间电荷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非感应起电机制中决定雷暴云电荷结构的反转温度是液态水含量的函数,而液态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又取决于环境初始场中气团平均相对湿度和对流不稳定性的配置情况。本文通过不断改变初始场中层平均相对湿度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值,同时不稳定度因子K和SI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来研究初始场温湿层结的不同配置对液态水含量进而对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APE较小时,电荷结构与中层平均相对湿度的大小无关,均为准反极性,且起电活动较弱;CAPE很大时,较大和较小的中层平均相对湿度更易引起强的起电活动和偶极性电荷结构,当霰和冰晶共存的区域中心落在上升气流的外围时,会形成反极性电荷结构。当对流有效位能相同时,增加中层平均相对湿度,气层的不稳定性提高,更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和偶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减小中层平均相对湿度,对流减弱,有利于准反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巴盟对流性降水的风—能场预报模式袁国波(巴盟气象台)引言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700hPa风场及能量场的综合分析,探讨风场切变、辐合环流、能量舌、能量锋区、低空急流等与巴盟对流性降水的关系,并根据各系统相互配合的情况,总结出几个慨念模型,建立起对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61—1990年共30年3~4月影响柳州地区的500hPa槽前低能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在此低能天气系统形势影响下,柳州地区严重对流天气预报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生命史冷涡影响下持续对流性天气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生命史长达9天的冷涡系统的云图形态、移动轨迹、强度变化及其长久维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比分析该冷涡影响下的持续对流性天气与冷涡分裂的冷空气、湿度层结及水汽条件的关系,探讨对流性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和不稳定参数阈值。主要结论:(1)连续9天对流性天气分别出现在冷涡涡旋云系头部的南部或东南部。强的对流过程时,云顶TBB温度在-40~-72℃;弱的对流过程时,云顶TBB温度在-40℃以上。(2)东亚阻塞高压两侧高涡度区的正涡度平流交替补充冷涡对正涡度的损耗,是冷涡长久滞留维持的主要原因。(3)冷涡在长生命期中是动态的,冷涡中心距研究代表点的距离与对流性天气的强弱有关;对流层中层V分量能敏感地反映冷涡分裂的冷空气活动情况。(4)随着对流性天气的持续,低空湿度层逐渐增厚,而850~700 hPa相对湿度≤60%的相对于区始终存在;975 hPa水汽通量的大小和方向反映来自渤海的水汽输送状况。(5)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和风暴相对环境螺旋度SREH在判断对流性天气的强度方面比常用的不稳定参数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对流性天气的分布特征及地形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静芳  王晓明 《气象》1994,20(8):43-47
通过对吉林省强对流天气和对流性天气活动与地形关系的分析,初步揭示出地形对两类对流天气的影响机制,其结果对进一步分析研究和准确预报强对流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对流强度大小对雷暴云内微物理发展和起电过程的影响,基于已有的二维积云起、放电模式,改变其扰动温度进行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强度对雷暴云内微物理过程、起电率及后续电荷结构的产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对流强度较小时,冰晶粒子极大值在高温区(高于-13.8℃)出现,对流强度较大时,上升风明显增强,将更多的水汽带入高空,气溶胶活化过程明显增强,使得云滴粒子明显增多,冰晶粒子较早产生,冰晶粒子极大值在低温区(低于-13.8℃)出现,发展过程更为剧烈;同时,较高的对流强度也使得降雨量增多,霰粒子数目也在对流发展旺盛时期显著增多。2)非感应起电率主要和冰晶-霰的碰并分离过程有关,对流强度较大时,非感应起电率较大,电荷结构持续时间较长,过程明显,感应起电率也较强。3)对流强度较大时,电荷结构更为复杂,雷暴云发展初期基本呈现为三极性,发展旺盛时期底部正电荷区域嵌入一个较小的负电荷区,呈现四极性电荷结构,雷暴云发展末期基本呈现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强度较小时,发展初期、旺盛时期均呈现三极性电荷结构,发展末期呈现偶极性电荷结构。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云系特征与概念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2010年FY-2C/E和MODIS卫星资料、A0报文、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修订了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标准,统计分析了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和降水特征,初步建立了河南省典型对流性暴雨概念模型。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包括新生对流云团、β中尺度对流系统、α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性暴雨易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期,多发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中心附近及后侧梯度大值区, 云系上云光学厚度高值区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潜势区。低槽 (涡) 切变型和低槽型过程中干冷气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起触发作用;高压后部型与午后边界层辐射增温关系密切,能量锋、边界层辐合线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系统;切变型过程中干线的作用较重要。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发展于山区附近,移动路径有东移、东北移和东南移型,高层云导风可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提供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1~12月,我有幸参加了法国国家气象局举办的“中纬度地区天气预报”培训班。经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法国的临近和短期天气预报理论及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法国临近和短期预报方法做一简介,并谈几点想法。1临近和短期天气预报理论基于分析工具Isis除了常规的气象理论以外,法国形成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学,运用气象卫星M ETEO SAT红外通道的信息自动跟踪中尺度对流系统。1993~1997年的夏半年间,欧洲共出现了6000个面积超过1×105km 2的对流系统。在分析单体风暴、复合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时,科研人员采用Power-point的…  相似文献   

13.
用GPS水汽监测资料分析一次强对流性降水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振东  魏鸣  王皓 《气象科学》2013,33(5):492-499
用江苏省地基GPS水汽监测系统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对江苏地区2009年夏季一次强对流性天气产生的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各时段GPS-PWV的变化特征和水汽的输送特点,并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GPS-PWV对于空中水汽变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及时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空变化。通过对数值模式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强盛的水汽输入及辐合上升、中高层弱冷空气的侵入活动、低层西南气流加强、对流不稳定层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造成此次中小尺度对流性降水的主要原因。GPS-PWV提供的精确水汽变化结合数值模式所模拟出的动力、热力条件对于强对流性暴雨预报和降水区域判定具有较好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要通过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传播中,天气信息大信息量与播放时间的瞬问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几点解决意见,为更好地促进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所谓“瞬间性”是指电视天气预报标版及内容播放时间与其它电视节目相比较,其停留时间较短而言。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1977,(4):21-21
辽宁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根据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要求,已将省内1976年气象科技主要成果进行评定,内有《辽宁省军事气候志》、“地电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用能量天气图进行对流性天气预报”以及“北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对地闪的观测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地闪与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文利用1997年6~8月间在陇东地区以平凉雷电与雹暴实验站为中心对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地闪与降水的观测,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单个地闪所对应的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2)相对于地闪发生位置的对流性降水空间分布;(3)相对于地闪发生时刻的对流性降水时间分布,实现了利用地闪资料更加精确地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15日发生在赤峰机场的雷暴天气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此次雷暴天气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暖式切变和高空槽是本次雷暴天气的触发因子,低空西南急流使辐合加剧并迅速输送了水汽;低空槽前气流的突然增大对对流性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不仅增大了水汽输送的效率,迅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还加剧了急流左侧区域的辐合;对流指数的统计经验阈值对雷暴天气预报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综合分析多种指数使预报效果更好;温度层结差并不能说明没有对流性天气,低空充沛的水汽条件能弥补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9~2019年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月平均OLR资料,1960~2019年NCEP/NCAR(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大学CRU地表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探讨了热带太平洋异常对流纬向位置不同的El Ni?o事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热带太平洋异常对流活动纬向位置,研究El Ni?o事件对大气环流和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可避免SST异常反映大气对流活动异常存在局限性的缺陷。超强El Ni?o事件中,热带太平洋异常对流位置偏东,位于140°W附近。热带东西太平洋异常下沉区偏东,导致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东北部从9月到次年2月严重高温干旱,而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降水偏多。9~11月PNA(太平洋—北美)遥相关波列位置偏东,北美大槽显著减弱,使冬季北美大陆气温明显偏高。格陵兰岛到欧洲西北部位势高度偏低,亚欧北部显著偏暖。一般东部型El Ni?o事件中,异常对流位于赤道160°W附近。热带东西太平洋异常下沉区较超强事件偏西,导致澳大利亚西...  相似文献   

19.
刘景涛  李喜仓  李运绵  孙永刚 《气象》1995,21(12):35-37
针对地方性天气预报特点,根据现有数值预报产品及实时控空资料的接收情况,作者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4引入了中尺度信息,提出了一个实际可行的夏季降水预报方案,以求提高区域范围内具有明显突发性对流降水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1948~1999年NCEP/NCAR全球深对流加热率再分析资料和1951~2001年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研究了中国区域夏季深对流加热分布状况,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较强,是潜热释放较多和深对流活动旺盛区域;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加热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相关分析也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活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有重要影响,可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提供水分和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