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下石炭统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岩性复杂,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不清楚。利用岩心观察、连井剖面对比、薄片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主要为冲积扇、潟湖、障壁型滨岸相沉积。冲积扇沉积发育于工区北部S85井附近,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朵状体,岩性以大套细-中砾岩为主,物性差,不具储集能力;潟湖沉积分布于工区南部古鼻凸西南轴部,岩性主要为钙质泥岩、泥灰岩;障壁岛沉积位于工区南缘,沿北东东向平行于阿克库勒古鼻隆轴线分布;滨岸沉积位于工区西南部,主要发育临滨亚相,以细砂岩沉积为主。障壁沙坝和滨岸临滨砂岩的储集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景泰县小营盘水下石炭统前黑山组与上覆下石炭统臭牛沟组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上泥盆统沙流水群未见直接接触。其岩性可大致分为:下部为紫红色中粒长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石灰岩及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黑色石灰岩夹灰绿色泥岩、灰黑色泥灰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角砾状石灰岩;上部为黄褐色及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褐棕色石英砂岩夹灰黑色石灰岩、褐黄色粉砂质灰岩、黑色页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朱怀诚  赵治信 《地质论评》1999,45(2):125-128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石炭系东河塘组,甘木里克组和巴楚组产生丰富的孢子,牙形刺和鱼化石,本文依据古生物地层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述了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含砾砂岩段)的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下泥岩段和生屑灰岩段)的时代限于早石炭世早期,论证了泥盆系一石炭系界线应划在含砾砂岩段和下泥岩段之间。  相似文献   

4.
塔中地区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中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东河砂岩储层主要为一套滨海沉积成在的石英砂岩,其平均成分组成石英83%,长石8%,岩屑9%。以两口井为例,应用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图象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区内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认为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成岩作用是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古潜山东—草湖凹陷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东河砂岩段—角砾岩段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展布特征,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原理,对研究区巴楚组的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从下至上,巴楚组的下部东河砂岩段可划分为1个准层序组、3个准层序(DH1、DH2、DH3),上部角砾岩段可划分为1个准层序组、1个准层序(DH4),4期准层序沉积期均为水进沉积环境。(2)研究区在巴楚组沉积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其中第1期准层序(DH1)与第4期准层序(DH4)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第2期准层序(DH2)与第3期准层序(DH3)以海相滨岸砂岩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6.
广东长坑—富湾银金矿区硅质岩时代的新资料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东长坑—富湾银金矿区的金银矿化产于碳质硅质岩—灰岩岩系中。该岩系下部为下石炭统,由下向上为石磴子组、测水组、梓门桥组,以含碳灰岩及砂泥岩为主,化石较多。硅质岩—灰岩岩系被认为属于梓门桥组上部,其上为碳质泥岩、碳质砂岩、碳质含砾砂岩等,有晚三叠世化石。但硅质岩及其上部紧邻的砂泥岩中化石很少。  相似文献   

7.
赵兵  李勇 《地层学杂志》1995,19(2):96-103
下第三系名山组广泛分布于雅安地区,地层出露良好。本文简要介绍雅安国光山背斜东西两翼新测的地层剖面,将名山组(包括芦山组)划分成4段(砂岩粉砂岩段、粉砂岩泥岩泥灰岩段、泥岩粉砂岩段、泥岩段),并将芦山组归于名山组上部(Ⅳ段),从而取消该名称,综述了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8.
渭北石炭二迭纪煤田,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内侧与新华夏系第三巨型沉降带中段——陕甘宁盆地南缘的复合部位,南邻秦岭纬向构造带。澄合、蒲白矿区则位于渭北煤田的中段。区内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群及下二迭统山西组,可采煤层主要含于太原群。太原群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直接覆盖于下、中奥陶统灰岩之上。其岩性主要为灰、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其次为浅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夹黑灰、深灰  相似文献   

9.
通过岩心、薄片观察,从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测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岩和混积层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混积强度将混积岩划分为混积型碎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和高度混积岩。巴楚组下泥岩段和中泥岩段发育混积型碎屑岩,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中泥岩段和小海子组发育混积型碳酸盐岩,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巴楚组下泥岩段及巴什托局部地区的中泥岩段发育高度混积岩。高度混积岩出现在海退期沉积的碎屑岩段,代表了陆源碎屑—碳酸盐强烈混合的过渡性沉积环境。研究区石炭系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混积层系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早期和高位体系域晚期,以间断混合和相缘混合为主。研究认为混积强度是评价混合沉积环境性质的主要参数,并将其划分为4级。下泥岩段存在混积强度达3级以上的混积界面,能用于地层对比。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特征讨论了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研究区石炭系层序组以上的混合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本文针对该井开展岩心描述并进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数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将志留系-石炭系划分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侯家塘组、坟头组,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其中,志留系沉积了一套浅海陆棚相的细碎屑岩,沉积物以浅海-滨海相砂泥岩为主;泥盆系五通组同样为碎屑岩沉积,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并存,下部为潮坪相,上部则为三角洲相;而石炭系发育台坪、泻湖、颗粒滩等碳酸盐岩台地亚相,岩性以生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下扬子区由陆域向海域的延伸,其志留系-石炭系岩性序列与下扬子陆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早石炭世早期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中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和下泥岩段产有丰富的孢子化石,Verrucosisporitesnitidus和Dibolisporitesdistinctus等国内外早石炭世早期分子在该组合的出现,说明巴楚组的时代应为早石炭世早期。结合相关门类化石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泥盆/石炭系界线应置于巴楚组底部,东河塘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2.
Stable carbon isotopes were used together with molecular markers to constrain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ndstone extracts and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the pre-Tertiary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North China. Comparison of the extracts from Permo-Carboniferous terrigenous mudstones and Ordovician marine carbonates indicated that their prominent differences are in stable carbon isotopes, molecular markers and thermal maturity. Although the extracts of the Mesozoic and Lower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s have some similar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molecular markers data provide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oils and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Taiyuan Formation mudstones, and between the Lower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oils and the Lower Permian mudsto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sandstone oils were derived chiefly 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Taiyuan Formation terrigenous mudstones and that the Lower Permian Xiashihezi Formation oils were sourced from the Lower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and Xiashihezi Formation terrigenous mudstones.  相似文献   

13.
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及腕足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发育,腕足类及珊瑚类化石丰富。腕足类化石计有34属45种,共建立3个组合;申扎大塘阶下部巴日阿郎寨组Ovatia-Unispirifer组合;大塘阶上部永珠组Balakhonia-Productus组合;改则大塘阶上部Latiproductus-Striatifera组合。本文系统讨论了各腕足类组合的时代及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的对比,将西藏境内早石炭世的沉积物及生物群划分为3个类型。根据生物群及沉积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笔者认为在早石炭世时,班公湖至怒江断裂南北生物群及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差异,即南部申扎和珠峰地区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与冈瓦纳大陆相似,而北部改则地区与扬子地台的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相同,其间可能有宽阔的海域隔离。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上段、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以及参与蚀变作用的流体强度差异,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观察、剖面对比,并结合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和U、Th元素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直罗组上段主要由灰绿色、红色泥岩夹透镜状红色、黄色、灰绿色砂岩组成,北部主要由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构成,南北部下段均由灰白色、灰绿色砂岩或砂砾岩夹薄层泥岩组成。直罗组红色砂岩为原生沉积,灰绿色砂岩为后生改造类型;上段受含氧含铀水和深部还原性流体作用强度较下段变弱,且由北向南作用程度降低,北部还原蚀变岩石与原生岩石共存,南部基本保留原生岩石;下段则受流体改造更为充分,主体为后生蚀变岩石。直罗组不同类型砂体的展布兼受沉积相和后期流体双重作用,但强弱差异性明显,限制了铀矿化产出在直罗组下段砂体中的定位,因此,上、下段应作为不同的成矿体系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系统总结了关于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重要储油层——“东河砂岩”年代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包括 1)“东河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孢子和胴甲鱼化石 ;  2 )含砾砂岩段发现晚泥盆世盾皮鱼化石 ;  3)下泥岩段下部发现晚泥盆世孢子 ;  4 )下泥岩段上部和生屑灰岩段分别发现石炭纪初期第一、二孢子组合带 ;  5 )生屑灰岩段发现石炭纪初期的牙形刺 ;  6 )化学 -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指示 ,泥盆系 -石炭系界线应在“东河砂岩”顶面之上。据此 ,“东河砂岩”的时代应为泥盆纪。  相似文献   

16.
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带下石炭统杂多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对杂多群进行了重新划分,自下而上分为下碳酸盐岩组、碎屑岩组和上碳酸盐岩组。下碳酸盐岩组为深灰色中层状生物屑灰岩、鲡粒灰岩夹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属于台地边缘浅滩相;碎屑岩组为灰色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泥岩夹灰岩、玄武岩,属于三角洲相、陆棚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上碳酸盐岩组为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见燧石结核和条带,为陆棚相和台地相沉积。丰富的筵类、非筵有孔虫、珊瑚化石,表明杂多群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德坞期。根据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杂多群与青海南部杂多-囊谦地区杂多群、西藏东部昌都地区马查拉群可很好地对比。  相似文献   

17.
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的五彩湾一带出露一套具磨拉石特征的火山沉积建造, 下部为具磨拉石特征的砾岩、砂岩, 上部为一套中基性的火山熔岩夹中酸性的火山凝灰岩.1:20万卡拉麦里山幅将其归入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通过1:5万地质调查研究发现, 该火山沉积建造底部以一套粗砾岩高角度不整合于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之上, 含晚泥盆世植物化石Prelepidodendron sp.(先鳞木), 中上部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6.8±3.3 Ma, 且被年龄为341.1±4.0 Ma~340.9±5.1 Ma后碰撞花岗岩侵入, 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时代上对应于北准噶尔地层分区的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该套地层中上部的火山岩的岩石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夹少量的流纹质凝灰岩, 岩石化学特征上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 (La/Yb)N=2.97~6.66, Nb、Ta亏损, 部分样品Zr、Ti弱显亏损, Nb/U、Ce/Pb比值分别为7.43~20.88、3.17~12.45.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兼具板内火山岩和弧火山岩的某些特点, 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 是卡拉麦里洋盆于晚泥盆世之前闭合后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对广为关注的卡拉麦里洋盆的闭合时间进行了很好的限定.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分2个组,下部为克鲁克组,上部称扎布萨朵秀组。克鲁克组自下而上分为4个段。第2段建立(竹蜓)类Eostaffella su-bsolana-Pseudowedekindellina prolixa组合带;腕足类1—2段为Productus concinus-Choristitesyanghukouensis组合带;3段(竹蜓)类为Profusulinella-Pseudostaffella qinghaiensis组合带,4段(竹蜓)类为Fusulina-  相似文献   

19.
大铜沟铜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土坡组底部,即石炭系下统臭牛沟组平行不整合面之上。矿体呈似层状。含矿岩性为灰白色石英岩状砂岩及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矿化主要为细脉状、浸染状。矿石矿物为孔雀石、兰铜矿,偶见辉铜矿及黄铜矿。铜矿石中伴生金。控矿因素为层位、岩相、岩性及构造条件。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砂(页)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