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地震预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对这一演化物理问题有逐渐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地震做出中期和短临预报是很有可能的。本文以共和地震为例,对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认为,正确的认识场源关系,以场求源,以源推场,场源结合,跟踪短临异常是实现短临地震预报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3.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苏联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地震预报工作开展较早,近20年来取得一些进展,其中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笔者通过一年来在苏联进修所了解的情况,在本文中综述了苏联地震预报历史发展简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体制概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合作、苏联地震预报的管理体制及主要经验。认为苏联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扎实、方向明确、前景宽广;中苏两国应加强交流,为早日实现地震预报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5.
中、短、临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前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前兆清理研究的结果肯定了我国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前兆是多样的,并有了部分成功预报的震例。这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报二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科学和实践上都论证了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下一步应转入深入的研究及实用化的探索。但是,清理的结果还表明,地震前兆是复杂的,现阶段欲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国家地震局提出了攻关研究的任务。这些都意味着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研讨  相似文献   

6.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8.
谈地震预报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地震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的劫难,并使人们在心理上留下恐惧地震的阴影.因此,地震预报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科学难题,处在探索阶段,但根据现阶段的科学水平,是可以在地震的短临预报、工程地震、地震速报和震后趋势判断,平息地震谣传、误传,维护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秩序的正常化等方面,以一定的可信度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地震预报的现状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才正式开始的,经过20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综观国际地震预报现状,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比如,在短临预报方面,我国对几次大震在震前作了较好的预报,而在国外至今还未见到类似的成功的短临预报的报道.应当指出,我们虽然对少数几次大震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地震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学彬  张新基 《地震学报》1996,18(3):358-364
研究了中国大陆32个地震近200个水氡测点(次) 的水氡变化.结果表明,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与震源周围的主要活断层和发震机制有关.最后,关于水氡短临异常机理和短临地震预报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尤其是1995 ̄1996年地震预报取得的进展;地震高潮把握正确;年度中期预报水平两年保持40%的高水平;孟连7.3级及巴塘5.5级两次中强以上地震短临预报成功;多次6级以上地震之后趋势判断迅速、正确,应急措施施取得实效,国际之间震情应急处置的成功范例等。这些进展大大鼓舞了我国科技人员沿着中国独自的研究思路深入探索地震预报的信心,同时对国际地震预报科学的发展也将作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以东6.1级地震前后的电磁辐射现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崇明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记录,分析了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6.1级地震前后的电磁辐射前兆信息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前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说明了该方法是目前短临地震预报中较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苏联地震预报研究及其实验场的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开展地震预报探索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并已在本国的地震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苏联对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工作可归纳为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至今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把测震学和地震前兆的观测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二阶段探索工作起,苏联便采取了实验场的方式,在中亚塔吉克共和国的加尔姆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场,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观测。特别是近年来固体物理(首先是断裂物理和力学)取得的成就以及电子技术在地球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为地震预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苏联地震活动区域分布和地震预报的历史,苏联地震预报体系与实验场,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实验场情况,以及地震预报研究实验场的主要成果和经验以及预报实例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短临突发异常的一般特征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人们发现短、临突发异常与长、中趋势异常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异常,它们在异常时间的长短、空间分布、量值大小、变化特征、种类多寡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短、临突发异常除了时间短、突发性这两个特征外,还应强调下列几点: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地震预测是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文章总结归纳了当前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以及今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在长、中、短、临四个阶段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长期预报无疑对工程建设与城市规划有重要作用;中期预报是划分地震危险警戒区和进一步做短、临预报的根据;而短、临预报则是震区能否避免人口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的最后与最重要的环节。1966年至1976年中国大陆地震强烈活动期间,在地震现场的实地观测和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16.
1989年至1999年10 a间在山西大同-阳高地区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盆地的监测能力及对大同-阳高3次中强地震的预报情况,指出短期判断与中期背景脱节,异常没有全面地掌握在某一级地震预报部门手中,似是当时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未能作出短临预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严尊国 《华南地震》1995,15(2):85-90
在地震预报分析方法指南的指导下,结合潦湖北省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湖北省区域性地震预报的决策思路及主要科学依据。重点阐述一二年时间尺度中期地震预测的决策,对短临和震后预测提出了原则的决策思想。本文的结果中作为湖北省区域性地震预报决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组织地震预报方法攻关是国家地震局、「七·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各专业学科方法的充分论证,认为从1987—1988年把以短临预报方法为主的实用化研究作为攻关第一阶段的主攻方向是适时的、可行的,是我国二十年来地震预报科学发展之必须。  相似文献   

19.
我仅就短临地震预报简谈以下观点。1 短临地震预报存在的问题如果短临预报的科学含义是 :1月际地震趋势预测 ;2月际内地震事件发生的预测 ;3月际地震趋势和地震事件的社会发布。那么 ,我国短临地震预报就存在有不少基本性的科学技术问题。试以事实为例简析之。1 .1 趋势问题图 1是我国国家级分析预报业务系统对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期间所作出的短临地震预测趋势标识曲线和实际地震趋势演变曲线。从比较中不难看出 :1差异显著 ,客观趋势的高低走向变化 ,主观预测毫无能力显示 ;2预报者们需要研究科学预报原理 ,避免“猜报”;3预…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宏观异常的双重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 ,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 ,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 ,不具有前兆的性质。因此 ,在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中 ,应大力加强宏观异常的观察、观测、分析与研究 ,识别地震前兆与构造活动异常的区别 ,使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